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粮食丰收水为先
吉林:农田水利浇灌“八连丰”

  “自从用了膜下滴灌,粮食产量翻了番。真希望国家能多些投入,让我家的地全都用上膜下滴灌,那咱们农民就真正致富了!”这是记者在吉林省采访中,最常听到的一句真切而质朴的期盼。

  吉林是我国农业大省,但同时又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窘境,解决增粮与缺水的矛盾,一直是当地水利工作的重点。

  吉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和2/5,且时空分布不均衡,中西部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约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80%,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省的18%。这样的尴尬促使吉林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多年来,吉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粮食生产实现‘八连丰’提供了水利保障。”吉林省水利厅副厅长张和说道。

  灌区田里稻花香

  稻花香里说丰年。来到前郭灌区,眼前的一切是最好的诠释。

  站在前郭灌区的渠道边,只见湛蓝的天空与金黄的稻田连成一片,一望无垠。微风吹过,朵朵白云和田里的束束稻穗翩翩起舞,仿佛在告诉人们什么叫做“丰收”。

  位于吉林省西北部松原市境内的前郭灌区,是全国大型灌区之一,以松花江为灌溉水源。目前已成为遇旱能灌、逢涝能排、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的现代化水稻主产区,是吉林省最大的商品水稻和绿色有机水稻生产基地,被人们誉为“草原明珠”“塞外江南”。

  以前灌溉放水的时候,老百姓总要扛着铁锹在地里站着,生怕泥土堆成的渠道经过水流的冲刷造成堵塞。现在,由水泥砌成的渠道则让这些都成为历史,并且粮食产量每公顷平均提高500公斤,增收1500元。

  “我们都是千米稻田,等于每条渠道有1千米长。以前灌溉放水需要2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渠系末端,现在建好渠道后,只需要20多分钟,渠末稻田就可以解渴了。”前郭灌区红光农场用水户协会会长李宝喜开心地笑道。

  2011年是前郭灌区有史以来江水水位最低的一年,灌区泵站提水受到很大影响,供水异常紧张。灌区筹集了260多万元资金,用于泵站设备维修和引江道清淤,确保提水量,满足灌区40.97万亩水田供水需求。此外,还加大了灌区渠系工程维护投入,减少跑、冒、滴、漏。同时,灌区多年建成的水利设施也发挥了作用,使灌区不再靠天吃饭。畅通的灌排体系,配套的工程设施,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灌区农民多年积累的先进种植技术,最终换来了今年灌区水稻丰收。

  通过现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推动灌区以节水增效为中心加快建设,吉林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了5%以上。

  “实现中国特色农田水利现代化,主要在于实现中国特色的灌区现代化。”张和告诉记者。

  吉林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和效益发挥,主要也在灌区。如何实现灌区现代化?吉林已有自己的想法:民生灌区、节水灌区、绿色灌区、数字灌区、和谐灌区,是最终目标。

  节水滴灌进行时

  “膜下滴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开展,是一场‘农业革命’。”张和说。

  2010年,吉林在通榆、洮南、乾安3个县(市)开展旱田玉米膜下滴灌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三县市共发展3万多亩,投资1500万元,增产粮食3045万斤,农民增收2436万元。发展管道输水灌溉、喷灌、膜下滴灌等旱田节水灌溉,有效提高了吉林中西部旱区农田的抗旱能力,水的利用率平均提高30%。

  通榆县双岗镇长青村距县城35公里,农户402户。该处属沙壤地,均为中低产田。近几年,得益于国家投资,长青村因地制宜,发展了膜下滴灌技术。至2011年春季,发展膜下滴灌面积共计246.8公顷,滴灌农户232户。

  长青村村民杨喜森今年刚用上膜下滴灌就尝到了甜头。他家共有30公顷地,目前有1公顷用上了膜下滴灌,所种植的玉米纯收入1万多元。“现在每年纯收入大约6万元,如果30公顷地全都能用上膜下滴灌,每年纯收入就能达到12万元了!”杨喜森憧憬着未来。

  目前,铺设安装膜下滴灌的费用全部由国家埋单。“刚开始,老百姓们都不愿意安装膜下滴灌,但是现在,他们看到,也切身体会到了膜下滴灌带来的巨大利益,纷纷申报要求在自家地里建设膜下滴灌。但是由于政府每年对新增膜下滴灌面积有规定,我们为公平起见,只能让百姓们采取‘抓阄’的方式,谁抓到了,膜下滴灌就装在谁家地里。”通榆县水利局局长王东秀介绍说。

  实施膜下滴灌具有增温、保墒、延长生育期、增产、增收、节水、节肥、环保、提质等“九大优势”。“十二五”期间,吉林计划发展以膜下滴灌为主的旱田高效节水灌溉1000万亩,再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00亿斤,使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700亿斤水平。

  连年丰收有法宝

  连年的干旱,是吉林中西部旱区粮食增产的主要“拦路虎”。中西部旱区作为省内的粮食主产区,如何发挥农田水利工程效益,在大旱之年连夺丰收,除了加强灌区建设、发展节水灌溉之外,他们还有许多“法宝”。

  制定灵活的优惠政策。吉林有针对性地制定多项优惠政策,调动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投资建设抗旱水源工程的积极性。如制定并实行“以井定地、地随井走、集中连片、打井户优先承包并给予一定补贴”的优惠政策,消除了群众的打井顾虑。同时,深化以井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五小”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并对新建抗旱水源工程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建设、谁管理”的全新管理机制,探索户有户管、联建联管、专业户建专业户管、村有村管等多种管理形式,保证水源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切实发挥效益。

  开辟多渠道筹措资金。吉林通过向上争取、政策吸纳、积极自筹三条渠道积极融资。经过努力,截至目前,全省节水井灌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2.73亿元,其中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6.28亿元,群众自筹6.45亿元,大大缓解了资金不足的矛盾。

  建立节水灌溉示范点。一开始,老百姓不愿意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经过水利部门的耐心讲解,通过算账对比,各类好典型、好经验得以推广。水利部门引导农民结合打井解决水源问题,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优化种植结构,采用先进灌溉技术和耕作方式,提高土地产出功能。正是他们前期的努力,如今大家才踊跃报名要求安装膜下滴灌。

  连年干旱的吉林,依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粮食产量上实现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将在发展农田水利这条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1年10月13日

张隽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050575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7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