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调研团 张海星 (国务院港澳办综合司)
8月29日至9月2日,根据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2016年“根在基层——中央若干项重大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活动安排,我有幸参加了水利部直属机关团委精心组织的赴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的调研活动。期间,通过对水库工程建设、生态移民安置点、产业园区等项目的实地考察,以及走访贫困户,与安顺市、西秀区和有关乡、镇、村负责人座谈交流等多种有效形式,不仅使我对水利精准扶贫有了初步了解,而且也带给我许多感悟和思考。
1、对症下药,拔掉贫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治病要找病根,扶贫也要找‘贫根’”。“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偏西,区域内无大江大河,无控制性大型水源工程,属于工程性和资源型并成的缺水县区,同时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低,多年来严重制约了全区农村群众生活生产和经济发展。西秀区紧紧围绕因水致贫这一长期性、根本性的顽疾,对贫困人口、贫困地区、贫困程度进行反复核查、建档立卡、动态掌握,进而通过扩建水库等项目辐射,实现缺水贫困人口和缺水产业园区与稳定供水水源无缝对接,可以说在政策制定“最初一公里”和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上做到了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历史性地改变了当地贫困居民千百年来的居住习惯和生活方式,极大解放了劳动力、激发了市场活力,为该区精准脱贫松了绑、助了力。通过调研,使我深深地感受到“找对病根”的意义和份量。作为一名青年干部,在工作中更需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学会看清社会发展的大势,学会捕捉真实的社情民意,学会研判工作的纹理,尽可能让自己的认知接近事物的本质,抓住要害,探究盘活全局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2、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精神要求,西秀区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把水利精准扶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做到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准发力。一方面,通过提供稳定水源、实施生态移民搬迁等工作完成脱贫攻坚的第一步;另一方面,通过积极打造杨武乡大屯河产业园、旧州古镇、“美丽乡村”浪塘、黄腊乡农业园区等种植、旅游、产品等多产业结合的特色区域。随着区域开发衍生而来的还有贵州特色的鱼腥草、金刺梨、烟草、药材等作物研发,为西秀区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提供了有力支撑。只有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真正过上好日子,扶贫开发才算落到实处。作为一名青年干部,特别是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在工作中更需要在“精准”上下苦功夫,眼睛向下、脚踏实地,深入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施策,又要多想切实管用的实招、硬招、新招,着力防风险、补短板,推动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3、心系群众,敢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扶贫开发事业。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现在,我们党就是要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尽管西秀区水利精准扶贫仍有不足,也面临巨大挑战,但无疑走上了正轨、驶入了快车道、迈上了新台阶。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效,归根结底就在于当地干部上下一心、真抓实干,把职责勇敢地扛在了肩上。“一切要为人民打算,一切要为小康苦干”,这是他们工作的座右铭,也是此次调研对我冲击最大的一点。有风险时敢不敢闯,有争论时肯不肯干,有难题时会不会解,这些都是衡量一名干部是不是敢于担当的标尺。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作为一名青年干部,在工作中更需要以新的长征精神和赶考的心态来要求自己,珍惜岗位,增强责任心,激发创造性,在敢闯敢试中超越自我,在创新拼搏中奉献青春。越是爬坡过坎,越是啃硬骨头,就越需如此。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水利扶贫可能与我们的本职工作有很大不同,但其背后的“道”都是相通的。我想“根在基层”大型调研活动的初衷也许正在于此,不仅是为了拓展我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希望我们从中能够得到启迪的种子,并把它带到工作中生根发芽,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