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2016年“根在基层·水利部重点50团”赴四川甘孜德格调研报告

藏区扶贫工作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报告

——2016年“根在基层·中央若干项重大政策落实情况调研”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赴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调研实践团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通过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得7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在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扶持下,经济社会得到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贫困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资源秉赋、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贫穷落后仍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的问题。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决定》《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对扶贫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工作作出了部署,为了解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在基层到位情况,2016年“根在基层?中央若干项重大政策落实情况调研”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赴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调研实践团于2016年8月28日至9月3日赴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深入达马乡政府及贡空村、美丽村的学校、贫困户等,对中央扶贫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倾听了基层干部群众鲜活真实的声音,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和案例。本报告重点汇报了德格县对扶贫以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中央有关政策落实情况,对扶贫工作所面临的困难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解决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德格县概况及致贫原因

  (一)地理区位偏远,交通不畅

  德格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国土面积约11025平方公里,县城距州府康定588公里,距省会成都958公里,全县总人口8.5万人,居住分散,全县26个乡镇中距县城200公里以上的有11个,100-200公里的有9个,100公里以内的仅有6个,最远的乡镇距县城296公里。全县平均海拔4325米,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乡镇有21个。从甘孜州府到德格县必须翻过川藏第一险的雀儿山,最高海拔6168米,翻山垭口海拔5050米,车程达十几个小时,交通事故时有发生,每到冬天大雪封山,道路不通,交通更加闭塞。交通不便,农产品、特色旅游难以输出;信息闭塞,新兴产业、人力资源难以引入,是当地致贫的重要原因。

  (二)自然条件禀赋差,产业基础薄弱

  德格县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空气干燥,气温较低,冬长夏短,常年平均气温为6.7℃,最高气温极值31.0℃,最低气温极值-20.7℃,多年平均降水量623mm,境内霜冻冰雹频繁,降雪期早长。该县雀儿山以东为丘状高原,以西为高山峡谷,山地多、平原少,全县耕地总面积约74985亩,地块分散、不集中连片且土地贫瘠,山中多野猪、熊、狼、豹等野兽出没,尤其野猪对农业生产破坏极大。受气候和地形双重影响,该县产业结构单一,支柱产业为农业和畜牧业,其中农业主要种植青稞、土豆、芫根等,生产方式粗放、管理理念落后,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规模化农业生产受到制约;畜牧业主要饲养牦牛,但由于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种种原因,藏民对牦牛有特殊感情,不买卖、不杀生,难以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

  (三)宗教信仰影响深远,脱贫能力、意愿不足

  德格县为藏区三大文化中心之一的康巴文化圣地,藏传佛教历史悠久、五大教派并存,拥有康区五大教派的重要寺庙、57座藏传佛教寺庙和众多的神山圣湖,维稳反分裂压力很大。因历史原因,该县村民普遍受教育程度很低,合格劳动力短缺,加之当地藏民笃信佛教,很多适龄儿童被送到佛学院学习成为喇嘛,喇嘛不事生产,进一步加剧了合格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村民向寺庙进贡现象非常普遍,很多村民甚至倾家荡产向寺庙进贡以修来世。

  以上多重原因叠加造成德格县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整村贫困现象突出,经核定,全县贫困村102个,贫困人口5120户、19086人,贫困率达22.45%,可以说乡乡有贫困村,村村有贫困户。2015年,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1628元和7766元,很多地方贫困户生活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国家政策补贴。

  二、扶贫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有关政策落实情况

  (一)党委和政府的领导责任全面落实

  党的领导是做好扶贫攻坚工作的政治保障。为做好扶贫攻坚工作,德格县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及攻坚办,对扶贫工作牵头抓总,每半月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议,听取“摘帽”村工作推进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县攻坚办建立了周报月会制度,每月对“摘帽”村工作进度情况进行督导,统筹20个“摘帽”村脱贫攻坚工作加力推进。20个“摘帽”村涉及的乡镇均分别制定了扶贫攻坚规划,由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轮流率一定数量的干部蹲点抓落实,对摘帽村所有建设任务顺排工序、倒排工期,对照任务清单和时间节点蹲点抓落实。同时,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壮大基层党组织,德格县注重在农村青年人才中发展党员,经过积极探索实践,形成了“乡(镇)组建、重点覆盖、立体培养、直接发展、分类管理”的乡(镇)青年人才党支部“五步”工作法,在发展农村青年人才党员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印发了《中共德格县委组织部关于印发<乡镇青年人才党支部工作法>的通知》,在全县进行推广。

  (二)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全面完成

  德格县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决定》《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对建档立卡工作的有关要求,按照《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中确定的贫困人口、贫困村规模分解和控制办法,通过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等步骤,将贫困户和贫困村有效识别出来,逐级向下分解到村到户,并建档立卡。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和贫困村,深入分析致贫原因,落实帮扶责任人,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集中力量予以扶持。

  在德格县达马乡政府大院里,设立有“德格县达马乡精准扶贫工作公示栏”,将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流程、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流程及经过“三审两公示一公开”识别确定的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的情况进行了公示,并对短期和长期帮扶措施进行了公开。走访的达马乡贡空村的“达马乡贡空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花名册及帮扶措施公示栏”中对已建档立卡的扶贫对象的户主、家庭成员、家庭基本情况、贫困户类别、致贫原因以户为单位进行了公示,分别从扶贫生产和就业、移民搬迁、低保兜底、医疗救助、灾后重建等方面以户为单位明确了帮扶措施及帮扶时间,对每户贫困户都确定了脱贫时间、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并对责任人联系电话进行了公示。在贡空村,调研团走访了4家贫困户,在每家贫困户门口的墙上都挂有“甘孜州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白卡”,卡上内容包括该贫困户户主姓名、家庭人口、2014年人均纯收入、家庭住址、致贫原因、计划脱贫时间、帮扶措施、增收目标、帮扶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三)驻村干部蹲点扶贫全部到位

  为落实驻村帮扶制度,德格县制发了《关于调整充实脱贫攻坚“五个一”工作组的通知》《脱贫攻坚“五个一”驻村帮扶工作管理考核办法》等系列文件,省、州、县各级部门选派了1名同志挂任县委专职扶贫副书记,102名同志担任“第一书记”(其中四川省水利厅选派3人,甘孜自治州选派23人,德格县选派76人);选派驻村帮扶干部263人,其中四川省水利厅选派7人,做到每个贫困村落实1名县级联系干部、1个帮扶单位、1个驻村工作组、1名第一书记、1名农技员,成立了“五个一”工作组。

  在调研团走访的贡空村、美丽村,每家贫困户门口墙上都悬挂着“甘孜州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白卡”,卡上有该贫困户的扶贫联系单位、县级联系领导、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农技员及联系方式。在走访期间,经常会遇见头戴印有“精准扶贫”字样小红帽、胸前挂有工作证明的扶贫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农技员坚守在一线,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四)扶贫“十项重点工作”全面开展

  《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各行业部门,要重点围绕落实25号文件,组织实施好村级道路畅通、饮水安全、农村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扶贫、教育、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建设、贫困村信息化‘十项重点工作’”,德格县将相关工作分为17个专项,根据县有关工作人员汇报,各项工作推进顺利,因调研时间有限,根据调研行程安排和调研团成员工作领域情况,现从农村饮水安全、培育特色产业、加强基础教育等3个方面重点汇报如下。

  1.农村饮水安全实现全覆盖

  到2015年年底,让所有农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净的水,是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甘孜州德格县属于四川省藏区,不仅仅要完成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还要完成规划外新出现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任务艰巨。

  近年来,德格县有序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深入基层26个乡(镇)、171个村进行实地踏勘和科学评估,积极开展安全饮水水源点实地调查,充分掌握水文水资源状况,做好项目规划设计,精心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根据项目建设需要灵活制定工作方案,扎实推进,克服了农村居民居住分散、水源点供水量不足以及藏区海拔高,属高寒地区,上冻时间早、有效工期短等困难,圆满解决了“十二五”期间规划内和规划外的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2013、2014年共新建饮水安全工程39处,解决了3.2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2015年新建饮水安全工程118处,解决了规划外5万多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2016年,根据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作的有关要求,加快推进浪多乡洞达村、阿须镇磨勒村、亚丁乡吉隆村、燃姑乡左巴通村4个村包虫病防控安全饮水工程,截至8月份,已完成总工程量的15%。

  调研团对走访的达马乡贡空村、美丽村以及支教的达马乡中心小学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都进行了实地考察,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做到了全部入户。为解决高原冬天寒冷、设施可能冻坏的问题,每处工程都采取了防冻措施,调研团成员随机拧开院内或屋里的水龙头,都流出了清澈的饮用水。为解决污水排放问题,修建了下水设施,每几户(一般为3户)人家的生活废水都通过下水设施集中到一口污水井集中排出。座落在院内的用水池里都做了一个搓衣板状水泥斜坡,可以直接用来洗衣服,旁边立着一块碑,上面用汉文、藏文书写着“安全饮水,饮水思源”。虽然和村民语言不通,但是从他们拧开水龙头时欣喜的眼神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给他们带来的便利。通过跟驻村干部的交流,调研团了解到以前该地群众常年背水,一天要背6、7趟水,每趟至少要走1-2公里,存在用水困难、不安全及需要劳动力挑水等问题。调研组还询问了水质情况,该地按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强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净化消毒和检测工作的通知》《环保部办公厅和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划定了水源保护区或水源保护范围,并制定了水质检测制度,按制度将水样送往成都进行检测,在山洪地质灾害多发易发时期,会加大检测密度,确保饮用水达标。

  2.特色产业培育初见成效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对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要求“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德格县种植业以青稞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芫根、俄色茶、藏药材等,其中藏药材尤以虫草著名,传统手工艺以木雕、唐卡绘画、铜铸、金银加工等为主。德格县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旅则旅”原则,大力培养“一村一产业”,发展大棚蔬菜、经济作物种植和藏香猪养殖,促进群众致富增收。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青稞种植2260亩、马铃薯330亩、芫根440亩、中藏药材500亩、露地蔬菜200亩、俄色茶2000亩,养殖藏猪400余头,已完成藏香猪、奶渣子、人参果、虫草等7种农产品包装设计。同时,坚持“一村一合作社”,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落实专合资金1530万元,倒逼产业加快发展。为克服小生产面对大市场时暴露出的产品分散、质量不高、缺乏规模效益、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德格县积极鼓励各村采取“抱团取暖”方式,多村、整乡联办合作社,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群众增收。

  调研团在贡空村、美丽村对有关特色产业进行了了解。贡空村依托芫根、虎掌菌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销售创立了“益生元”品牌,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互联网成立了淘宝店、微信公众号、微店进行推广、销售。四川省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支援贡空村建设的“合作社大棚蔬菜基地”正在抓紧建设,该村第一书记李军同志表示打算通过种植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来促进农民增收,目前正积极联络四川省农科院有关专家前来实地考察确定作物种类。美丽村有规模较大的宗萨藏药厂,是南派藏医的发源地,在藏区有一定的知名度,目前藏药尚未通过国家卫计委药号的审批,主要使用人群是附近藏区居民,该药厂正积极探索将传统藏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道路,以期符合现代医学标准,通过药号审批,在市场公开销售。美丽村还成立了“藏艺通”品牌,传承和发扬藏族手工艺。

  3.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

  德格县按照甘孜州“十五年免费教育”计划部署,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切实做到应免尽免、应补尽补,促进了基础教育的普及。调研团前往达马乡中心小学开展了捐赠和支教活动,给该校学生上了以“节约用水,从我做起”和“传统国学”为主题的两堂课。该校现有9个班,在校学生169人,教职工17人(应为18人,有1名公招老师尚未到岗),按有关规定开足开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课程。

  在与该小学校长、教师的交谈中了解到,当前该地区直到高中都实行学杂费、书本费全免,因为村和村之间距离较远,该校大部分学生为住校生,政府对每个学生都按规定发放了生活补贴,这些补贴基本能满足学生伙食、床铺等生活用品的需要。据观察,该校管理较好,各类校规制度、作息安排、文明口号在各班级内均有张贴,学生课堂纪律性较强,五六年级学生可以用汉语和调研团成员流利交流。在支教的“传统国学”课上,通过支教人员讲解,可以较快对篇幅约200字的民国时期的半文言文半白话文进行较准确理解,教育质量可见一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高,在中午的自习课上,大部分学生都在认真学习、练字。在捐赠仪式上,一名学生代表在发言中说到“我们都是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同龄人相比,在物质生活和学习环境上存在着一定差距,但我们好学上进的心是一样的。面对困难,我们没有灰心,学习上,我们勤于思考、认真学习,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在生活上,我们勤俭节约、不乱花钱,在学校我们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是个好公民”;校舍条件虽然很一般,但干净整洁,有统一发的被褥、枕头、洗漱用品等,布置的很温馨,在一个女生宿舍的墙上有个许愿墙,经统计,该宿舍9名女生有6名的愿望是当一名老师,2名是当医生,还有1名是当演员,羞涩的发言、纯真的愿望,无不透露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跟随调研团一同前往该小学的达马乡干部中有一名2015年毕业通过公务员考试到乡里工作的女大学生,是德格县本地藏民,在交流中,该同志表示非常羡慕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有学上,在她小的时候,上学的孩子还比较少,非常感激父母送她上学直到顺利毕业。

  三、德格县扶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

  (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同比增速较快

  据汇报,2016年上半年,德格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7379万元,完成年计划的35.6%,同比增长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7767万元,同比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5865万元,同比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3747万元,同比增长6.3%。工业增加值完成873万元,完成年计划54.7%,同比增长8.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000万元,完成年计划49.3%,同比增长1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500万元,完成年计划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10549万元,完成年计划46.8%,同比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1303元,同比增长8%;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2元,同比增长14%。

  (二)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宗教的影响力不断减弱

  在走访的藏民家里,当驻村干部向贫困户村民介绍我们之后,村民都很热情地将我们迎进家里,请我们坐下,给我们倒酥油茶,调研团团员发现很多贫困户家里客厅墙上不仅挂着宗教领袖的画像,还挂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画像,村民会向习近平总书记的画像行礼,虽然语言不通,但是从这些村民的眼神、肢体语言中能够感受到那种发自肺腑的感激。在达马乡小学调研时,一名乡干部提到,以前很多适龄的青少年都被送到佛学院去学习,将来当堪布,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把孩子送到学校去学习,而不是佛学院。在调研最后一天跟6名驻村干部座谈交流时,几名驻村干部都提到了康巴藏族地区一种传统活动叫“耍坝子”,约在每年的八月份,采摘完冬虫夏草、收割完青稞时,信奉同一个寺庙的几个村的村民会在寺庙的号召下聚集到同一个区域,搭起帐篷,从事娱乐以及宗教活动,时间从三五天到一个礼拜不等,有的甚至长达半个月。德格县境内寺庙众多,有康巴藏传佛教五大教派的祖寺,每年“耍坝子”活动都很盛大。有一名驻村干部表示,据之前村干部说,他所驻村以往每年“耍坝子”人数多达上千人,据他本人观察,今年人数明显下降,大概只有300-400人。种种迹象表明,近年来,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宗教在德格地区的影响力在不断减弱,党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

  四、德格县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

  经过德格县各有关部门的不断努力,中央有关扶贫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各项政策全面落地,各类工作不断推进,但是贫困的面貌尚没有根本改变,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通过考察、走访,调研团认为德格县扶贫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困难:

  (一)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

  德格县基础差、底子薄、欠账多,全县26个乡镇、171个行政村中,尚有26个村不通电,25个村不通公路,30个村不通通讯,整体贫困现象突出,脱贫任务艰巨。

  (二)宗教影响力大,党建工作开展困难

  藏族村民笃信佛教,宗教的影响力很大,僧侣的号召力很强,维稳反分压力较大。在和驻村干部座谈时,驻村干部都表示在村民中,僧侣的影响力远超过当地党员干部,党的建设步履维艰。

  (三)语言不通,驻村干部工作开展难

  德格县属藏区,藏民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大部分驻村干部与当地藏民沟通不顺,很多时候“交流基本靠手”,党的指导思想、中央的重大政策在宣传与落实中存在一定困难。

  (四)信用体系不健全,融资困难

  德格县信用监督体系不健全,加之部分群众综合素质不高、诚信度差,信贷风险大,金融扶贫开展难。同时,受地理区位条件限制,市场经营性投资选择性弱,融资难度大。

  (五)产业基础脆弱,产业发展难

  德格县地处高寒偏远,67%的村分布在高山半高山地带,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禀赋差,产业发展基础脆弱,各类专业合作社发展完全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市场发育度低,加之村民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陈旧,文化技能缺乏,产业发展举步维艰。

  (六)生态地位突出,产业发展受限

  德格县地处长江源头,金沙江、雅砻江纵贯全境,县境内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32.6%,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和第一道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地位突出,大规模开发受限。

  (七)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脱贫积极性不高

  部分贫困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主动脱贫意识不强,主要经济来源为政府补贴,“干部干、群众看”“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在各地不同程度存在,部分困难群众脱贫动力不足,还需进一步激发加强。

  五、深入做好扶贫工作的有关建议

  德格县扶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在民族贫困地区,尤其是高原藏区比较具有代表性,针对这些问题,为继续落实好扶贫工作有关政策,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继续落实各项扶贫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发展是解决我国所面临问题的“金钥匙”,也是解决民族贫困地区面临问题的“金钥匙”。过上好日子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期盼,在调研活动中,调研团成员每时每刻都能从村民身上感受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抓住让贫困村民得实惠、过上好日子这个“牛鼻子”去落实中央各项扶贫政策,组织实施好村级道路畅通、饮水安全、农村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扶贫、教育、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建设、贫困村信息化“十项重点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生活,一定可以获得他们的拥护。

  (二)稳步发展村民党员,壮大基层党组织

  党的基层党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党的任何一项政策都需要基层党员去带头落实。当前,一些干部对在民族地区,尤其是反分维稳任务较重地区发展党员心存疑虑,觉得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涉了信仰自由,担心伤及民族感情,但是当前在德格等地区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远低于宗教,党的阵地每后退一步,宗教就会前进一步,党的力量每削弱一份,宗教就会增强一分,在该类地区村民中发展党员是必要的。德格县经过探索实践形成的“乡(镇)青年人才党支部‘五步’工作法”,在发展农村青年党员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效果,证明了在民族地区农村青年中发展党员是可行的,在兼顾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可以在民族宗教地区因地制宜予以推广。

  (三)加强驻村干部藏语培训,提高交流能力

  当前,我们驻村干部中对藏语有过系统学习经历的较少,因为扶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加大对藏语人才的培养力度、选拔有双语背景的优秀高校毕业生进入我们的干部队伍虽为根本之策但无法解决燃眉之急,可以对当前的驻村干部进行藏语短期轮训,对一些工作、生活中常用语进行教学。同时,可以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选取工作、生活中的常用语编写学习手册、制作影音制品等,发放给驻村干部,或者录制网络公开课、开发手机APP等指导驻村扶贫干部进行自学,提高藏语交流能力,促进扶贫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金融支持,提升“造血”能力

  金融扶贫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需要提升金融扶贫精准“输血”与因地制宜“造血”支持能力。金融机构要紧紧围绕脱贫攻坚重点任务,延伸金融扶贫服务网络,加大金融分支机构在贫困县域建设力度,推动县域网点职能向下延伸。金融机构要根据贫困地区实际情况,精准对接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贫困户金融服务、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充分挖掘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加大对能吸收贫困地区就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的现代农业、特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升当地经济“造血”能力。

  (五)成立国有企业,引领特色产业发展

  在以甘孜州德格县为代表的民族贫困地区,产业分散、市场竞争力弱,加之当地村民教育程度低,人才匮乏,大部分村民思想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开放程度,依靠民众自身与市场接轨难度大,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更需要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发挥政府在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优势,对产业链进行整合,甚至可以引进国有资本,成立国有企业,改变分散式单打独斗的现状,用国有企业引领当地产业发展,当产业发展到有一定竞争力、村民思想进步到可以适应市场经济竞争时再予以放手。

  (六)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绿色发展

  德格县作为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根据中央“绿色”发展理念,引进产业的准入门槛较高,发展受限。同时,水土流失、山洪地质灾害治理等任务较重,且下游同样受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明确在江河源头区全面开展生态保护补偿,适当提高补偿标准的部署,建议有关部门协调好金沙江、雅砻江沿岸各地制定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对各类生态治理项目费用根据收益情况合理分摊;商讨确定禁止、限制进入及发展的产业,对补偿标准进行明确,提高环境保护积极性,促进环境改善。

  (七)建立扶贫正向激励机制,扶贫先扶志

  对贫困户的基本生活进行保障兜底是政府应尽的职责,但扶贫不能是“花钱养懒人”。为调动村民自主脱贫的积极性,建议探索建立脱贫工作考核、激励机制,政府补贴在兜底贫困户最低生活保障的同时,可以考虑建立奖励基金,对脱贫积极性高、收入增长快的村民识别、确定、公示后发放奖励性补贴,并把这样的村民树立为模范典型,进行表扬、宣传,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正向激励,唤醒积极性不高的村民的荣誉感,树立脱贫志向。

  改革开放已近40年,适合发展的地方已经发展起来了,容易帮扶的地方也已经完成脱贫任务,当前扶贫工作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扶贫工作必然困难重重;脱贫致富是财富积累的过程,一年或几年年收入达到脱贫标准不是脱贫,各种天灾人祸及日常生活对财富的消费依然会导致返贫,脱贫工作必定会有反复;贫困还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贫困的标准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发展也注定不会平衡,产生新的贫困,脱贫工作会有新的任务,扶贫工作任重道远。但是,在德格县的每一天,调研团的每位成员都能看到中央有关政策得到了严格落实,感受到这里每一寸土地上都在散发着生机,只要我们上下一心,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抓好扶贫工作,现阶段的扶贫任务一定会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一定会补上。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首页大图模板 拷贝.jpg
首页大图模板 拷贝.jpg
首页大图模板 拷贝.jpg
首页大图模板 拷贝.jpg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