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贯彻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系列评论之五
系列评论之五:强化农田水利建设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2011年实现粮食生产“八连增”之后,稳住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地保障我国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难度更大。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措施,强化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尤为重要。

  陈雷部长在今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上强调,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在强化农田水利建设上下工夫。这既是如期实现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目标任务的要求,也是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带给国家粮食安全巨大挑战、化解粮食隐忧的迫切要求。

  强化农田水利建设,就要着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大型灌区是我国规模化生产和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灌区粮食产量比非灌区高出1~3倍。在耕地资源难以增长的条件下,扩大灌溉面积,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率,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灌区建设,加大投入,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步伐。但由于历史欠账多,工程老化、效益衰减等问题仍然严重。针对灌区建设的薄弱环节,当前要加强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田间工程配套,大力发展有效灌溉面积,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为农业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水利基础。

  强化农田水利建设,就要突出抓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要把过去渠道分散、各自为政的涉“水”资金协调整合在一起,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同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组织农民投资投劳,按照统一规划,通过分期分批建设,集中连片配套改造,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要通过重点县建设层层抓重点,以点带面,推动全国小型农田水利事业蓬勃发展。强化农田水利建设,就要因地制宜建设“五小水利”工程。“五小水利”工程是山丘区抵御干旱灾害的重要设施。要在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作用的同时,按照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全面实施山丘区小型水利设施恢复抢救工程,加大塘堰清淤力度,加快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大力发展集雨窖灌节水农业,不断改善山丘区农业生产条件。

  强化农田水利建设,必须把发展节水灌溉作为一项根本性措施来抓。我国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十分突出,要把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东北、西北、华北等区域要积极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型设施农业和旱作农业,确保“十二五”期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0万亩,力争实现新增1亿亩的目标。要建立健全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定额管理制度,加强量水设施建设,改进水费计收手段,抓好输水、灌水、用水过程各个环节的节水。要强化灌溉制度研究,推广非充分灌溉和水稻“薄、浅、湿、晒”控制灌溉。要积极研发具有中国特色、适合国情、质优价廉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推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装备的综合集成和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确保农田水利建设长期受益,强化质量管理是关键。农田水利建设点多面广,工程建设管理难度大。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监管,工程进度服从工程质量,要按照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在稳中求好、好中求快。

  今年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考验,是气候的不确定性。只有抓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才能在应对气候不确定性中掌握主动。当前,正值初春农田水利建设的大好时机,各地要抓住机遇,继续加大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尽快改变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状况,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2年2月14日

陶丽琴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7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