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古韵新城水为基——江苏徐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观察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成为徐州上下的共识    本报通讯员 陈东/摄

  □本报记者 李坤 张佳丽 特约记者 顾宏威 

  水绕城,城依山,山傍水,青山如黛,绿水迢迢。走进古城徐州,就像走进了一幅连绵的山水画卷,宛似江南。今天的徐州,用一城碧水刷新着人们对这座苏北重镇的固有印象。 

  6月12日,水利部副部长陆桂华带领由权威专家组成的验收委员会来到徐州市,实地考察后通过了对徐州水生态文明城市的试点验收,徐州成为全国首批、江苏省首个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 

  自2013年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以来,徐州用三年多时间,实现了水系贯通、活水畅流、源头净化、清水进城,为城市发展打造了更安全的用水环境、更舒心的人居环境、更和谐的生态环境。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在推动徐州生态环境由灰变绿的同时,也带动了经济总量由小变大、产业结构由老变新、经济实力由弱变强,使徐州以此迈上了绿色发展之路。 

  以水为基 探索发展新路 

  徐州地处江苏最北端,是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不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还缺少大的客水来源。尽管市内水系发达,河湖众多,但总体水量较小,水质也不尽如人意。按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来计算,徐州仅为全国水平的1/6,被列为全国40个最缺水城市之一。同时,徐州还承泄上游鲁西南、鲁南地区5万平方公里的洪水,是历史上有名的“洪水走廊”。 

  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江苏省唯一的煤炭基地,徐州也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和生态“欠账”。从地下源源不断挖出的原煤,带动了徐州煤炭、建材、电力、化工等传统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使当地付出了生产高投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巨大代价。 

  水质下降、水体污染、河湖淤塞……接踵而至的水环境问题,让徐州饱尝切肤之痛。 

  一方面是“水少、水多、水脏”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却又面临着最严格的治污和水质要求。徐州地处苏鲁两省交界,既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受水区、输水区,也是至关重要的省际交水区,承担着江苏南水北送的“最后一棒”。不让水在南水北调过程中受到污染,保证一泓清水北上,是徐州不容打折扣、讲条件的政治任务。 

  治水、转型,徐州已然站在了历史的关口。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并将其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让正在寻找新发展路径的徐州备受启发和鼓舞。 

  审视自身,徐州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禀赋和优质的山水人文资源,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优势,集聚新的发展资源和发展动能,成为徐州新时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选。 

  2013年,徐州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徐州治水被赋予更重要的使命、更强劲的动力和更深远的意义。水是一切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础。徐州市水务局局长卜凡敬说,对于徐州而言,打破水的资源约束和瓶颈制约,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前提。 

  建设水生态文明,不仅要立足当前,反思过往,剖析自身优劣,更要着眼长远,大胆实践,探索发展新路。以水为基,徐州开始了实践探索,不仅为自身发展,也为全国同类型地区的生态建设和转型发展探索新的路子。 

  治理提升 打造一城碧水 

  多年来,徐州一直把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大事来办,持续治理和改善水环境。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让徐州治水敢于做出更多的尝试,得到更大的提升。 

  2013年,与徐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同步启动的,还有“水生态治理”行动计划。“作为全市五大行动计划之一,‘水生态治理’行动共实施了三期。一期以故黄河和云龙湖为枢纽,提升水质,编织水网,增加水量,打造水景。第二期以云龙湖、大龙湖、金龙湖等‘七湖’整治为重点,实施全面控源、扩面截污等工程,保障河湖水质,提升湖泊环境。第三期重点治理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进一步巩固扩大‘水生态治理’行动计划成果。”徐州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处长韩刚介绍说。 

  在这个旨在让“水更清、天更蓝、地更绿、路更畅、城更靓”的“环境治理五大行动”计划中,“水生态治理”行动计划打了头阵,成为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的最佳载体。 

  翻开徐州的水系图和地形图,可以发现,地势高亢的故黄河把徐州划分为三个水系,往北是沂沭泗水系,往南是淮河水系,中间是故黄河自成水系。但因黄河高滩地阻断,三个水系的河流虽共栖一地,却大多互不连通,成为缺乏源头活水的“断头河”,长年无法清淤补水。让静水不腐、死水变活,成为徐州市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 

  “让水活起来的关键就是打通河道‘肠梗阻’,让河流实现互连互通、多源互补。”韩刚说。在水系连通过程中,徐州以云龙湖和故黄河为纽带,创造性地贯通了沂沭泗、故黄河和奎河水系,通过故黄河使市区19条骨干河道实现了相互连通和良性循环,从而再与云龙湖、大龙湖等城市七大景观湖相通,真正实现了活水畅流、源头净化、清水进城,打造了“一城碧水通全城”的效果。 

  水不仅要活起来,还要更加清澈。以进一步提升市区河湖水质为目标,徐州在云龙湖和故黄河这两个市区主要河湖的补水源头,分别建设了丁楼和南望两个净水厂。“经过净化,水的含沙量和浊度明显下降,水质透明度可以达到1.5米,相当于给水‘洗了个澡’后再让它流向市区。”丁楼净水厂主管卞棋说。 

  源头的水清了,城中的水质也随之提升。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徐州市区“七湖”中,有“四湖”水质稳定在Ⅲ类水以上,“九河”有“六河”水质提升了一个级次。特别是徐州的“城市名片”云龙湖,水质达到了Ⅱ类到Ⅲ类,不仅可以实现“下河游泳”,部分湖区的水甚至可以达到饮用水标准。 

  几年间,徐州还斥巨资对煤炭塌陷地形成的九里湖、潘安湖、安国湖湿地等做了进一步修复;建成了骆马湖水源地及徐庄水厂,实施骆马湖水源地、小沿河水源地达标建设,在水源地保护上构建了“南有骆马湖、北有微山湖、内有地下水”的三水源供水,彻底扭转了依赖地下水的历史格局。 

  对于水的变化,群众最关心,感受最直接。行走在徐州的河畔、湖滨,能深切地感受到水给这个城市带来的新气象;随便问起任何一位徐州市民,都能说出这几年徐州水的新变化。 

  家住惠民小区的退休煤矿工人徐德亮,如今最大的爱好就是每天早晚吃过饭后,在大龙湖畔走上一个小时:“以前这里只是个环境脏乱的大水塘,里面的水又黑又臭,人根本没法靠近。现在政府整治得这么漂亮,真是想都想不到!” 

  良好的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开展,徐州已经建成6处国家水利风景区、19处省级水利风景区。这些风景区对徐州市民全部免费开放,市民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与最好的风景相伴。 

  转型跨越 收获绿色红利 

  在徐州市贾汪区,夏日骄阳下的潘安湖湿地满目青翠,澄澈碧绿的湖水、翩翩起舞的白鹭、色彩斑斓的繁花,分外引人注目。这里已从一片巨大的采煤塌陷区,变身为风光旖旎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和4A级风景区,成为周边首屈一指的旅游热点,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从“挖煤贾汪”到 “旅游真旺”,绿水青山的吸引力可见一斑,而这样的变化在徐州并不鲜见。 

  作为计划经济时代江苏省唯一的能源基地,长时期、高强度的煤炭开发,给徐州留下了总面积高达35万亩的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从2008年开始,徐州市就展开了规模浩大的塌陷区整治修复行动。九龙湖、大龙湖、金龙湖、九里湖、潘安湖、南湖……市区周围那些过去的采煤塌陷区,以及洼地、坑塘,只要是无法耕种的地块,都因地制宜挖湖引水,或变身生态湿地,或打造乡村湖景。近年来,徐州更是加快了塌陷区生态重塑和产业转型的步伐,其中,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徐州煤炭塌陷区已有六成进行了生态修复。 

  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就像一双神奇之手,将一个更具活力、更具吸引力、更具竞争力的新徐州展现在世人面前。 

  漫步鼓楼区丁万河畔,两岸景观带错落有致,滨河步道宽阔平坦,光洁的花岗岩护栏里一河清水欢快流淌。“以前是‘龙须沟’,现在是‘小江南’。”说起丁万河的变化,鼓楼区河道管理所所长樊永明格外自豪,“丁万河治理后环境美了,人气旺了,原来河边的房子每平方米三四千元都没人买,现在花八九千元也买不到。” 

  徐州市水务局通过水务融资平台,筹集资金4.3亿元,对丁万河进行综合治理,鼓楼区负责沿线拆迁。鼓楼区委书记龚维芳说:“为了治理丁万河,我们搬迁关闭了沿线的上百家工业企业,其中不乏本地的纳税大户,心疼归心疼,但污染的根子不拔,以后的发展就没有出路。”事实证明,鼓楼区算对了长远发展的大账。一城清水引来产业“金丝鸟”,一大批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的项目成功落地,鼓楼区正在从昔日城区的发展洼地变为现代服务业强区,各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主城区前列。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提升了徐州市民的幸福指数,同时还转化为吸引产业和人才的“磁场”。通过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徐州不断转变用水方式,淘汰落后产能,倒逼工业转型升级,由此腾出的发展空间和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了发展契机,一批新经济新业态破茧而出。徐州这个工业老城,再次成为投资的热土、发展的高地。 

  徐州市市长周铁根说,由灰变绿,徐州的实践表明,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样是生产力,生态包袱也能变成生态资源,促进生活富裕,带动生产发展。 

  目前,生态已经成为徐州参与区域竞争的强大优势,它和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业优势等一道,汇成千万徐州人的骄傲、自豪和自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徐州上下的共识。 

  “还城市以绿色,向生态要效益,用产业促振兴,带动区域大发展。”江苏省委书记李强为徐州未来的发展做了精准定位。目前,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已经得到国家认可。“大风起兮云飞扬”,乘着更大的优势、更好的机遇,徐州将在绿色发展的大道上一路向前。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7年9月5日

李坤 张佳丽 顾宏威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不用“绿水”换“金山”
“六化”“八水”兴郴州
美丽中国 水竞风流——浙江安吉见闻
如诗之水画扬城
水舞龙头起中原——河南郑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纪实
“第五届水生态文明·黔南论坛”在贵州都匀举行
上海市青浦区,浙江省宁波市、湖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通过验收
山水画廊丹江口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网站首页大图.jpg
首页大图模板 拷贝.jpg
首页大图模板 拷贝.jpg
首页大图模板 拷贝.jpg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