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贯彻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系列评论之二
系列评论之二:转变水利发展方式 不断完善治水思路

  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水利部部长陈雷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须准确把握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和治水方略,积极践行并不断丰富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加快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近几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保民生、促发展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形势任务越来越艰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水利跨越发展、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需要不断完善治水思路,在转变水利发展方式上下工夫。

  转变水利发展方式,不断完善治水思路,就是要加快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坚持科学防控、依法防控、综合防控,给洪水以出路,合理利用雨洪资源。在防汛抗旱领域,应当实现“两个转变”,即坚持防汛抗旱并举,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坚持科学防控,承担适度风险,建立标准适度功能合理的防洪工程体系,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建立洪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稳步提高防洪科技水平,努力实现防汛工作现代化。坚持依法防控,依靠法律法规科学防控洪水、主动规避风险,实现防洪效益整体最大化。坚持综合防控,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社会的有效管理水平,广泛动员教育,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和应变能力。通过这些措施,达到给洪水以出路、合理利用雨洪资源,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的目的。

  转变水利发展方式,不断完善治水思路,就是要加快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坚持节水优先、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要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以总量控制为核心,切实抓好水资源配置,加快制定流域、区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行政区域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同时,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监督管理,进一步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水资源管理法。

  转变水利发展方式,不断完善治水思路,就是要加快从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向预防保护、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优化配置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要做到“四个坚持”: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完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思路;坚持预防为主,坚决遏制人为因素造成水土流失;坚持统筹兼顾,推进重点领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分区分类治理有效途径;坚持尊重规律,充分发挥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在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执法检查、狠抓宣传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科考成果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探索并坚持走中国特色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之路。

  转变水利发展方式,不断完善治水思路,就是要加快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更加注重水利建设中的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我国有许多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经超过了警戒线,水量影响水质,引起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如果无节制地一味地开发下去,重开发轻保护,甚至竭泽而渔,会导致严重的生态灾难。对于允许开发的地区或项目来说,伴随的移民问题也会成为瓶颈制约因素。要充分认识加强水资源保护以及移民安置的重大意义,明确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总体要求、基本方略和主要目标,切实加大水资源保护的投入。同时注重以人为本,把移民安置作为水利建设中的首要问题来对待。

  宏伟蓝图催人奋进,治水伟业阔步前行。我们需要牢牢抓住战略发展机遇,尽快转变水利发展方式,不断丰富、完善治水思路,全力推动水利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2年2月7日

刘艳飞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7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