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湖北评估今年干旱 呈现四大特点

2006-10-18

    本站10月18日讯(通讯员 孙又欣 姚海滨)昨日,湖北省防汛抗旱部门就今年干旱特点、成因及危害作出了反思评估分析,初步认定为今年为中等干旱年,但鄂西的恩施州和鄂东的黄冈、武汉市大别山区域为偏重干旱年。

     据该省防汛抗旱部门分析,今年湖北天气较为异常,降雨总量少、高温来得早、江河水位低,一度造成春末干旱发端、夏旱来势迅猛、局部伏旱严重、伏秋连旱时断时续的局面。从阶段上看,5月下旬鄂西南的恩施州、鄂中的荆门市旱象露头,进入6月全省基本无雨,加上高温比常年早来半个多月,6月下旬入梅后,大部地方少雨,到6月底除仙桃、潜江等沿江滨湖地区外,其它大部分地方夏旱发展快。进入7月全省局部地方先后出现小的降雨过程,旱情有所缓解。7月中下旬入伏以后,该省又发生两次中等强度降雨,对缓解旱情极为有利,但分布不均,形成水旱交错态势,尤其是西部、北部、东部、中部的部分地方反复受旱。7月下旬末和8月上旬受台风“碧利斯”、“格美”和“桑美”外围云系影响,湖北大部地方发生降雨,伏旱再度趋缓。入秋后,因高温少雨,局部旱情缓慢发展,其中黄冈、武汉、恩施等市州部分地方旱情持续,尤其是恩施州人畜饮水困难较为突出。长江中游自7月下旬开始出现历史罕见主汛期同比最低水位,沿江部分地方也出现旱情,秋旱一直持续到9月上旬因降雨降温才有所缓解。9月10日以后到9月底,全省再度基本无雨,但由于主要农作物已进入收获期,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从干旱特点上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降雨总量少。今年1至9月,全省累计降水466毫米(襄阳)至1154毫米(咸宁),比多年同期均值偏少2成以上,鄂西南、鄂西北大部地区偏少4至5成。每年汛期及梅雨期,历来是该省降雨丰沛期,也是储备水源防旱的关键期,但今年汛期和梅雨期降雨少。5至9月汛期全省降雨仅为196至833毫米,与历史同期均值相比,鄂西南、鄂东北少4至5成,鄂东南、江汉平原少1至2成,其它地方少3成。6月22日至7月17日的25天梅雨期全省均雨量138毫米,同比少5成以上,鄂西北、鄂西南大部偏少6至9成,降雨之少为历史同期罕见。

    二是气温持续高。全省高温早于常年半个多月发生,截止9月4日,武汉市在35度以上高温酷热日数累计长达36个,为28年来之最,与此同时,恩施、崇阳、通山等市县酷热日数均超过40个,兴山县多达51个。特别是6月中下旬,省内大部气温在35度以上,局部高达42度,但6月蒸发量高达100至260毫米,比降雨量多出100至200毫米。随后,虽有几次台风外围云系影响,出现降雨降温过程,但时间不长,高温时断时现,一直延续到9月4日才终止。降雨少、气温高、蒸发量大,致使土壤失墒快,这是导致该省干旱的主要原因。

    三是江河水位低。由于川渝大旱,在三峡水利枢纽来泄基本平衡的情况下,湖北长江河段出现历史罕见主汛期低水位,这是抗旱面临的新情况。长江宜昌站5至8月总来水量仅有1400亿立方米,比同期均值少40.3%,致使8月22日长江宜昌站出现今年汛期最低水位40.46米,比1877年有记录以来同期最低水位还低0.94米,同时长江沙市站最低水位33.06米,比1903年有记录以来同期最低水位低1.37米,湖北江段其它各站也分别接近或达到历史同期最低水位,时间持续20多天。7月下旬至8月下旬,长江中游沿线涵闸引水困难。比如8月30日,长江干堤仅有万城闸、观音寺闸、严家台闸三处涵闸能够引水,引水总流量只有45立方米每秒,仅占长江涵闸设计灌溉总流量的2.1%,仅占该三处涵闸设计灌溉总流量的33.8%。连江荆南四河的松滋河东支、藕池河和虎渡河已分别于8月10日、12日、20日断流,影响了沿河两岸涵闸引水。省内中小河流也普遍因降雨少,导致流量小、水位低、引水难。该省一度出现的江河低水位,增加了抗旱取水难度和成本。

    四是局部危害重。春末、夏初、伏秋三个主要时段的干旱从鄂西南、鄂中的部分地方开始,逐步蔓延到鄂北、鄂西北、鄂东以及江汉平原,先后以较为密集的插花旱形式,覆盖了除仙桃市以外的16个市州,尤其是鄂西、鄂东的部分地方反复受旱。截止9月15日、19日和30日,武汉、黄冈、恩施3个重旱市州部分地方干旱日数分别长达87天、98天、133天。据初步统计,全省高峰受旱农田面积1215.5万亩,其中重旱322.1万亩,干枯38.9万亩,林业受旱面积557.3万亩、经济损失1.4亿元,牧业牲畜受灾129.8万头、经济损失4017.5万元,水产养殖减产4.9万吨、经济损失2.8亿元,减少发电6.9亿度,黄石、十堰和鄂州内河断航累计165天、经济损失594万元,山丘岗地和水利死角地区有67万人、41.9万头大牲畜饮水发生困难。因旱造成全省各类直接经济损失52.1亿元,其中粮食、经济作物47.5亿元,同比去年分别多20.5亿元、20.2亿元,同比近5年来均值分别少5.4亿元和多4.5亿元,据此分析,今年该省为中等干旱年份。由于恩施、黄冈、武汉等市州干旱时间长,特别是晚春旱正值早稻坐蔸,夏旱又遇中稻抽穗、棉花坐桃、水果膨大成熟及大秋作物生长的关键时刻,伏秋连旱正当中稻急需灌水、晚稻需灌2至3次水,柑桔等经济作物需补水的节骨眼上,形成了“卡脖子”旱,对城乡生活、生产、生态带来了不利影响,与川渝毗邻的鄂西恩施州为特大干旱年份,鄂东黄冈、武汉市的大别山区域为偏重干旱年份。因旱,恩施州有58.7万亩农田基本无收,部分企业缺水生产受损,其中丁寨、断明峡、龙坪、朝阳寺水电站同比减少发电4023万度,各类直接经济损失7.4亿元。黄冈市有26.6万亩农田绝收,损失粮食19.1万吨、经济作物4.2亿元、渔业养殖1.7万吨、减少发电1.1亿度,各类直接经济损失7.9亿元。

 

 

 

    来源:中国水利网 2006年10月18日

孙又欣 姚海滨


  相关新闻:
湖北受旱农田面积微减
湖北巴东:峭壁上的安全饮水工程
湖北局地再现旱情
湖北孝南重点水毁工程“康复上岗”
洪湖市狠抓“六个到位” 确保水利普查顺利推进
武汉铁路局发出防洪令
湖北省汉江局备汛有力有序
当阳市汛前为水库全面“体检”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050575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