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岳庙村燕枝义和孙女燕阳天喜不自禁
颗粒饱满的玉米棒子似乎要将枝干压弯,修葺的玉米杆和着金黄的向日葵密密麻麻的在两山的夹道里形成一座密不透风的墙。在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赵石畔乡石村,70多岁的石修山指着自家的玉米地喜悦地对笔者说,“咱是个庄稼人,就是靠着土地生活。淤地坝地耐旱、省工、产量高。你看我今年山坡地上种的谷子全部旱死了,而坝地里种的玉米却长势旺盛,一点没受影响,预计亩产能达800斤。”
和石修山一样,陕北众多的农民都找到了一条黄土高原的屯粮之道——淤地坝建设。
科学规划 土窝窝里建精品工程
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横山县,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极为严重。全县总面积4333平方公里,总人口达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万人。地貌以无定河、芦河为界,西北部为风沙草滩区,东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分别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全县有水土流失面积338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8%。丘陵沟壑区沟壑纵横,地貌支离破碎,全县共计有1公里以上的沟道11782条,500米至1公里长的沟道3万余条,沟道总长度达2.5万公里。全县年均侵蚀模数为7810.5吨/平方公里,每年输入黄河泥沙总量高达3300多万吨。
打坝淤地,是山区人民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变害为利、变荒沟为良田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深受群众喜爱。针对全县淤地坝建设盲目性大,标准低、质量差、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从1980年以来,横山县水利局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淤地坝建设主要围绕加高、加固、维修、配套开展工作。通过走访调查,他们根据拟建坝的综合效益,受益乡村班子强弱,干部群众积极性高低和自然条件优劣等择优定点。按照上拦下保的选址原则,慎重考虑,统一规划,宜拦则拦,宜蓄则蓄,多次进行方案分析比较和论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同时注重抓综合效益,狠抓三项配套建设。一是搞好坝系配套,提高控制能力。通过实地考察踏勘后,他们因沟施策,对症下药,该建骨干坝的改建骨干坝,该建蓄水坝的新修蓄水坝,基本在全县15条沟道的坝系中形成了拦、蓄、种相结合的优化生产坝系,极大的提高了淤地坝的拦泥蓄水能力和土地生产能力;二是搞好工程配套,提高坝的利用率。他们因地制宜,加强淤地坝配套工程建设,充分发挥综合治理效益。赵石畔镇野人沟坝系已成规模,但坝地利用率不高,群众几经努力,新建淤地坝两座,并建设了相应配套设施,采用蓄、提、引相结合措施,建设抽水站12处,建设高标准农田1280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综合效益;三是搞好措施配套,形成综合防治体系。采取沟打淤地坝,坡上种林草的治理模式,凡在沟道有淤地坝的沟坡,大力营造水保林草,以淤地坝的高质量农田促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以沟坡良好的植物措施保护淤地坝的正常运行,逐步形成了治沟与治坡相结合,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自然修复与人工防治相配套的综合防治体系。
多方融资 掀起建设新高潮
由于淤地坝建设投资投劳较多,随着农村体制的变化,用集体方式无偿组织群众建设淤地坝较为困难,根据广大群众建设淤地坝的热情较高,横山县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筹措建设经费,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到建设淤地坝上来。一是公助民办。即国家给一定投资,集体个人自筹一部分资金联合搞建设,全县近年来已建成的40座骨干坝,总投资近2020万元,群众通过以工代资的方式投资944万元,有力地推动了淤地坝建设;二是股份制建设。对那些效益好,见效快,一时依靠国家投资有困难的工程,他们发动乡村群众及一些有识之士,按照股份制的形式进行建设,建成后的效益按股分红。赵石畔镇的贺马畔、杜羊圈等淤地坝就成功运用了股份制建设的形式保证了建设资金。三是紧紧抓住国家投资加强淤地坝建设的大好形势,加大争资引项力度,于2003年使得元坪、赵石畔、石老庄三条流域坝系工程得到批复,三条坝系工程规划新建淤地坝189座,工程总投资6363万元。截至目前,已建成骨干坝19座,完成国家投资1148万元。工程建成后,流域坝系的整体防洪能力将提高到30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泥沙控制率达75.5%。
坝地水肥充足产量高,特别是干旱年增产效果更为明显。目前坝地已成为该县南部山区基本农田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产坝地的增加为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县8万亩坝地已种植利用5.9万亩,年均亩产粮食336公斤,其中有灌溉条件的1.4万亩,年均亩产450公斤,无灌溉条件的4.5万亩,年均亩产300公斤。特别是南部山区,正常年景粮食产量40%来源于仅为人均0.5亩左右的坝地,干旱年份则占到60%以上。横山县红石峁村种坝地585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6%,而坝地粮食产量且占粮食总产的40%。
加强管护 淤地坝成了富民坝
由于农村体制变化,绝大多数淤地坝由数家耕种,责权不明,有人耕种,无人管护。以至一遇险情,劳力物资不能及时到位,受益多年的淤地坝,一次暴雨付之东流,甚至一条流域内的几座坝,从上游到下游连锁垮坝,给当地群众造成惨重损失。为了加强淤地坝建设管理,1997年,横山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承包治理水毁淤地坝的决定》,在淤地坝产权改革上搞试点搞探索,将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责、权、利三者融为一体,使受益与投入直接挂钩,打破了“大锅饭”的格局,加快了淤地坝建设步伐。通过培育典型,辐射带动的方法,结合实际,采取以下两种形式卓有成效地开展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一是承包租赁型。主要是农民个体、联户或非农人员对工程进行承包、租赁经营,自行管护,自主经营,自我受益,目前全县已承包租赁淤地坝1410座;二是拍卖型。主要是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通过竞标、确权和司法公证形式,将工程的使用权拍卖给农户和非农人员,自主开发经营。韩岔乡的邓家焉村沙峁沟坝、双城乡柏树渠村吴家沟坝等55座淤地坝就采取了这种产权改革形式。通过以上措施,不仅使承包和拍卖使用权的坝得到了管护,而且承包和拍卖费用还可以维修加固其他工程实现动态循环发展。
同时,加强淤地坝的防汛工作,在每年的汛前,县上成立由主管副县长任组长的淤地坝防汛领导小组,全县18个乡镇全部建立了相应的防汛领导小组,并将防汛重点淤地坝和在建骨干工程的防汛责任人张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进入三月份,首先由水利部门组织业务技术人员对全县大型坝及骨干坝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逐一排查工程现状、存在的隐患、防洪能力等。四月份,由县领导带队,相关部门参加,分几路进行现场督查,根据业务部门排查结果及所制定的加固方案,现场落实责任,保证主汛前完成加固任务;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该县每年从财政挤出30万元资金用于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并且将以工代赈、扶贫等项目资金向淤地坝险险加固倾斜,有力的保证了防汛工程的顺利实施。
据了解,截至目前,横山县共建成大小淤地坝2032座,已淤地8万亩,耕种利用5.9万亩,约拦蓄泥沙近6亿吨,相当于全县年均输沙量的18倍,不仅保住了大量有机质,减少了入黄泥沙,而且还促进了当地生产的发展。在淤地坝建成前期,可蓄水灌溉、拦蓄径流、调节洪峰,保障了工程下游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收到了较为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来源:中国水利网 2006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