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有一种幸福叫家在公园旁

2017-02-20

  □通讯员 毛明辉

  深冬的清晨,暖阳斜洒大地。

  一大早,笔者一行从山东省东平县城出发,驱车前往稻屯洼国家湿地公园,探访这里的生态治理和水质净化成果。出了县城,沿着宽阔的贯中大道一路向西,很快就看到了路边稻屯洼国家湿地公园的标牌。

  甫一进入,笔者便看到附近的村民在公园里谈笑风生、悠闲踱步。他们说“这里离家近,环境好,平日就喜欢来散步,锻炼身体”。还不到中午,公园门口来游玩的私家车已经排起了长队,这里俨然成为当地百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环保型公园

  稻屯洼,是东平县北部山区河流及坡水的汇集地,常年水面1.5万亩、涝洼区3万余亩,2005年被建设部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

  公园内生物资源丰富,珍稀动物、名贵草木众多,建有野生生物保护区、水生植物观赏区、综合学习体验区、水质净化体验区4个区。2003年被列入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治污单元项目,是确保东平湖调水水质长期稳定达标和周边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屏障。

  稻屯洼水质净化工程于2012年7月顺利完工,安全稳定运行至今。该工程充分利用了自然和生态的原理,由强化湿地和人工湿地组成,是国内第一个采用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相结合工艺的人工湿地。通过人工生态净化池的吸收、吸附和生物膜处理,对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达标污水进行深度降解处理,使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确保了东平湖调水水质。

  笔者在公园里树立的“稻屯洼人工湿地功能简介”图上看到,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地投配到人工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制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等。

  人工湿地去除的污染物范围广泛,包括氮、磷、悬浮物、有机物、微量元素、病原体等。

  在东平县,像稻屯洼这样的人工湿地有6个,其他5个分别是大汶河、汇河、史楼村、州城街道葛针园村、湖滨带大清河段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6块湿地如同6个“水肺”,形成了功能完善而强大的湿地生态系统,让流入和流出东平湖的水得到过滤和净化,让途经东平湖的南水北调工程水质得到安全保障。

  为做好现有湿地的保护,东平县环保局采取得力措施,每年定期收割菹草、芦苇和蒲草,以降低东平湖中氮、磷的含量。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认真做好总量减排工作,加大违法排污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为东平湖生态环境的修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东平县农业局对环湖周边的农田开展测土配方工作。东平是农业大县,每年的化肥使用量达到12.5万吨,这些化肥如果顺着水流入东平湖,会引起水域富营养化。东平县农业局通过检测农田土壤,制定化肥使用配方,指导农民适当施肥,既保护了环境,也减少了农民开支。

  花园式公园

  游人指着稻屯洼湿地告诉笔者:“以前这里是片小水沟,黑乎乎、臭烘烘的,特别是遇到暴雨,污水横流,严重影响周边15个自然村2.5万人的生产生活。现在有了湿地,环境变好了,我们可以来免费游玩。”

  正如东平县环保局有关负责人所说:“建一片湿地不仅是为了净化水质,还要考虑它的社会效益,要为市民提供一片可以游玩、休憩的大景观,让人们感受到环保带来的幸福生活。”

  他向笔者呈现出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每到节假日,游人络绎不绝,置身于园中林荫小道,鱼跃鸟鸣。山水相依,蒲苇吐翠,弯弯的汉白玉石桥与潺潺的河流相映成趣,一群白鹭正在水面单腿憩息,水波荡漾下的河面,一簇簇睡莲围成不规则的圆形;河底,美丽的金彩鱼儿在自由游弋……

  暖阳洒在风干的蒲草之上,一拨又一拨的游人开着私家车不断驶入。走了大半天,置身于天然氧吧,笔者竟没有丝毫的疲惫感,反而兴致更浓,相比于每天穿梭于混凝土城市的生活,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

  有一种幸福叫家在公园旁。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7年2月20日

毛明辉
责任编辑:陈帅


  相关新闻:
山东省水利厅确定2017年全省水资源管理重点工作
山东阳谷引黄灌区80万亩小麦迎来返青水
山东省确定2017年农村水利工作重点任务
山东省加快推进海河流域骨干河道应急治理工程
山东省水利厅明确2017年四方面重点工作和21项任务
山东:苏泗庄引黄闸拉开引黄春灌供水序幕
山东滕州市:完善平台体系 着力推进综合水价改革
山东日照:破解“钱从哪里来”难题 实现水利投融资新突破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首页大图模板 拷贝.jpg
首页大图模板 拷贝.jpg
首页大图2.jpg
大图1.jpg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