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黑龙江兴农田水利强发展之本 增粮节水严控水资源

2012-06-27

  黑龙江省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旱涝保收田面积已达7222万亩,耕地灌溉比例已达到34.4%,较2007年底的21.4%猛增了13个百分点。

  2012年的3月22日是第二十个世界水日,今年的主题“水与粮食安全”,充分体现了当前世界范围内农业科学用水的重要性和农田水利建设的紧迫性。

  黑龙江省中低产田比例高、单产低,长期以来,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其原因就是农业水利化建设步伐进程较慢,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差。近几年,黑龙江省农业在加快大型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通过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经近几年建设,全省旱涝保收田面积已达7222万亩,其中水田5017万亩,旱田2205万亩,耕地灌溉比例已达到34.4%,较2007年底的21.4%,猛增了13个百分点,为我省粮食产量“八连增”作出了突出贡献。

  增粮节水农业大省严控水资源

  往年的5月,在黑龙江省“十年九春旱”的西部地区,正是农民们抗旱保苗最忙碌的时期,而今年,伫立在农田里的一台台大型喷灌机已经在为农民分忧解难。

  2012年起,国家针对东北四省区实施“节水增粮行动”,结合国家的行动,黑龙江省今年共建设4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再加上原本已将建设好的旱涝保收田工程,相当一部分农民已不再为干旱忙碌、犯愁。

  黑龙江省实现粮食产量在实现连续增收的背后也面临着产量基数高、生产成本高、资源约束强等新的压力和挑战,尤其是水资源的约束越来越明显。在今年春天全省节水增粮行动启动会上,副省长吕维峰强调,我省中低产田比例高、单产低,长期以来,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其原因就是农业水利化建设步伐进程较慢,农业设施现代化水平低。

  据了解,在黑龙江省黑河南部、绥化、哈尔滨西部、齐齐哈尔、大庆全部的区域保有耕地大约1亿亩左右,占全省耕地50%,但绝大部分是旱田,70%为没有灌溉设施庇护的“天收田”,多年平均降雨量在400~450毫米之间,水资源量只占全省水资源总量6%,水土资源不匹配,农业生产几乎年年受干旱影响,其粮食丰歉主要取决于雨水调和程度,是影响全省粮食高产稳产主要因素之一。水利专家认为,巩固提高黑龙江省粮食产能,关键要在此区域旱田增产上下功夫。

  2008年以来,黑龙江省高效节水灌溉建设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截至2011年底,全省旱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2205万亩,而根据今年开始的节水增粮行动计划,四年内国家将对黑龙江省投资90亿元,加上地方配套资金,总投资达到150亿元,将建成15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投资规模、建设面积均为东北四省区之最。

  据科学估算,1500万亩“节水增粮行动”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后,黑龙江省每年可增产粮食118亿斤,农民增收109亿元,比常规灌溉节水11.37亿立方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都十分可观。

  多部门联手解决“最后一公里”

  以往在黑龙江省不少灌区,每到春天水田泡田期,大家都盼着渠里的水能早点浇到自家地里,早点泡上田,早点插上秧;但很多时候,大家伙眼睁睁看着主渠里有水却流淌不到自家地头。这是因为,支渠、斗渠年久失修,水还没进地里就渗漏得差不多了。

  据记者了解,以往黑龙江省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布局是:水利部门只负责修建流量在1立方米/秒以上的灌溉渠道,即骨干工程,进入田间的各级渠道没有建设资金来源。而有资金来源的其他部门,由于缺乏统一的指挥协作,各忙各的事,在省的层面上无法集中资金统一使用。其结果就是建成的水利灌区,由于缺乏末级渠道配套工程,不仅不方便管理,效益发挥也大打折扣。

  为解决灌溉渠道“最后一公里”问题,近年来,黑龙江省下大力气,统一协调,让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得以解决。国家财政部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发改委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田间配套资金、农业开发资金、国土部门土地整理资金及水利部门的农田水利重点县资金等各路涉水资金,按照灌区建设规划,集中连片投入到各灌区的田间工程配套上。做到灌区工程建设一片、配套一片、受益一片,迅速提高了灌区的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项目区内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在管理上,按照“渠道不变、管理不乱、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同时也确保了资金管理不出现问题。统计显示,2008年以来,黑龙江省财政、国土、农业开发等部门用于水利的建设资金达51亿元。

  强化治理小水不再闹大灾

  黑龙江省拥有“营养丰富”的黑土地,但是在近几十年持续开发利用下,黑土地水土流失逐渐加剧。在严重的地方,一场暴雨往往会引发一场生态灾难。暴雨过后,或是河水溢出河床淹没耕地,或是新生一条侵蚀沟“撕裂”耕地。

  打响黑土保卫战。近年来,黑龙江省先后开展了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等多项工程。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防治体系,选择一些水土流失特征明显区域作为治理单元,因地制宜地修筑梯田、控制侵蚀沟、植树造林等,让小流域成为一个良好的小型生态系统。

  根据技术人员统计,实施坡田改梯田三年后,农田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由原来的3.48%提高到3.89%;采用改垄措施后,坡耕地粮食产量平均每亩提高5~10公斤;采用水平梯田措施的坡耕地平均亩增产粮食10~20公斤。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省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305万亩,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约0.9亿吨。在治理项目区,肥沃的黑土地又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

  黑龙江省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918条。全省中小河流堤防长9260公里,占全省堤防总长度的76%。但由于黑龙江省中小河流堤防工程基础薄弱、标准低、质量差、不配套、缺少必要的非工程措施,其治理建设速度远远低于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中小河流发生洪涝灾害的损失已占全省洪涝灾害的60%,成为黑龙江省防洪减灾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除了抓住各种机会开展黑土地的水土流失治理,近年来,黑龙江省积极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及中小水库除险加固,提高农业生产抵御水旱灾害的能力。

  2008年以来,黑龙江省抓住国家启动编制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建设规划的机遇,使178条河流被列入总体规划,主体工程总投资83.75亿元。自2009年底国家开始项目建设以来,中央共给黑龙江省下达中小河流治理专项补助资金10.45亿元,主要用于87条河流123个项目建设。随着试点项目的实施,一些已经完工和基本建成的项目,如杜尔伯特、巴彦、嘉荫、饶河、爱辉等地的项目在防汛抗洪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治理的河段不同程度地恢复和改善了河道生态功能,也庇护了区域内的农业生产,使农民增收有了保障。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2年6月27日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