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砥砺奋进的五年|勠力同心谱新篇——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重点水利工作综述才

2017-10-09

  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改革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安徽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砥砺奋进,铿锵前行,在江淮大地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水利篇章!

  追赶+跨越

  ——工程建设的新高度

  这是水利投资力度前所未有的五年,是大规模水利建设高潮迭起的五年。

  2014年起,国家决定实施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安徽省共有15大项26子项工程列入其中,涵盖引调水工程、进一步治淮、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和河道整治、新建大型水库、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等内容,总投资1 300多亿元。

  淮水北调工程建成通水、淮干蚌浮段行洪区调整建设项目开工、引江济淮项目顺利实施……一个个重大工程从规划的蓝图走向了现实,工程规模连续刷新安徽水利史的记录,实现了从迎头追赶到跨越引领,标志着全省水利建设迈上崭新的高度。

  一组数字形象地说明这个跨越的过程。2012年度,安徽省完成重点水利建设投资128亿元。2016年度,这个数字攀升至225亿元,投资完成数量创下历史新高,一举跻身全国水利建设大省之列。

  世人瞩目的引江济淮工程,是继南水北调工程之后,全国最大的跨流域、跨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它犹如一支巨大的水笔,连接起长江和淮河,穿越长江经济带、合肥经济圈、中原经济区三大发展战略区,润泽皖豫两省,辐射中原大地,供水范围涉及安徽和河南两省15个市55个县区5 000多万人。

  201612,引江济淮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超过900亿元,“贯通江淮的梦想照进现实”。

  2016年汛期,长江流域发生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大水促大干,大灾促大治。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按照“建重于防、防重于抢、抢重于救”的理念,实施“一规四补”水利建设,即编制新一轮水利建设规划,补齐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城乡排涝设施建设、湖泊防洪综合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四个短板。

  “一规四补”水利建设先后列入全省33项民生工程,纳入全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水利部门全力以赴,省市县三级迅速制定任务清单,建立责任清单,实行挂图作战,建立工作台账……一项项措施明确,一个个工程推进,中小河流、排涝泵站等项目多管齐下,全面开花。

  随着灾后水利水毁修复任务的完成,三年行动方案转入了薄弱环节建设性治理的新阶段。截至20178月底,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7亿元。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单点工程的建设,到区域抗灾能力的提升,伴随着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完工,带给社会和群众的是更多的“安全感”和“获得感”。

  温暖+温度

  ——民生水利的新层面

  水利工作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在安徽省政府33项民生工程中,水利部门就负责实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等多个项目。

  雨天有水拦不住、旱天缺水放不出,这是病险水库的真实写照。一批小型水库在列入民生工程实施除险加固以后,恢复了蓄水、灌溉和调洪能力,重现了生机和活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证。

  让农村居民喝上干净的水,为群众创造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是水利部门的职责所在。全省共建成各类饮水工程12 884处,解决了2 050万农村居民和106.8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

  供水,更要供好水。从最初的饮水解困到饮水安全,再到巩固提升,提高的是质量标准,提升的是建设内容,不变的是为民初心。2016年以来安徽省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整合分散的小水厂,布局建设规模水厂,进一步提升了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

  告别肩挑手提的艰苦,取而代之的是打开水龙头的简便。放眼江淮大地,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吃上了甘甜水,饮水安全有了保障。特别是氟化物超标、水污染严重地区的群众,更是最大受益者。自来水的接入,还使农村家庭建立了“改厨、改厕、改浴”等与水有关的生活习惯,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

  同样是在农村,田间地头“最后一公里”防洪和灌溉问题,一直是群众最期盼的水利工程。塘坝、沟渠、泵站等小型工程,犹如毛细血管,分布于田间地头,既不可或缺,又实际上管理缺失,工程效益逐年衰减。尤其是伏旱和秋旱期间,大江大河有水,田间地头少水,群众盼水之情溢于言表。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安徽省水利厅提请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的指导意见》,自2013年起,实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5588”行动计划,即用5年时间,通过5项改革措施,以小水库、小泵站、小水闸、中小灌区、塘坝、河沟、机电井、末级渠系等8类小型工程为重点,推进改造提升,使全省农田有效灌溉率提高到80%以上。

  既要下大力气建,疏通农田毛细血管,更要善于管,保障基层水利肌体健康。为了解决有人建、无人管的问题,安徽省试点“两证一书”制度,即工程所有权证、使用权证和管护责任书,县级政府或授权水行政主管部门,颁发带有公章的红蓝两色证书,让群众吃上了“定心丸”。全省共发放工程所有权证32.9万份、使用权证39.2万份,签订管护责任书42.4万份;成立管护组织16 824个,管理受益农田4 358万亩。

  管好小水利,发挥大效益。“5588”行动计划和配套政策推出之后,各地反响之强烈,干部群众之振奋,为近年来少有。地处江淮分水岭的定远县,新型农业主体自建自管的农田水利工程,通过建设串塘工程,打造路成网、田成方、鱼满塘、畜禽旺、瓜果香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效应十分明显。

  五年间,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完成投资达426.8亿元。广袤的江淮大地上,既有涝能排、旱能浇的高标准农田,也有新近硬化、固化的灌溉渠道,还有扩挖、整治的沟渠塘坝。碧水流入田间地头,造就了一片丰收沃野。

  抗灾+减灾

  ——防汛抗旱的新成效

  五年来,暴雨、洪水、台风、干旱……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危在旦夕。在紧急关头,一个个水利人中流砥柱的身影,一幅幅防汛抗旱的篇章,构成了抗灾减灾的大背景,托起了社会和谐稳定,支撑了经济发展,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生命至上,这是防洪抗洪的第一信念。地处霍山县的一户村民,刚从家里撤出来不到几分钟,滚滚奔来的山洪转眼间就冲垮了房屋。这一幕不是电影中的镜头,而是2015年超强台风“苏迪罗”引发暴雨山洪的真实事件。

  台风“苏迪罗”深入大别山区后,给霍山县带来百年罕见的强降雨,山洪暴发,河水暴涨,洪水破坏力触目惊心,道路基础设施被毁,部分居民房屋彻底倒塌。得益于预警和预报,地方政府接到水利部门的信息后,立即抢在灾难发生之前,组织危险区群众提前转移,才有了群众免于危难。

  更难忘2016年防汛抗洪的场景。自618日入梅到721日出梅,梅雨期共持续33天。长江支流告急,长江干流超警,洪峰逐渐逼近,汛情一次比一次紧张。

  在省防汛抗旱指挥中心,那些不眠之夜,雨水情信息从四面八方汇集,调度命令随着电波迅速传递,多少人不眠不休,通宵坚守岗位,那是怎样的一种责任和奉献!在抗洪抢险的大堤上,暴雨中的拉网巡查,泥泞中的艰难跋涉,打桩堵漏的惊心动魄,那是怎样的一种坚守和境界!

  暴雨之前,提前调度工程预泄底水,腾库迎汛。汛情发生后,调度大型水库错峰纳洪,缓解下游防汛压力。统筹干流防洪与圩口排涝,确保干流防洪安全。具体到工程调度,水利专家们会商研判,综合分析,优化方案,打出一系列组合拳。2016年长江洪水比1998年、1999年大,而造成的灾害和损失相对较小,彰显了水利骨干工程效益。

  ——五年间,水利工程抗灾减灾效益显著。水利部门科学调度各类工程,统筹安排“拦、分、蓄、滞、排”各项措施,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2013年以来,全省防汛抗旱减灾效益超过1 000亿元,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

  ——五年间,防汛抗洪工作经受重大考验。长江、淮河干堤及重要支流堤防无重大险情,大中小型水库无一垮坝,县城以上城市基本安全,铁路、高速公路及国省干线保持畅通,为全省营造了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五年间,防汛抗旱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互联网+防汛抗旱”应用系统得到长足发展,工情旱情信息采集、数据汇集平台、工程视频监控等通过验收,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为防汛抗旱安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青山+绿水

  ——水生态文明的新境界

  “环城一水阔,隔岸数峰妍。”明代诗人于觉世笔下的巢湖,以其悠长的岸线,拥合肥城入怀,大湖之上水天一色、青峰数点,好一派湖光山色之美。

  曾几何时,这个全国著名的淡水湖,因为堤防年久失修、蓝藻水华污染等因素,失去了明珠般的光泽。

  随着河长制的全面推进,在省、市、县三级河长的精心呵护下,环巢湖防洪建设工程顺利开工建设,巢湖“一湖一策”实施方案完成起草工作,沿线支流全面开展截污治污。巢湖这颗皖中明珠,正一点点拂去浮尘,重新焕发出夺目光彩。

  “每条河流都要有河长了。”省长、市长、县长和村主任,有了河长这个新头衔,成为河流的代言人和保护者。7位省领导担任省级河长,174人担任市级河长,1 549人担任县级河长。省市县三级河长组织体系基本建立,乡村两级正在加快推进。各地正在设置公示牌,开展河长巡河行动,组织了河湖治理管护、整改非法码头、打击非法采砂、消除黑臭水体等专项行动。

  党政齐抓,上下共管,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上下游、左右岸“共治”,城乡水环境明显改善,河湖保护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明显增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安徽省水利部门牢固树立水生态文明理念,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大力创建水利风景区,实施水生态文明建设,水环境状况逐年好转。

  在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江淮丘陵区等重点区域,五年来各地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430平方公里,修复生态面积1 600平方公里。山地披上新绿,草木葱茏,小河重闻水声,流水潺潺,为群众创造了更多的生态福利和绿色福祉。像六安市金安区黄墩这样的小流域,通过梯地整修,新建生态经济林园,实行封禁治理,昔日贫瘠的荒山成为造福百姓的花果山。

  在扮靓青山绿水的同时,水利部门精细打理各类工程,工程面貌焕然一新。一座座风格独特、美轮美奂的水利工程,成为江河之上的亮丽风景,赢得了业界及社会公众的高度认同。省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不断壮大,发展到153个。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从无到有,9个国字号水管单位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水利工程管理的标杆。

  “环境美不美,要看绿和水”。敢为人先的安徽省,在全国首创水环境优美乡村建设,推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城乡联动探索水生态文明模式。合肥、池州两个试点市,深度挖掘水文化元素,展现有水则有灵气的魅力,打造了水净、河畅、湖美、岸绿的徽风皖韵。萧县白土镇费村、灵璧县虞姬乡虞姬村等试点乡村,实现了良田与绿水环绕,人与水和谐发展,古老的村庄因为水环境的改善,增添了新的水韵魅力。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当游人走进泾县桃花潭、舒城县龙河口等国家水利风景区,仿佛踏入了梦中桃花源。仅2016年一年,全省就新增黟县宏村·奇墅湖等5处国字号水利风景区。

  全省编制了水利风景区发展规划,完成水利风景区资源调查评价报告,多方筹集资金推动各地积极创建。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达71个,其中国家级39个。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各异的水利风景区遍布安徽全省,如诗如画,尽善尽美,既生动展示了水生态文明的成果,又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

  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展望未来,在建设美好安徽的新征程上,安徽水利工作将不断刷新发展的高度,描绘盛世治水的美好画卷。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7年10月1日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砥砺奋进的五年|重拾生态之美——记海南三亚市三亚河治理
砥砺奋进的五年|有水相伴很幸福
砥砺奋进的五年|“1+1>2”的效应——海南海口市南渡江引水工程的PPP实践
砥砺奋进的五年|托起椰城发展新希望
砥砺奋进的五年|为建设美好新海南构筑生态水网
砥砺奋进的五年|宜昌河湖长制“提档升级”
砥砺奋进的五年|一个镇级河长的使命与担当
砥砺奋进的五年|群龙共治 “龙马变身”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首页大图模板.jpg
首页大图模板.jpg
首页大图模板.jpg
首页大图模板.jpg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