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记者手记:携手保护三江源

2015-03-26

  □本报记者 高立洪

  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森林草原、江河湿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绿色财富,必须倍加珍惜。要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拓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办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开展国土江河综合整治试点,扩大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机制试点,保护好三江源。

  对中国乃至世界来说,江源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区域。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作为“中华水塔”、“世界第三极”的组成部分,它发出的每一个信号,都会引起流域、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它的每一次变化,都会刺激人们的神经。通过河流与水的纽带,远隔万水千山的江源,离我们是那样近,对我们影响是那样深远。从某种意义上说,江源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关乎中国人民的未来。

  对科学家来说,江源是一个极其神秘的区域。作为大河源头、高海拔地区,江源蕴含着众多未知的科学问题,需要科学家深入调查探究;各界对江源的诸多错误认识,需要科学家正本清源;全球气候变暖下江源的未来走势,需要科学家做好技术解读。打开江源地区的诸多问号,科学家们孜孜以求。

  对普通人而言,江源是一个堪称“大美”的地方。巍峨的大山,神圣的雪山,广袤的草原,纯净的湖泊,汹涌的大河,蜿蜒的溪流,无不保留着大自然纯真、空旷、多彩、流动的美感,无不给人以浩瀚、壮阔、雄浑、原始、亘古的体验和享受,无不强烈地震撼着人的心灵深处。对大美江源,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向往和憧憬。

  保护三江源,贵在行动。2014年7月18—24日,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媒体人,一个水利人,本报记者带着向公众介绍江源、宣传江源保护的责任,第二次与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科考人员,来到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杂多县和囊谦县,进行了一次科学考察,一次涤荡心灵之旅,一次此生必将铭记之行。

  两次江源科考,记者深刻地认识到江源离我们很远,也离大家很近,甚至与每个人相关。在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人类活动加剧大背景下,江源地区也受到了一些影响,冰川消退,雪线上升,冻土融化,水源涵养能力下降,草场退化、土壤沙化、湖泊萎缩、河流流量减少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已经出现,其未来发展,更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三江源在青海,为保护三江源,青海付出了很大努力。保护三江源,需要各方继续努力。记得在结束此次科考的小结会上,长江科学院院长郭熙灵宣布:他们将履行好自己的科学使命,将江源科考进行到底。我们,作为媒体人,也将继续关注。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5年3月26日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