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十二五”期间珠三角地区生态修复及治理河涌超2500公里

2016-03-24

广州在尺土寸金的闹市区划出一大块土地建设海珠湖,体现广州人崇尚生态文明的科学态度和追逐中国梦的坚定决心 邹锦华 摄

珠三角岭南水乡 邹锦华 摄

大力推进河涌综合治理,修复水生态。邹锦华摄

华阳湖 东莞市水务局供图

莲湖漂游 东莞水务局供图

美丽的华阳湖 张超满摄

生态华阳湖 袁广沛摄

醉美华阳湖 东莞水务局供图

  3月22日,广东省水利厅与东莞市人民政府在东莞联合举办第二十四届“世界水日”、第二十九届“中国水周”暨“生态河湖、绿色共享”专题宣传活动,笔者在现场了解到。“十二五”期间,珠三角地区把河涌整治与生态修复、改善水环境、以及建设城市湖泊,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和重要抓手,全力开展河涌水生态治理,累计治理及生态修复河涌超2500公里,新建湖泊超18个,极大提高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品味,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规划》引领珠三角

  “十二五”期间,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大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2013年,广东出台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河涌整治与修复规划》(下称《规划》),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原有河涌治理的基础上,对169条河涌、13条界河或跨界河涌进行重点整治与生态修复。通过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河涌整治与生态修复,辐射、带动和促进全省各地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

  据了解,河涌整治与修复的基本思路是从泄洪整治、截污治污入手,从根本上切断内源、外源污染,再辅以生态、植物、补水等修复措施,建设人、水、生态环境和谐的河涌体系,实现“水通、水活、水美”,建设“安全河、清水河、生态河”,发挥河涌防洪、治涝、排水、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等综合功能。同时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不同行政区之间的关系,做到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

  目前,珠三角各地正以该《规划》为引领,并结合国家级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当地实际,全面开展河涌综合治理、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以及生态河湖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正如火如荼展开。

  东莞市自实施国家级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以来,先后启动了总投资高达183亿元的42个重点项目建设,并制定印发了《加快推进全市水污染治理工作 (2015年-2017年)行动计划》,强力推进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安全保障、水经济发展。致力建设山清秀美、碧水蓝天的岭南水乡。

  广州市大手笔斥资400多亿元,实施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计划建设619宗项目,倾力打造以“花城、绿城、水城”为特色的岭南生态水城。形成以珠江为主体,1368条河流(涌)为网络的“一江千涌汇南海”生态水城格局。同时依托山、水脉络,打造“百园千廊北连山、花绿水网映六城”的生态与景观网络,展现岭南特色生态城市景观。

  目前,珠三角9市正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特点,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呈现“九仙过海,各具特色”的水生态文明新格局。

“三条红线”扎紧制度笼子实行源头与末端并举减排

  “在全省GDP持续增长的同时,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用水效率得到不断提高,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5年全省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三大用水指标较2010年分别下降7.8%、34.4%和42.6%。”省水利厅负责人在活动现场介绍。

  水利专家指出,每消耗1吨水,约有0.7吨水成为废污水污染水环境。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三大用水指标的大幅下降,对于改善河涌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广东用水量的下降,主要得益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扎紧的制度笼子。

  “十二五”期间,广东率先在全国出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和考核暂行办法,率先开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

  专家指出,“三条红线”的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效率控制主要从源头上减少用水量,最终实现污水减排;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是从末端控制污水减排。

  源头与末端并举,减排效果明显。广东省水资源公报显示,2014年与2010年相比,全省废污水排放减少2.9亿吨,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减排效果尤为显著。这对河涌水环境的改善,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据省水利厅介绍,“十三五”期间,广东将进一步强化水资源“三条红线”刚性约束,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年用水总量控制在450亿立方米以内,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27%和3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00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

生态治水扮靓人居环境

  “今年春节长假期间,到华阳湖休闲旅游的游客达25万多,这是生态治水理念给华阳湖带来的结果,使周边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美丽的水乡休闲旅游区”,东莞麻涌镇水务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说。

  在加固堤围、建设水闸,提高水利设施防洪能力的同时,注重河涌水质净化和水环境的改善以及水利设施周边环境的美化绿化,扮靓人居环境,做到修建一个水利工程,成为一个旅游景点,这是麻涌镇华阳湖生态治水的核心。

  据了解,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因发展重污染企业和禽畜养殖业,东莞麻涌镇华阳湖周边污染严重,是典型的污染企业聚集地、水质恶化的“龙须沟”,河涌水质基本是劣Ⅳ类。

  2013年,根据《规划》要求,并借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的契机,麻涌镇先后投入2.8亿元,对流经该镇的麻涌河、第二涌、第三滘和马滘河等主要河涌进行清淤、治堤、截污、活源和生态修复,并建成水域面积达680多亩、与麻涌河、第二涌等4条主要河涌相联通的华阳湖生态水利工程,使区域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水质从治理前的劣Ⅴ类提升到目前的Ⅲ到Ⅳ类,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水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形成湖边是公园,涌边是美景,处处呈现水清岸绿、瓜果飘香的岭南水乡风貌,全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城乡品味也随之提高。周边群众就像住在公园旁、美景边。

  良好的环境使华阳湖成为远近闻名的水乡休闲旅游热点和投资宝地,并引发集聚效应。华阳湖生态水利工程建成以来,形成以华阳湖为核心的华阳湖生态水乡休闲旅游区,吸引珠三角等周边游客人达200多万人次,助力全镇共引进中粮、阿里巴巴、京东、云南城投等内外资项目43宗,总投资近350亿元。

  华阳湖的变迁,是珠三角地区乃至全省实施生态治水、建设水生态文明的一个缩影。

  “这几年,我每年都要到儿子工作的惠州市住几个月,每次都能感受到惠州的变化,特别是2011年金山河的整治,使这里的水环境和居住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臭气、黑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公园、清流与整洁的河道”。这是一位74岁的南京市民王老伯在惠州金山河边向笔者讲述的亲身感受。

  2012年,惠州市把金山河整治列为 “十件民生实事”之首,对市内长约10多公里的河道,投入约10亿元、用了近10个月的时间进行全面整治,使过去黑臭不堪的臭水沟脱胎换骨,极大改善市民居住和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和文明水平,一跃成为今天惠州的靓丽名片。

  佛山新城依水而建,自西向东的东平水道和重点开发区内纵横交错的水系,为新城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建设中充分融入了水生态文明理念,将水引入城市,引入生活,营造城水相依的岭南水乡风貌。在新城滨河景观带,佛山把长约8公里的滨河片区改造成为特色突出的城市公园,强调“高效率,慢生活”,让人们在怡人的生态美景中放慢脚步,留些许时间与自然的生态环境亲密接触。跑步健身的市民时不时与一层花海、一片青草地、一排绿树擦肩而过。放慢脚步,呼吸着花香,就连远处的高楼大厦都显得明快可爱起来。

  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一座座城市因水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巨变,特别是珠三角城市群变得越来越漂亮,家园变得更美丽,人民群众从中共享水利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因水兴城、因水活城,珠三角因水而美丽。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6年3月24日

粤水轩
责任编辑:李旸


  相关新闻:
广东省水利厅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广东省政府部署水利三防工作 要求加快补齐防灾减灾和民生水利设施短板
犁头村的变迁——广东省水利厅帮扶清远阳山犁头村纪实
广东防总省水利厅慰问驻粤部队和武警官兵
广东省政府部署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广东派出工作组现场驻点督导冬春水利建设
广东认真贯彻国务院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广东可能出现中等程度以上的冬春连旱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首页大图模板 拷贝.jpg
首页.jpg
首页大图模板 拷贝.jpg
首页大图模板 拷贝.jpg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