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城市生态水利规划的基本原则

2007-05-08

  摘 要:在城市生态水利规划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包括:①生态水利与资源水利相统一;②城市水安全;③水质污染防控与生态修复相结合;④景观亲水;⑤水利工程、水文化与城市文化相协调;⑥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等。应正确处理好水资源、水工程、水文化、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经济和水管理的关系,以保障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生态水利;资源水利;水安全;可持续发展;城市

  城市生态水利规划就是根据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特征,提出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生态系统的方式和措施,使人类与生态系统和谐共处,重点是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1]。

  1 生态水利与资源水利相统一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开始思考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所带来的资源危机的解决对策。近年来,一些学者根据不同研究重点,提出了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生态水利等概念。实际上,这些都属于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范畴,它们不是互相否定和取代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生态水利是按照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的法则和要求,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建立满足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宏观上讲,生态水利就是研究:水利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演变的关系;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配置中,在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节约用水的条件下,保证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良性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因此,生态水利是把人和水体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要素来考虑,照顾到人和自然对水利的共同需求,通过建立有利于促进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的运作机制,达到水生态系统改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必须尊重生态法则,将生态用水列入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方案中,抢救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量和质的问题,而且应该是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基础上的合理开发利用。

  资源水利是把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进行综合开发、科学管理,以达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资源水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研究水与各种资源,包括人口、土地和矿产等资源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的方式和手段。狭义的是研究水资源本身,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水的多种功能与综合利用,水资源的区域性配置等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它以水权和水市场理论为基础,以流域统一管理与准市场的结合为体制保障,强调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要做好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其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见,资源水利的实质是在保证水利工程数量和质量的同时,依托资源优势,建立以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基础的节约型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以及优化组合的防洪减灾体系。

  在城市生态水利规划中,必须坚持生态水利与资源水利相统一的原则。进行城市水利建设,就是要以水利工程为支撑,将资源与生态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城市水安全原则

  城市水安全是指城市的存在和发展不受或少受因水的不合理利用及涉水灾害而导致的威胁,主要包括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排涝安全、生态用水安全等。它关系到民族安全、地区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是其他领域安全的基础,深刻影响到城市和地区各领域安全的维护与保障[2]。

  基于水安全视角的城市生态水利规划,就是要根据不同城市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灾害问题的特殊性,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维护和保持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水生态系统的合理结构和科学配置,加强城市给排水、水污染治理和抵御突发性涉水灾害的水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及其居民能够持续地获得水服务,从而达到水生态与城市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3]。因此,在城市生态水利规划中要遵守以下原则。

  (1)处理好人与水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保护者和享受者,而不是自然的征服者。人不能只向水索取,而要遵守水的运动规律。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度的,人们应通过科学管理,提高水的承载力;同时还应该制订与水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人口、环境、发展政策,将人类的一切活动限制在水的承载能力之内。人与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要互惠互济、共建共享。

  (2)尊重地球的生命力和多样性规律。城市水安全的基础是保持水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多样性不受侵害。因此,要保护水循环的正常进行,维持水系统自身的恢复与再生条件;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不仅要保护所有生物物种,而且还要保护各个物种的遗传基因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障生命的活力和进化。这个原则是持续利用水环境和水资源的源泉,是水安全的根本支柱。

  (3)建立维护水安全的制度和措施。实现水安全目标,需要信息和知识基础、完整的法律和制度、统一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管理机构等[4],并且要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措施,不断调整、改进或建立有利于维护水安全的机制,发挥水资源对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作用。

  3 水质污染防控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原则

  要从流域的观点和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认识水质污染的防控,坚持水质污染防控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原则。

  (1)从控制人类活动着手,控制危害水质和生态系统的外部污染物的过量输入。对工业污染的防治,必须逐步调整偏重末端治理的现状,从源头抓起,调整城市经济结构、工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提倡清洁生产。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妥善收集、处理和排放,应强化一级处理,条件具备时再实施二级处理。对具备污水深海排放条件的城市,仅强化一级处理即可。应降低污水中营养物质的浓度,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同时减少有机物质输入量,控制有机污染。


  (2)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以达到改善水体功能和恢复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目的。城市水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具有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干扰超过生态平衡阈值时,生态系统丧失恢复能力;当干扰强度小于生态平衡阈值时,系统在恢复力的作用下,可实现自我调节,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态方法对水生态系统进行改善和修复。目前,常见的城市水生态系统恢复的措施有引水稀释净污、清淤、河床微生态系统修复、河湖水生植物净污等,国内外使用最多的生物净化技术是投菌、生物膜、爆气、水生植物植栽等。

  4 景观亲水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能较好地掌握城市河流的洪水特性,使亲水性规划设计成为可能。

 滨水景观在满足城市防洪、排涝、供水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将城市防洪工程项目与改善城区水质、修复水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水系综合整治与搞好滨河绿化、建设宜居环境结合起来,打造城市景观、优化旅游资源配置结合起来,为一切涉水的部门服务。在城市水景观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要求,围绕露水、亲水、净水、活水的基本要求,通过拆乱除污、清淤理河、砌坎驳岸、栽树植绿、修桥造路等措施,建设与城市整体景观相和谐的滨水公园、亲水平台、亲水广场等,营造碧水绿岸、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城市休闲活动空间。

  5 水工程、水文化与城市文化相协调原则

  水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城市水文化可以促进城市人水关系的协调;落后的城市水文化使城市人水关系紧张,进而影响到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水利规划要把建设水文化、做大水文章作为推进城市生态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积极研究水文化,自觉运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指导城市生态水利建设,通过建设富有文化内涵的城市防洪工程,彰显水城特色,构建人水和谐的市民生活空间。在“水通”、“水活”的条件下,着力追求“水美”,把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与绿化美化河道、营造亲水空间、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等结合起来,努力营造优美的城市水环境。结合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利用河岸坡地植树种草,构筑优美宜人的城市景观。


  在城市生态水利规划中,还要提倡节水型文化。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建立起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建设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

  6 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原则


  (1) 实行城市水资源统一管理。“一龙管水,多龙治水”,是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最基本的要求[5]。


  (2)坚持政、事、企分开,实现各部门的权责一致。要调整各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各部门的职能,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同一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着力改善水利与环保、城建、市政等部门交叉重叠的环节。


  (3)依法治水、依法行政。加强城市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建立水务统一执法队伍,系统整理有关法律法规,并根据变化的情况提请政府和有关部门进行修订。重点解决好涉及地表水与地下水、城乡水事活动、水量和水质等的统一管理问题。


  (4)建立按水资源特点对涉水事务进行行业管理的模式。处理好流域水资源管理与行政区域水管理的关系,按照水源地、水源工程、输水工程、自来水厂、配水管网、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回用回灌的流程进行行业管理。


  参考文献:


  [1]徐向阳,刘翔,张磊. 论中国城市水利规划、建设和管理[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4(1).


  [2]张俊艳,韩文秀. 城市水安全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李志刚.基于水安全的城市发展策略[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5(5).


  [4]关业祥.关于水利规划的思考[J].中国水利,2003(2).


  [5]郑在洲,何成达. 城市水务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高辉巧(1964),女,河北赵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流域环境和生态治理的理论及规划研究工作。

  来源:《人民黄河》 2007年5月8日

高辉巧何冰


  相关新闻:
山东黄河河务局举办维修养护技术工人业务知识培训班
内蒙古封冻河段全线顺利开通 黄河防凌工作胜利结束
黄河宁蒙河段防凌进入开河关键期
黄河防总发布干旱橙色预警 启动应急抗旱Ⅱ级响应
黄河防总专题研究流域旱情部署抗旱工作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召开2011年工作会议
齐头并进 全面发展 交出满意答卷
全面履行经济管理职能 保障治黄事业健康发展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050575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