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渭河奔腾在丝路上

2016-04-27

  

  八百里秦川。缪宜江/摄影

  

  渭河,从甘肃鸟鼠山出发,一路承载着浩如烟海的历史故事,走川过涧行程818公里,投入到黄河的怀抱。图为陕西省渭南市渭河入黄河口。郝君昌/摄影

  

  图1-1

  

  图1-2

  青铜器是礼乐文明的重要载体,被赋予特殊的教化使命和丰富的政治内涵。统治者通过对青铜器组合方式、数量多寡等外在直观形式进行规定,教化不同社会阶层遵守各自的行为准则,以实现社会大治的政治意图。商代时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诸侯用七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九鼎”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图1-1为陕西省博物院收藏的九鼎青铜器,刘晓晨/摄影。图1-2为陕西省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内一隅。张红卫/摄影

  

  渭河流域的黄土台塬地带土质颗粒细,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该流域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图为黄土台塬地区的耕地景观。刘长虹/摄影

  

  发达的关中农业为秦国的强盛提供了经济基础,至今,关中平原的千里沃野仍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图为关中丰收景象。杨玉田/供图

  

  图为小雁塔,位于陕西西安荐福寺内,是一座唐代密檐砖塔,也称“荐福寺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是唐代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刘晓晨/摄影

  

  时至今日,古老的渭河文明旧貌换新颜,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图为渭河流域农田春色。雷定邦/摄影

  

  渭河区域是史前中国人的长期居住地之一,这一地区古人类化石散落较多、史前传说密集,它还是中国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遗迹最集中、最连续的地方,是佛、道、儒的汇聚之地。图为具有厚重历史感的陕西古建筑。缪宜江/摄影

  

  人类在渭河河畔栖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习惯、习俗,这就产生了以水为主体的渭河文化。图为渭河湿地风光。王辛石/摄影

  

  图2-1

  

  图2-2

  灞河位于渭河南岸,发源于秦岭灞源乡,流经西安市蓝田县、灞桥区,在高陵县汇入渭河。灞河古称滋水,春秋时秦穆公称霸西戎后改名霸水,后来称为灞水。秦汉时曾在灞河上架有木桥,名曰灞桥,是关中交通要道,连着西安东边的各主要交通干线。图2-1图为渭河西安段灞河入渭口景观。华胥是中华民族的远祖,我们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其实,用现在的辈分算,炎黄二帝在华胥氏面前已是重孙辈了,足可见渭河承载着中华民族悠远、厚重的文化信息。图2-2图为坐落在宝鸡市渭河之畔的炎帝陵。王辛石/摄影

  

  大秦帝国、大秦文明确立了世界文明发展的中华形态和东方模式。 中华美学也可以称为“太极美学”,中华文化亦可以称为“太极文化”。中国有多座太极城,如陕西省旬阳县。人们将古老的太极文化代代传承并不断发展。图为渭河新城练习太极拳的老人。天乐/摄影

  

  大秦帝国虽然已告别我们2200多年了,可是它并没有远走。它与我们这个民族世代相随的,还有辽阔国土上坚不可摧的行政框架和文化沉淀。今天的渭河,血管里还奔涌着周秦汉唐帝国的流风余韵,河畔呈现出人水和谐的生态面貌。王辛石/摄影

  

  古丝绸之路使中西文化首先在渭河流域及其所经沿线实现了碰撞与交流,开了世界人民进行文化交流的先河。当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使人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丝绸之路深远的影响力。千年古丝路,悠悠驼铃声。图为丝路沿线的远征者。

  吴长庆/摄影

  

  在西安斗门镇与细柳镇一带,曾建有我国历史上第一大人工湖昆明池。昆明池建于汉代,美丽的景色一直持续了约千年,晚唐时干涸。近年,昆明池将在西咸新区沣东新城重建,昆明池即将重现辉煌。图为西安城市湿地风光。王辛石/摄影

  

  渭河流域山清水秀、美丽富饶,渭河文化悠远博大、源远流长。当地人不仅传承了繁荣的渭河文化,也在积极构建生命渭河、人本渭河、和谐渭河。笛音缭绕渭河畔,不只体现了渭河水文化的古朴、厚重,更展现出渭河流域人与自然相融共处的美丽画卷。郭珊/摄影

  

  臊子面是西北地区汉族传统面食,以宝鸡的岐山臊子面最为正宗,在陕西关中平原及甘肃陇东等地流行。臊子面历史悠久,岐山臊子面还流行着几个版本的传说。在这里臊子是肉丁的意思,面中含有配菜豆腐、鸡蛋、胡萝卜等,臊子汤是臊子面的灵魂,突出酸辣味道。陕西人对面食情有独钟,并传承发扬了陕西美食文化。图为陕西面食师傅在制作臊子面。荀孟/摄影

  

  “八百里秦川”,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又称关中平原),南倚秦岭,北界北山,西起宝鸡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60公里,约占陕西全省总面积的19%。自古以来,这里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为秦国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强大基础。杨文丽/摄影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的鸟鼠山,在宝鸡进入陕西境内。因此,作为地处陕西省宝鸡市的拓石水文站,被成为“渭河入陕第一站”。王辛石/摄影

  

  汉城湖在汉代,是长安城的漕运河道,负责当时京城的货物运输。如今,经过整治后的汉城湖成为了国家水利风景区。杨玉田/摄影

  

  图3-1

  

  图3-2

  宝鸡峡引渭灌区位于关中八百里秦川西部,由近代水利大师李仪祉先生1937年主持建成的渭惠渠灌区、1958年建成的渭高抽灌区和1971年建成的宝鸡峡引渭灌区合并而成,灌溉着宝鸡、杨凌、咸阳、西安4市(区)的14个县(市、区)97个乡镇的近300万亩农田,是陕西省目前最大的灌区,也是全国十大灌区之一,被誉为“三秦第一大粮仓”。图3-1为宝鸡峡灌区施工现场。图3-2为宝鸡峡渠首枢纽。杨玉田/摄影

  

  渭河西安段堤防工程。2011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了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对渭河全线进行系统治理,通过加宽河堤、疏浚河道、水量调度、绿化治污、开发利用等措施,彻底治理渭河水患,实现渭河“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杨玉田/摄影

  

  宝鸡峡水倒虹吸,位于宝鸡市扶风县城南,是宝鸡峡引水工程总干渠跨越水的重大建筑工程,也是亚洲第一大倒虹吸工程。杨玉田/摄影

  

  渭河中游从宝鸡峡起,向东漫延,巍巍秦岭逶迤其旁。陈仓道上的古大散关,是我国著名的二十六关之一,也是关中有名的四大关隘之一,历史上发生在此的战争有70多次。常崇信/摄影

  

  横跨渭河宝鸡段南北两岸的东岭石鼓文化廊桥,长684.4米,宽6.5米,仿古周秦风格,是今日宝鸡新的文化名片。陕西省水利厅/供图

  

  姜嫄是神话传说中周人始祖之母,图为陕西省岐山县周公庙内的姜嫄殿。张红卫/摄影

  

  宝鸡峡是渭河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点。图为渭河宝鸡峡。常崇信/摄影

  

  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隔渭河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逝于此地。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图为当今的五丈原乡村风光。缪宜江/摄影

  

  两宋时期,大散关地区处于中原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地处边陲的宝鸡也成为边防要塞之一。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时年26岁的苏轼步入仕途,就是在当时地处边疆的凤翔府(今宝鸡市凤翔县)任通判,并在此期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喜雨亭记》。图为东湖公园内的喜雨亭。张红卫/摄影

  

  八百里秦川—渭河。缪宜江/摄

  

  从新生代开始,造山运动让秦岭抬升为陇中屏障,迫使黄河蜿蜒北上,经贺兰山、阴山由晋北顺桑干河入大海。图为渭河杨凌段。如今地处关中平原中部的杨凌,以农业高新技术著称国内外。缪宜江/摄影

  

  提起陕西,首先想到的是黄土高原、信天游、秧歌舞,还有自由自在放羊的人,这些都是陕西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影响着生活和到过这里的每一个人。李振成/摄影

  

  眼前的渭河,超出了我对河的印象。

  

  回得去的校园,回不去的昨天。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首页大图模板 拷贝.jpg
首页大图模板 拷贝.jpg
贵州省从江县加榜梯田.jpg
16yyb2.jpg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