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水利精准扶贫 传递民生长情

  □贵州调研团 谢维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

  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水利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脱贫攻坚重点放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上,着重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解决好入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李克强总理强调,解决贫困地区缺水问题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并对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水库移民和库区后续发展等做出重要部署。

  1 贫困地区因水致贫现状

  我国贫困地区分布与水资源禀赋条件高度相关,“有水难存”、“无水可蓄”都是贫困的根源之一。现阶段经济发展总量和结构特征、用水方式的不合理,在水旱灾害频发的基础上,又叠加了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和水生态损害等问题,不仅制约了国家持续健康发展,对贫困地区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1 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因干旱缺水致贫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土地面积占全国的40.5%,水资源总量2344亿立方米,仅占全国的8%。西南地区山高水深,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多集中在6~9月,汛期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近年来除汛期外的其他月份干旱频发。全国832个贫困县中690个县为受旱县,占受旱县总数的34%,其中严重受旱县290个,占严重受旱县总数的39%。作物因缺水得不到灌溉,群众因吃水条件困难禁锢了大量劳动力,是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因供水能力不足致贫

  贫困地区水资源调控能力严重不足,骨干调蓄工程少,尚未形成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我国14个贫困片区现状供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不足1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832个贫困县耕地灌溉率平均约为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仅为0.86亩,低于全国1.31亩的平均水平,其中313个县甚至不足0.5亩。

  1.3 防洪减灾体系尚不完善,因洪涝灾害致贫

  受极端天气影响,近年来我国水旱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趋势,贫困地区每年有上千万人口受到影响。全国832个贫困县内城镇防洪标准偏低,大部分仅能抗御5~10年一遇洪水;河道治理率不高,防洪能力弱,流域面积3000km2及以上具有防洪任务的重要河流140多条,200~3000 km2具有防洪任务的重要河流3000多条,目前治理条数不足40%,而具有防洪任务的农村河道基本未进行过系统治理。832个贫困县中共有771个为山洪灾害易发县,占全国山洪灾害易发县的37%,因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占比较高。

  1.4 水土流失未得到有效遏制,因生态环境恶化致贫

  贫困地区大多处于山区、半山区,暴雨强度大,坡地垦殖率高,大多属于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水生态环境脆弱、湖泊湿地萎缩等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水土流失面积分布广泛,832个贫困县水土流失面积约139万平方公里,占832个县国土面积的30%,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47%。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此外,贫困地区用水粗放,用水效率效益不高问题依然突出。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9%,高出全国15个百分点,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仅占灌溉面积的19%;万元GDP用水量为189m3,为全国水平(96m3/万元)的2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60m3,绝大多数均高于所在省平均值。

  2 水利精准发力,落实五大理念

  2.1创新

  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时代发展的关键。贫困地区新老水问题相互交织,水资源水环境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必须加快实现从粗放用水向节约用水转变,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局部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调整和完善水利发展布局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转变,统筹解决好水短缺、水灾害、水生态、水环境问题。如贫困地区努力创新体制机制,成立由农民自己组织,自己管理,为自己服务的用水户协会,既减少了守水劳力和水事纠纷,降低了用水成本,又提高了农民主动投入水利设施的积极性,维护了水利工程,恢复和改善了灌溉面积,真正实现了水利工程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

  2.2协调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水资源条件、发展水平不同,尤其是贫困地区水利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必须紧紧围绕精准扶贫要求,全方位部署好水利扶贫相关任务,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着力提高水资源要素与其他经济要素的适配性、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十二五”期间,水利部从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建设、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开发和保护、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农村水电开发等六大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项目,促进全国贫困人口从1.22亿人减少到5147万人,累计减贫7053万人。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中,已开工的85项中有60项涉及贫困地区,形成了以点带面,遍地开花的水利扶贫脱贫效果。

  2.3绿色

  我国水资源禀赋条件先天不足,水生态环境容量有限。贫困地区大多位于老、少、边、山、穷等地区,要实现精准脱贫,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充分发挥水资源管理红线的刚性约束作用,以用水方式转变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布局优化,实现绿色发展,让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如在滇桂黔石漠化治理过程中,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的万亩梭筛桃种植基地,充分利用当地水土资源条件,采取“五小水利”工程与产业相结合的方式,真正实现了石上开花,岩上结果。

  

  2.4开放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水利举全行业之力,坚持多方参与,多措并举,坚持“输血”和“造血”相配合,在中央水利投资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发挥好投资导向作用的同时,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落实好过桥贷款、开放性金融、财政贴息等支持政策,争取加大支持力度用于贫困地区水利建设,通过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等,力争为贫困地区奠定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2011-2015年,水利部共安排贫困地区中央水利投资2375亿元,占中央水利总投资规模的31.7%。

  2.5共享

  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生活质量、生产发展息息相关,是最重要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贫困地区水利建设历史欠账多,水利仍然是制约贫困地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必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让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水利部编制了《“十三五”全国水利扶贫专项规划》,面对贫困人口的不同需求,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和项目,使得资金、人才、技术等水利扶贫资源精准投向贫困地区,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形成资源共享、人水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3 水利精准扶贫,滴滴润泽人心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老子《道德经》中有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利支撑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正如此。水流淌于高山峡谷,沁入花草树木,滋润华夏大地,默默不语,却将世间一切包容于心中;水利精准扶贫,滴滴真情,汇流成河,聚河成湖,合湖成海,力量越聚越强;水利脱贫攻坚,有谦下之德,默默付出,却传递着民生长情!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首页大图模板 拷贝.jpg
首页大图模板 拷贝.jpg
首页大图模板 拷贝.jpg
首页大图模板 拷贝.jpg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