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绿色感恩 生态报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写意

2014-10-14

  本报记者 马生录

  在草原璀璨的花季里,我们开始了玉树高原之行。走进这块惨烈与坚韧共存、感恩和奋进同在的高天厚土,驻足长江、黄河、澜沧江启源之地,感受三江源头的沧桑巨变,体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解民忧、惠民生、促发展的动人场景。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民族特色鲜明、功能设施完善的新兴城市。没错,这里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一座从地震废墟中崛起的高原现代化城市。穿城而过的巴塘河、扎西科河宛如两条洁白的哈达,掩映于鳞次栉比的各色建筑之间,给这座风情浓郁的新城增添了许多迷人的风姿。徜徉在雪域格萨尔文化广场,远方的旅人、年轻的情侣流连于治理一新的扎曲河亲水平台,或拍照留念,或玩水嬉戏,或休闲散步,都深深陶醉于高原新城的独特水景之中。

  作为三江源头、百川始祖,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棋布。长江源头第一县——治多县加吉博洛格镇素有“一江九河十大滩”之称,聂恰河穿城而过;杂多县位于澜沧江大峡谷中,城周边群峰壁立,峡谷幽深,沟道纵横,“澜沧江是一条绳子,老百姓的居住区是一颗颗串在绳子上的珠子。”杂多县环保水利局局长梁文海如此描述这里的地貌;禅古新村,青山相依,碧水萦绕,宁静而祥和,河道有防洪堤、沟道有排洪渠、群众有自来水……水利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禅古新村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巴塘河谷,向世人展示着玉树重建的独特风姿。

  在玉树巴塘机场,“绿色感恩,生态报国”八个大字分外醒目,展示着三江源儿女怀抱感恩奋进之情,以及保护建设三江源生态环境的信心和决心。在这块被誉为“江河之源”生态高地上,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期工程、长江源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建设实施,使这里的天更蓝、山更青、水更清,彰显勃勃的生机。

  在囊谦县香达镇青土村,连片成块的梯田里,沉甸甸青稞穗低下了头,绿油油的油菜籽铺满了地,2011年实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使前多村、前麦村、青土村等5村780公顷坡耕地变成了梯田,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青土村书记桑多介绍说:“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山沟沟里的泥少了、水多了、山青了,我们的产量也提高了。更重要的是通过县水务部门的宣传,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强。”在治多县广袤的草原上,一道道网围栏封育区内,绿油油的优良牧草一望无垠,铺向天际。自长江澜沧江源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及预防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治多县水利部门完成围栏封育面积45平方公里、封育管护面积1100平方公里,并通过设立宣传警示牌、发放宣传材料等措施加大了水土保持宣传,并每年和其他部门联合进行开发建设项目执法检查工作,使得生态保护工作深入人心,形成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事业事关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生活福祉。自2010年地震后,在党和国家及全国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玉树藏族自治州在民生水利和生态水利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玉树藏族自治州水利局局长丁豪感慨地说。据统计,玉树灾后重建水利项目共包括饮水供水工程、防洪工程、水保设施工程、水文局及水资源监测工程、农田灌溉工程、水电工程、下游雨水排水工程及防汛设施共8项115个项目,总投资达8.86亿元。丁豪表示,在今后的一个时期,玉树藏族自治州将进一步加强民生水利和生态水利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更加有力的水利支撑与保障。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4年10月14日

马生录
责任编辑:李爽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