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滨州水生态文明创建上演重头戏

  □陶丽琴 刘振美 李栋 荆振华 

  河湖连通:演绎一城清水的生态新乐章

  水从城中过,城在水边兴,这是过去几十年间山东滨州大兴水利给市民带来的宜居环境,令原本缺水的滨州市充满魅力。而这种魅力在今年又得到了提升。

  国庆节前夕,紧邻渤海二十四路至渤海九路段的北环河以崭新的容颜出现在世人面前: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河中清波微澜,两岸青草如茵,绿树、奇石点缀其中,展现出一派秀美的景色。市民在这里漫步、亲水、观景,享受北环河综合治理带来的巨大变化,体味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成果。

  滨州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开发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叠加区域。2014年,滨州市被水利部批准为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开启了水生态文明新时代。

  此后,一项项关系民生改善、环境提升的水生态建设在全市各地“风生水起”,一幅幅人水和谐、城水共荣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清水入城,畅通水脉,在恢复河道功能、确保防汛抗灾的同时,形成一道道水清、岸绿、景美的风景线。

  河湖连通

  生态建设的新坐标

  地处黄河下游的滨州,自然条件和水资源条件禀赋并不优越,尽管“禹疏九河”有五河穿滨州而过,但这里土壤盐渍化严重,洪涝灾害频繁,自古就与治水结下不解之缘。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发展引黄灌溉,治碱改土,滨州人才摆脱了苦咸水饮用和颠沛流离维持生计的历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滨州曾经大兴水利,除了流经城南的黄河,如今默默流淌在脚下的多数河道、渠道都是在那时候开挖的。尽管是城市河流,但它们在润泽市民的同时,干旱季节及时为周边农田解渴;雨水季节又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排涝功能。光阴如箭,岁月悠悠,几十年来,这些城市河流都曾扮演过不可替代的历史角色。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河流的自然功能逐渐弱化,甚至部分河流的生态受到了严重损害。2003年以来,滨州市举全市之力,实施“四环五海”工程,使这些城市河流焕发出新的生机。

  所谓“四环”,就是环城公路、环城水系、环城林带和环城景点;“五海”就是中海、西海、北海、南海、东海等5个平原水库。通过建设,初步实现了长达45公里,引、供、蓄、排水一体的环城水系,“五海”水库蓄水量7000多万立方米。

  尤其是进行景观改造之后,这些城市水系被赋予了另一种功能和使命,那就是让景色更美,使人气更旺,使产业升级……

  此前,滨州市中心城区水网以“六纵”“五横”“五海”“七十二湖”为框架,若干条生态径流河道交叉连接。但随着滨州市城区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群众对水系生态的要求不断提升,城区水系存在的排水不畅、水质较差等问题也逐渐暴露。特别是“四环河”中的南环河河道较窄,堵塞较多,不连通,不贯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城市建设的整体水平,影响了城市防洪排涝和水系生态的改善。

  历史的经验教训让滨州市历届党委、政府认识到:水是城市和谐发展的关键。在此次水生态文明创建中,河湖连通成为重中之重。

  滨州市实施中心城区河湖连通工程,旨在通过工程措施,以加强对雨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充分利用,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严格水资源保护,增强城区水系调蓄能力,缓解城市防洪除涝压力,增加水体流动性,改善城区水质,提升城区水系景观品质和城市品位。

  基于这样的目标,滨州市拓宽思路,创新理念,确定了水系治理与景区建设相统一、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相一致、工程造型与周边景观相协调、工程布局与自然生态相适应的建设原则,在抓好河湖连通工程建设的同时,严格落实各项生态保护措施,提升绿化水平,加强水污染防治,落实水源保护各项措施,力求实现“一河清泉水,一道风景线,一条产业带”的治理效果。

  水系升级

  水网活起来,水岸靓起来

  河湖连通工程,在滨州实际上是水系升级工程。

  过去的滨州水网,为改善城区人居生态环境,城区段河流大多修建拦河闸坝拦蓄水源,河道中的水多为静水,水循环差,河流自净能力低,容易产生富营养化,河道污染现象较重。此外,城市水系为满足防洪排涝需要,大多对两岸进行浆砌石护堤,切断河道水源侧向补给,阻断水循环通道。而城市河道由于衬砌,导致天然底质被破坏,河道内水生植被和水生动物缺乏生长和栖息环境,水生态系统发育不良。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要维系良好的水生态,河湖连通是必然选择。据滨州市水利局负责人介绍:此次河湖连通工程包括河道清淤扩挖疏浚67.98公里,张肖堂东干渠渠道清淤疏浚20.11公里,新建张肖堂渠首100万立方米库容沉沙池1处,南海、北海及工农水库库区清淤3处,新建“七十二湖”水系连通工程61处、节制拦蓄建筑物21座、倒虹吸2座、交通桥梁15座、北环河沿河漫步道路14.4公里,配套水系生态修复和保护、水系水质控制及水利信息化等工程,估算总投资12.07亿元。

  2016年5月24日,北环河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开工,拉开了滨州市河湖连通工程建设的大幕。北环河综合治理工程总长度11.4 公里,工程主要对北环河河道进行清淤、拓宽,对砌石挡墙进行改造及配套生产桥、道路工程建设,提升景观、绿化水平,预算总投资2625万元。

  北环河是“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环城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北环河进行提升改造并与南环水系贯通,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市委、市政府要求,北环河综合治理要采取“挖宽水面、降低坡岸、补齐林木、造好景点、水通绿连”的措施,达到“打通阻水通道、提高排涝能力、改善水质水量、打造特色景点”的效果,将这项工程建成群众满意、市民认可、社会称赞的品牌工程,让“四环五海”的滨州城市品牌越擦越亮。

  几个月来,滨州水利系统干部职工担负起这项民生水利建设的使命,调集精干力量投入工程建设,使其优质、高效推进,如期完工。

  治理后的北环河呈现出“大水面、大绿化、大空间”景象,沿河两岸景观与水系、地形、绿化等相匹配,充分体现环河水系的韵味,展示了“秀水、绿脉、新城”的新形象。

  “滨州原本是个缺水的城市,通过河湖连通,感觉到城区到处都有水。”作为水生态文明创建的亲历者,滨州市水利局水资源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李鹏充满自豪感。

  目前,河湖连通工程还在如期推进,工程完成后,滨州在“四环”控制区内将实现“七纵七横”14条林带,主要水系两岸绿化覆盖率达到95%,市城区达到39.6%,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7.73平方米。

  更为重要的是,滨州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将形成引排顺畅、蓄泄得当、可调可控的水网络体系,防洪标准明显提高,最大限度解除洪水对城区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

  “清水入城”

  碧水环流润泽美丽滨州

  蜿蜒10公里的河道、波光粼粼的河水、缓缓转动的风车、异域风情的建筑……这是滨州秦皇河湿地公园奉献给市民的滨水休闲空间。今年春夏之交,前来秦皇河湿地公园赏花的人们发现:从张肖堂引东干渠流入秦皇河公园的水变清了,滨州市政府向市民承诺的“清水入城”工程显现出了良好的生态效应。

  “清水入城”,是滨州市河湖连通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滨州市民几十年的期盼。据市海河管理局局长张永云介绍,滨州城区的西沙河、新立河、秦皇河、秦台河等河道,除了雨水补源和自然径流外,其水源全部依靠黄河水。但引黄必引沙,由于引黄灌区张肖堂渠首无沉沙设施,多年来,城区河道全部都是“黄河原水”入河,致使城区河道、水库淤积严重,增加了城市防洪压力。“清水入城”工程就是通过在张肖堂灌区渠首修建沉沙池,让黄河水在沉沙池进行沉淀后再进入南海和城区河道。

  张肖堂沉沙池工程于2015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2016年3月底,土方工程全部完成。至此,从张肖堂引黄闸引入的黄河水经过沉沙池沉淀后明显变清,沉沙效果显著。目前,张肖堂东干渠沉沙池有三个引水闸,它们将清水分别输导引入城区各河道、海湖。其间又通过各支渠进入七十二湖,最终分别进入北环河,滋润河湖贯通的城市水网。

  建设张肖堂沉沙池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据了解,作为经济开发区主要的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水源的南海水库,此前的运行模式也是“浑水入库”,多年的泥沙淤积造成水库库容逐年减少,严重影响供水安全。如果不彻底解决黄河水“浑水入城”的问题,一方面,滨州城区的新立河、秦皇河、西沙河、秦台河等河道,就要每隔2至3年进行一次清淤。另一方面,淤积也严重影响河道的行洪安全,影响河道的生态环境。

  如今清水入城、入河、入湖,将极大地节约城区河道清淤费用,为进一步改善滨州城市水环境,优化城区水资源的调度配置,全面提升滨州市生态文明水平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以前的秦皇河就是一条20多米宽的灌溉沟渠,现在却成为一处风光无限的公园,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想象!”李鹏如此说道。

  “清水入城”使过去几经大规模建设的秦皇河湿地公园再次升级,吸引了一些文化、休闲项目在此进行,真正实现了滨州市政府将其打造成“一河清泉水、一道风景线、一条产业带”的目标。

  而新立河、秦台河等多条特色水利景观带也同步升级,在市区形成了诸多“水路相依、林景有致、碧水绿茵”的亲水乐园,市民可就近亲水乐水。

  河湖连通带给滨州全新的景象:湿地公园环绕城市,碧波清流潆绕耳畔,这流动的生态旋律昭示着滨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前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六大行动”全面推进

  全民参与和水文明构筑行动。大力推进水利工程景观化、生态化,积极开展水生态宣传教育,发掘和强化社会水生态文明意识。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行动。以 “三条红线”“四项制度”为核心,狠抓水资源管理关键环节,将粗放式的静态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的动态管理,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和水平。

  节水生态灌区建设与改良行动。大力开展灌区生态建设,采用结构型和工程型两种方式进行灌区节水改造,积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入河排污量,改善生态环境。

  城市节水减排与水系生态化升级行动。以中心城区雨污分流、河湖湿地生态修复为重点,通过开展水平衡测试、污水深度处理工程等措施,建设节水防污、水系生态升级的生态型城市。

  多功能生态水网建设与提升行动。对全市水网系统进行建设提升,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和生态修复水平。

  近海滩涂生态修复与保护行动。大力加强对河口近岸区5处国家级生态保护区进行重点保护和修复。

  

  示范项目亮点纷呈

  邹平长山万亩节水灌溉工程示范项目。该项目采用卷盘式、固定式和时针式三种喷灌方式,实现了水网、电网、路网、林网、信息网“五网一体系”节水灌溉。目前,项目建设全部完成,累计完成投资2900万元,建成高标准节水灌溉面积1.01万亩,起到了良好的节水示范作用。

  徒骇河—思源湖生态水网项目。实施完成了徒骇河沾化段综合治理12.6公里,建成水土保持林1600亩,草地绿化600亩,完成投资1.9亿元。项目实施后,在思源湖与徒骇河周边形成了万亩生态林场,打造了河流—湖泊—海洋—引黄干支渠生态水网体系,区域生态环境全面改善。

  打渔张引黄工程水情教育基地建设项目。规划实施打渔张引黄工程水情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并将打渔张灌区历史编入中小学教育读本。目前,该项目正着手项目规划方案设计、展馆布展设计等前期工作,力争年底前开工,2017年基本完成。利用1~2年时间,全力建设全省第一、国内一流的公益性水文化教育基地,努力争创全国水情教育基地,真正将“打渔张”打造成黄河乃至全国知名的水文化名片。

  小开河沉沙池湿地项目。小开河沉沙池位于灌区下游沾化区和无棣县交界处,是引黄灌区“远距离输沙”技术应用的成果。为全力打造生态灌区,改善水系生态,滨州市积极开展小开河沉沙湿地公园项目建设。目前,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基本完成,配套设施逐步完善,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在小开河引黄灌区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的基础上,小开河沉沙池湿地被评为省级湿地公园,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生态湿地。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6年12月9日

陶丽琴 刘振美 李栋 荆振华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姑苏城外花盛开——江苏苏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掠影
淮安市大力推进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
翦云山上好风光
巢湖湿地生态美
桐乡明珠凤凰湖 放飞百姓亲水梦——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匠心设计显担当
山东泰安: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主线 着力抓好七项工作
绘牡丹山水城市 建生态宜居洛阳——河南洛阳市水生态建设掠影
江西命名首批省级水生态文明乡村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重庆市梁平县:“清洁工”下湖了.jpg
首页大图模板.jpg
内蒙首页大图.jpg
陕西韩城小迷川水库建设完成投资1亿元.jpg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