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2016年“根在基层·水利部重点8团”水利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2016年“根在基层·水利部重点8团”

水利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部署,按照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2016年“根在基层—中央若干项重大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活动的有关要求,在水利部直属机关团委精心组织下,由水利部、国务院港澳办、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国家烟草专卖局等单位的9名青年干部组成调研团,于8月29日至9月2日赴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就水利精准扶贫的落实情况,开展了为期5天的调研。调研期间,通过对水库工程建设、水库移民安置点、产业园区等项目的实地考察,以及走访贫困户,与安顺市、西秀区和有关乡、镇、村负责人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全面深入了解水利精准扶贫的进展情况,特别是有关政策制定“最初一公里”和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存在的突出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西秀区水利精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偏西,地处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分水岭地带,国土面积1378.48平方公里,人口73.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87万人,区域内无大江大河,现有河流皆为雨源型河流,没有控制性大型水源工程,现有中型水库2座,其中在建1座,建成小(1)型水库11座,小(2)型水库49座,山塘230座。根据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编制的西秀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2020年现状供水能力缺水1.2亿立方米,加之全流域内降雨量时空间分部不均,西秀区是工程性和资源型并成的缺水县区,同时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低,多年来严重制约了全区农村群众生活生产和经济发展,难以脱贫致富奔小康。目前,西秀区建档立卡贫困村75个,贫困人口1.39万户,贫困人口3.75万人,贫困发生率7.37%。

  2015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关于“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的总体要求,在中央、贵州省、安顺市的大力支持下,西秀区从资金、政策、项目上向贫困地区倾斜,水利工作一切围绕扶贫、一切为了扶贫,特别是针对因水致贫的乡镇、村户和人口,着力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编制实施“十三五”水利扶贫规划。2015年西秀区水务局编制完成西秀区“十三五”水利扶贫规划,力争2020年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覆盖率100%,饮用水达标率100%,全区人均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65亩,实现乡乡有稳定供水水源,实现高效节水面积7.8亩,使水利精准扶贫驶入快车道、迈上新台阶,为全区全面脱贫奔小康做好水利支撑。

  二是大力开展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经与市扶贫办对接、研究、核定,“十三五”期间安顺市有26.7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缺水、小康水行动计划覆盖6万人。2016年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计划解决6万人,总投资3210万元,其中省级投资2568万元,市县配套642万元,目前西秀区已完成招投标工作并已开始动工建设。西秀区2015年初完成水利扶贫机井50口和地面设施配套,使全区饮水工程覆盖率达到98%,同时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净水消毒设施,极大提高了饮用水安全标准。截止2016年6月,在贫困人口集中的岩腊乡、新场乡、杨武乡开工建设稳定水源工程3个,省级贫困岩腊乡开工人饮连片供水项目1个,其他乡镇饮水安全工程25个。

  三是推进供水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水利支撑。投资3.84亿元兴建新场河中型水库,该水库竣工投入使用后,在解决4.3万人饮水问题的同时,也可解决4.05万亩耕地灌溉用水。投资3000余万元解决大屯河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缺水问题,目前工程进度已达98%,预计今年9月中旬全部完成。该工程的顺利推进,将原先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状态改为集中控制的高效定点灌溉,大大节约了人力,以配水建设实现扶贫使该园区精品水果种植逐渐实现了规模化,中药材种植实现了产业化。西秀区芦坝水库扩建工程建成后将有效解决9388亩烟地、1600亩农田及11837人、9807头牲畜用水。黄腊乡生态农业园区水库除险加固,推广高效定点灌溉技术的应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真正做到了产业延伸到哪里水利设施就跟进到哪里。

  四是针对因水致贫问题多措并举、精准发力。选派专业技术干部在贫困村驻村帮扶解决生活生产用水。推行探索水利资金投入作为贫困人口的在产业公司入股享受效益分红。推行水利工程建设免费为贫困人口服务,保障贫困户、低保户优选通水,免费用水。建设一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增收创效。打造“美丽乡村—浪塘”、“黄腊樱花节”等多个农业特色旅游观光品牌,探索利用自然地理环境优势举办体育赛事,推动以少数民族文化为载体的特色旅游等,不断增强地区文化软实力,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强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和推广,吸纳大量本地区农村人口就业,每人每月通过在产业园区劳作可增收2000-3000元。比如,杨武乡大屯河产业园区保证该园区81户324人精准扶贫户能够长期在园区务工,让他们能够尽早摘掉贫困的“帽子”,同时也保证由精准扶贫贫困户组成的合作社所经营的产业不受因缺水的问题,而无法长期发展或造成损失。

  随着水利精准扶贫的有效推进,通过水利精准扶贫项目实施,为项目区群众提供了充足达标生活、生产用水,解放了劳动力,激发了市场活力,保障了产业调整的稳定推进和持续发展,为项目贫困人口的经济增收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水利精准扶贫存在的突出问题

  通过调研,西秀区水利精准扶贫工作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和农业灌溉保障行动的任务仍较繁重。西秀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年均降雨量1350mm,雨量充沛。但受该地喀斯特岩溶地貌广泛发育的影响,天然降水及地表径流等水源,在渗透过地表土壤等透水层后或沿可溶性岩石裂缝等,在地下形成横流,即“地下溶洞”的产生导致逸散,进而导致本地区呈现出水量充沛却储存不住水的“漏斗现象”。调研走访发现,多年来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实施解决了绝大多数安全饮水问题,但由于当地山高、路远等原因仍存在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个别农户家中需专门占用一名精壮劳动力来取水,“十三?五”期间西秀区解决建档立卡贫困缺水人口较多。西秀区大部分耕地为梯田耕种,由于灌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灌溉水源不稳定,虽已修建了一些相应的配套设施,但断水的情况依旧存在,很多地区仍存在靠天吃饭的问题。

  二是水利人才队伍力量薄弱。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偏少,难以满足乡村级水利基础设施点多面广的实际需求。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的匮乏,严重制约了西秀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基层水利行业重工程建设,轻队伍建设的现象突出,缺乏人才队伍能力素质提升必要的物资支撑和保障,水利人才引进难、培养难、留住难的“三难”问题凸显。调研走访发现,西秀区大部分耕地仍处在种植粮食作物的水平上,急需大量的水利、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例如芦坝水库扩建工程需配备专职人员5名,目前只有2名;新场河水库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应为8人,目前仅有3人。

  三是水利投入仍显不足。按照编制的《贵州省水利扶贫规划(2011—2020年)》,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投资规模为1353亿元,年均需投资135亿元左右,但实际年均投入约50亿元,不到规划投入的一半,这是面上的情况。具体到点儿上的情况也是如此,例如岩腊乡片区饮水安全工程急需移民征地资金及工作开展经费1407万元,目前尚未落实;芦坝水库扩建工程建设征地总投资2979万元,按照工程施工进度,9月底急需征地资金约2000万元,也未落实;作为贵州省2013年度集中开工的10个骨干水源工程项目之一的新场河水库工程总投资38420万元,市级需配套资金1536.8万元,目前仅到位150万元,尚差1386.8万元。这些投入上的不足,制约了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影响了工程效益和扶贫效益的发挥。

  四是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品牌推广有待加强。在水利精准扶贫的带动下,西秀区吹响了“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的冲锋号,近年积极打造杨武乡大屯河产业园、旧州古镇、“美丽乡村”浪塘、黄腊乡农业园区等结合种植、旅游、产品等多产业结合的特色区域。随着区域开发衍生而来的还有贵州特色的鱼腥草、金刺梨种、烟草、药材等产品。调研走访发现,西秀区已经初步具备了今后特色发展的方向,但要创出品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黄腊乡农业园区存在的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水库除险加固尚待解决、农产品销路尚未打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园区发展。

  三、进一步加强水利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第一,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西秀区要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区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及“漏斗”问题。继续做好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精准对接,把实施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作为“十三?五”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妥善解决贫困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特别是近期西秀区应重点做好拟纳入《贵州省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有关工程、人口数等复核确定工作。

  第二,切实做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应抓紧组织技术力量进行调研,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工程措施、投资需求和实施安排,切实做好农田水利项目的前期工作。对于已纳入《南方节水减排“十三?五”规划》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渠道防渗衬砌工程、农村河塘、排水沟工程和其他配套工程,应尽快编制实施方案、多渠道筹集资金,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另一方面,加强水资源保护,构建生态系统保护带,涵养河流上游水源,加快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积极探索生态修复工程、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和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以小流域为单元,结合各地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布置山、水、林、田、路、村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争取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100%,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第三,高度重视水利人才吸收、队伍培养。切实加强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进人才、加大技术扶贫、加强现有人员培训等多种渠道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积极组织人员参加水利部举办的培训班学习活动,提高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加强水利基础工作,强化水文预报技术支撑、服务水平,加强水利社会管理和行业管理。强化水利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加快水利科技成果推广与普及。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

  第四,健全水利扶贫工作保障措施,加大水利精准扶贫投入。健全水利扶贫工作责任制,落实水利扶贫政策,积极协调,确保水利投资向贫困地区倾斜,并组织技术工作组帮助指导贫困地区做好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坚持在编制水利发展规划中加强与有关行业规划衔接,对列入规划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设施、抗旱水源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水利扶贫项目,切实加大水利资金投入保障力度,优先安排,确保早开工建设、早发挥效益。建议优先考虑饮用水源工程投入,加快贫困地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实施,加大河湖联通投入,优化水资源空间布局,提供水源保障。

  第五,做好产业规划和品牌推广。水利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提供稳定水源、实施生态移民搬迁等工作只是完成脱贫攻坚战的第一步,新的长征、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特别是为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提供有力支撑的相关产业规划、产业园区建设需要科学统筹、及时跟上。建议紧紧依托当地生态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结合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科学规划有关产业园区、旅游开发等项目,扎扎实实推进落地。同时,做好旅游营销工作,扩大目的地影响力,提升知名度。互联网与旅游营销的结合可以降低营销成本、扩大营销范围、提升营销效果。建议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构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旅游营销体系,与门户网站和专业性旅游网站合作宣传,并结合自媒体方式宣传,增强创新性和前瞻性,积极推动旅游产品和互联网的纵深融合,让更多游客知道安顺,来到安顺,“带走”安顺,进而助推经济快速发展,达到真正的脱贫效果。

  调研团成员名单:

  崔志刚 水利部扶贫办扶贫一处副处长

  张海星 国务院港澳办综合司副处长

  赵美松 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应急协调处干部

  聂高臻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气象预报员/工程师

  宋启航 国家烟草专卖局专卖司干部

  谢 维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主任科员

  游艳丽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国际合作处科长

  陈 燕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党委办公室科员

  李 昂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数字出版编辑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首页大图模板 拷贝.jpg
首页大图模板 拷贝.jpg
首页大图模板 拷贝.jpg
首页大图模板 拷贝.jpg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