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2月5日讯 (记者 汪栋)由于受暖冬现象影响,甘肃省各地气温普遍偏高,降水持续偏少,中东部地区旱情日益加重。目前,全省春播地受旱1340万亩,占计划春播面积3200万亩的42%,冬小麦受旱556.8万亩、占播种面积的60%;因旱导致35万人、37多万头牲畜发生饮水困难。
入冬以来,甘肃省河东及中部地区持续少雨雪,气温持续偏高,土壤失墒进一步加重,对越冬作物安全越冬造成威胁。庆阳、平凉、天水、白银、临夏东部、陇南东北部等地比常年同期偏少3~9成;党河、讨赖河、黑河等河流来水呈减少之势,当前来水量较多年同期偏少3~8成,渭河主要支流散渡河、葫芦河及泾河干支流来水持续偏枯4~8成。全省以灌溉为主的29座大中型水库蓄水8.2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少蓄1.05亿立方米。一些地方由于降水相对较少,导致水窖蓄水不足,加之冬季干旱造成一些小溪、山泉、土井等水源水量减小,因旱有35万人、37多万头牲畜出现程度不同地饮水困难。
灾情发生后,甘肃省各级党政机关和水利部门高度重视抗旱减灾工作,省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抗旱对策,对当前抗旱减灾工作做了总体部署。省政府召开全省抗旱春耕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全面安排部署春耕抗旱工作。各有关部门积极行动,立足抗大旱、减大灾,提早动员,主动应对,全面落实了各项抗旱减灾措施。
一是高度重视,全面动员。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调研旱情,并对冬春抗旱工作作出重要指示。1月以来,水利、农牧、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先后对冬春抗旱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和部署。
二是加大投入,确保人饮。水利、财政部门紧急筹措下拨抗旱专项补助费1276万元,支持各地开展抗旱生产。各级水利和抗旱部门把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冬春抗旱的重中之重,重旱区组织车辆拉运送水,有效缓解旱区群众吃水困难。目前,各地共拉运送水13万多方,临时解决了约9万人的饮水困难。
三是广辟水源,兴水抗旱。各地充分利用冬春有利时机,抓紧修复水毁工程,维修抗旱设施,检修机电设备,清淤疏通渠道,分析预测水情,挖掘水源潜力。截至目前,全省新建小型水源工程2600多处,维修水利设施2900多处,检修机电井3450多台,清淤各类渠道1700多公里,春耕抗旱准备工作有序进行。
四是多措并举,综合抗旱。指导各地落实种植计划,适时进行春膜冬覆,加强越冬作物田间管理,动员群众开展镇压耙耱、增施有机肥、雪后铺膜等综合抗旱保墒措施。
针对当前持续发展的严重旱情,甘肃省水利厅以冬春人饮安全、春耕抗旱保苗为重点,进一步落实春耕抗旱减灾各项措施。一是再次派出抗旱工作组调查了解旱情,指导帮助各地全力做好抗旱春耕生产。二是及时掌握人畜饮水困难趋势,组织各地抗旱服务队,为重旱区群众拉运送水。三是抓紧建成一批小型水利工程,并利用全省近3万台小型移动喷灌机,积极开展喷灌浇地。四是认真分析预测水情,调整水利工程运行时间,争取提早开灌。五是尽快筹措下达一批抗旱专项经费,支持各地搞好春耕抗旱工作。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9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