
扎根雪域高原的扶贫探索者
——挂职四川德格血呷村驻村干部汪晓龙
踏入扶贫工作岗位初始,面对完全陌生的藏区村庄,来自省城的汪晓龙感觉到工作开展起来千头万绪,难以着手。为了尽快掌握情况、进入角色,他深入藏区群众、倾听疾苦之声,多次对帮扶对象的基本情况和血呷村扶贫工作现状展开摸底调研。由于语言不通、交通不便,他和藏区双语干部长期驻扎在村子里,一日三餐基本都是靠泡面、火腿肠这样的速食品草草打发;而一辆破旧的摩托车是他们在山里唯一的代步工具,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汪晓龙更是需要徒步翻越深山到藏族老乡家里一一了解情况。通过近一个月的深入走访,他对村子里的气候条件、经济发展现状、贫困户的贫困情况、致贫原因和脱贫愿望等基本情况有了全盘掌握和深刻认识。基于血呷村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历史传统,汪晓龙提出了因地制宜、开创有特色的扶贫道路的思路。
高寒地区恶劣的地理条件及长期不规律的饮食作息,让汪晓龙的健康状况越来越不理想。5月,连续一个周的剧烈咳嗽、腹泻腹痛、便血、贫血等症状击倒了这位奋斗在大山深处扶贫第一线的驻村干部。随后,汪晓龙被确诊为急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住院治疗仅一周,病情稍一稳定,汪晓龙考虑到扶贫工作尚在攻坚阶段,不能因故中断,他置建议他立即手术的医嘱于不顾,只匆匆看了一眼襁褓中4个月大的女儿,又一头扎回甘孜藏区三座高山之上的龚垭乡血呷村,带病坚持扶贫工作。
在带病工作期间,汪晓龙多方奔波、协调省、州、县各部门,积极争取各类帮扶资金、项目落地。同时加强精准扶贫工作组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全村扶贫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健全了支部、村委会各项工作制度,通过对藏区产业的多次调研,并结合血呷村具体情况,制定了《血呷村扶贫攻坚脱贫方案》,确立了“十三五”期间血呷村精准扶贫工作各项帮扶措施。经过近一年的工作,他掌握了血呷村贫困的基本情况,理清了扶贫工作的基本思路,制订了扶贫攻坚的发展规划,各项帮扶措施的开展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血呷村脱贫致富任务重、难度大,很多曾被广泛借鉴的扶贫措施和创新思路受制于高原地区特别是高原山区的地理局限性而变得“不接地气”。汪晓龙说:“下一步,是在实践和摸索中探出一条真正为高原藏区量身定制的脱贫出路,那才是'精准'二字的意义所在。在此之前,我们依然是契而不舍的试验者和探索者。”经过近一年扶贫工作的磨砺,他的话语中平添了份成熟与笃定。他还将继续行走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在崎岖中摸索创新思路和创新方法,为搭建通向藏地脱贫的“天路”抛洒青春、贡献力量。
【个人简历】
汪晓龙,中共党员,生于1988年1月。
教育背景:
2007年9月至2011年6月,就读于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水利水电工程、金融学双专业,工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11年9月至2015年5月,四川省雅安市水务局工作。
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四川省水土保持局工作。
2015年12月至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龚垭乡血呷村驻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