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淮河流域唱响科学抗旱主旋律
——淮河流域抗旱保苗行动纪实

2009-02-23

    中国水利网站2月23日讯 旱!旱!!旱!!!

 

    秋冬连旱。连续百余天持续没有有效降雨,淮河流域遭遇了多年不遇的旱情。
面对严峻旱情,流域各地迅速行动起来,将抗旱保苗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项生动实践来抓,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奋起抗旱,齐心协力投入了这场抗旱救灾攻坚战。一场规模空前的抗旱大会战全面展开,一曲荡气回肠的抗旱壮歌在淮河流域唱响。

 

    直面旱情  众志成城抗大旱

 

    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

 

    淮河流域小麦主产区受旱情影响尤为严重。河南省小麦受旱面积最高时近5500万亩,其中严重受旱890多万亩,有65万亩出现麦苗干枯现象;安徽省8成小麦播种面积受旱,最大受旱面积高达2886万亩,其中严重干旱1229万亩,干枯51.3 万亩;江苏省淮北地区受旱面积961万亩,其中严重受旱面积超过300万亩;山东省农作物受旱面积高达3411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64%,其中重旱1265万亩。持续的干旱,致使农业生产损失巨大,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出现困难,旱情已给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

 

    旱情告急!旱情,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流域各级干部群众心急如焚。旱情就是命令。面对步步紧逼的旱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当前的抗旱工作,中央领导做出重要指示,各地各部门紧急启动应急响应,通过周密部署,科学指挥,精确测报,精心调度,上下齐心共同努力,一场“抗大旱、促春管、夺丰收”的抗旱战役迅速打响。

 

    面对多年不遇的旱情,淮委上下紧急行动,全力以赴投入抗旱保苗行动。2月5日,淮委副主任汪斌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淮委抗旱工作,要求举全委之力,科学调度流域河湖库水资源,统筹安排好城乡居民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积极配合地方全力做好抗旱保苗工作。同日,淮委首次启动抗旱应急响应,2月6日至8日,淮委两个抗旱工作组紧急赶赴抗旱现场,深入田间地头检查指导抗旱工作。淮委防汛部门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及时掌握水情、墒情、旱情和灾情,精心做好水雨情监测预报,加强与流域各省的沟通,主动搞好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优化配置抗旱水源,提前做好应急水源调度各项工作;淮委水资源保护部门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抗旱期间流域重点河流湖泊的水质监测,加强水污染联防工作,确保城乡生产生活用水安全;淮委沂沭泗水利管理局加强现有水源管理,科学蓄水调水,充分发挥直管水利工程抗旱减灾作用,为地方抗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流域各地也迅速行动起来,将抗旱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流域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要负责同志亲临一线指导抗旱工作,农业、财政、水利、气象等有关部门、各受灾地区,全力以赴,科学调度,各专业技术人员恪守职责,加强分类指导,干部群众万众一心,谱写了一曲科学抗旱的壮歌。

 

    河南省是全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多。面对严峻旱情,河南省把抗旱浇麦保丰收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集全省人力、物力、财力,迅速掀起抗旱保苗的热潮。水利部门技术人员组成800多支小分队,深入一线,指导和帮助群众抗旱浇麦。5000多名工程管理人员对各类抗旱工程进行全面检查,保证所有工程都能投入运行。1000多支抗旱服务组织主动出击,上门服务,帮助群众维修机械,努力扩大灌溉面积。截止2月21日16时统计,全省累计投入抗旱资金14.67亿元,日最高投入抗旱人数320万人,行动机电井100万眼,投入机动抗旱设备近100余万台套,机动运水车辆近10余万辆次,累计浇灌面积9451.4万亩次。

 

    去年是安徽省小麦播种面积最大的年份,达3544万亩,比上年增加200万亩。安徽省把抗旱保苗作为当前农村中心工作和民生工程来抓,全面实行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立体抗旱,以保苗增产增收为中心,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实现每亩地“浇一遍水、施十斤肥、增百斤粮”的目标。1月20日启动抗旱预案二级响应,2月5日晚8时升级为一级响应。省政府建立抗旱联席会议制度和日报制度,先后召开5次抗旱保苗工作专题会,3次派出12个督查组,赴受旱地区查看旱情,指导抗旱浇灌。受旱地区全面动员,快速有序应对,各级领导深入抗旱保苗第一线,驻点指挥,科学抗旱、合力抗旱、依法抗旱,以超常规的工作力度,打好抗旱保苗攻坚战。截至2月16日,全省投入抗旱资金8.4亿元,全省先后有382.5万人参加抗旱保苗,动用14.8万眼机电井,开启1908处泵站、69.3万台套流动设施提水浇灌,抗旱用电1.19亿千瓦时,抗旱用油4.68万吨。

 

    江苏省淮北局部地区旱情严重。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全力以赴,密切关注旱情发展,多措并举抗旱,千方百计减轻损失,力争夏季粮油有个好收成。2月3日,省水利厅派出工作组,赶赴旱情严重的徐州、连云港等地检查指导抗旱工作;2月4日,江苏省政府又派出3个工作组,分赴旱情发展较重地区了解灾情、指导工作。同时,通过合理调度水源,严格控制河湖库出流,强化用水管理,确保了充足抗旱水源和人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截止2月16日,全省共出动抗旱人力94万人次,动用抗旱机泵5.5万台套,耗用柴油5225吨,耗电5174万度,已浇灌面积900多万亩,淮北部分地区旱情得到有效缓解。

 

    山东省是我国第二大小麦种植省份,麦田面积仅次于河南省。面对严重旱情,山东省一手抓扩大内需保增长,一手抓抗旱双保夺丰收,组织动员一切力量,全力打好抗旱双保攻坚战,千方百计减轻旱灾损失,同时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2月6日启动抗旱Ⅰ级响应。全省各有关部门,不等不靠,积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抗旱措施。为督促指导和帮助各地抗旱,省水利厅2月5日派出7个由厅级干部带队的检查组,赴旱区开展抗旱督导工作。各市也纷纷派出检查督导组,督导开展抗旱保吃水、抗旱保苗、抗旱保春播等“抗旱三保”工作。迄今,全省累计投入抗旱资金7.4亿元,主要用于应急打井、跨区调水、人工增雨等,启用各类水源工程,动用各种机动抗旱设备,抗旱浇地3107万亩。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这次抗旱行动中,流域各地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广大干部群众齐抗旱,各路专家齐会诊,各地各级水利、农业、气象等涉农部门积极发挥各自职责,积极启动抗旱救灾各项工作,形成了齐心协力抗大旱、群策群力防大灾的生动局面,机声隆隆,汩汩清泉滋润着大地……

 

    此外,还有一批批抗旱服务组活跃在田间地头,开展政策宣传和各项技术服务,哪里有旱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和践行了科学发展观,成了乡村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科学调水 引来甘泉润心田

 

    抗旱的根本是水,关键在于水源工程和灌溉设施的科学调度。

 

    旱情发生以来,水利部门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科学合理调配水源适时灌溉,加快各类应急抗旱备用水源工程建设进度,充分发挥抗旱设施和水资源的作用。各级水文部门密切监测地下水、墒情、水情变化情况,随时加测加报。

 

    截至2月16日,河南省各类水库共放水8.91亿立方米,浇灌1600万亩次,引黄灌区共引水6.47亿立方米,浇灌623万亩次,井灌区共浇灌6676万亩次,用水10.8亿立方米,泵站闸坝引河水1.1亿立方米,浇灌200万亩次。抗旱期间,全省新建饮水安全工程1400多处,打配机井46000眼,洗井82000眼,新修防渗渠道5936公里。采取拉水、送水等应急措施,及时解决了一些地方的饮水困难问题。

 

    2月2日,位于安徽省怀远县境内的怀洪新河起点何巷闸开启,淮河水源源不断地补充到怀洪新河。怀洪新河是淮河中游人工开挖的重要支流,承担着淮河洪水时分洪和干旱时引水灌溉的任务。鉴于当时安徽省面临淮北地区长时间、大范围的旱情,怀洪新河沿岸地区大量灌溉用水使怀洪新河的水位迅速降低,为保障两岸的灌溉用水,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在蚌埠闸上蓄水尚可的情况下,同意何巷闸开闸从淮河引水。平均每天从淮河引水700万立方米左右,使河道蓄水大量增加,沿岸的耕地用水得到了有效保证。这是安徽省科学调度水源的一项重要举措。

 

    面对秋冬连旱,安徽省始终把蓄水保水、加强抗旱水源调度作为大事,充分利用地表水,积极开发地下水,及时调控淮河干支流水位,加强水库、湖泊蓄水保水,科学合理调度水源,全力满足用水需求。调度河灌区各节制闸开闸引水、各级骨干泵站开机提水,送水到大中沟渠,为抗旱保苗提供重充足的水源保障。从今年1月中旬起,仅茨淮新河上桥抽水站已开机提水1.05亿立方米,怀洪新河何巷闸开闸引水2000多万立方米。全省已累计引水、提水12亿立方米。

 

    经过多年建设和治理,尤其是治淮重点骨干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江苏省已初步建成了防洪与挡潮、防涝、灌溉、供水、防渍五大工程体系。这五大水利工程体系在今年抗旱保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旱情发生后,江苏省利用已建的水利工程通过引提结合、多库调节、互调互济的联合调度方式,科学调配水资源,全力补给抗旱用水。以江都、淮安、解台等水利枢纽组成的江水北调工程体系,以泵站、机井为龙头,防渗渠道、管道为输水干线,结合小型水库、塘坝等组成的灌溉工程体系,全力加大翻水、送水能力,及时提供抗旱水源。

 

    截止2月17日,江苏省已调度洪泽湖、骆马湖、微山湖等湖库水源31.8亿立方米,解决下游及周边地区用水;调度江都枢纽、高港枢纽全力引江,补给里下河和沿海地区,累计引水量15亿立方米;及时启动江水北调沿线泵站,解决里运河、苏北灌溉总渠沿线用水。在丘陵地区,坚持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调度、利用水资源,利用多种方式向水库塘坝补水,累计翻水量4.96亿立方米,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利用效益。

 

    虽然没有“人定胜天”的神话,但一片片即将枯萎发黄的麦苗在人们的抗旱中慢慢返青。通过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改善水利工程调度运用手段,科学合理调配水源,及时解决抗旱水源,有效缓解了旱情,水利工程在今年抗旱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效益。

 

    据了解,截止2月16日,河南省小麦受旱面积有1812万亩,占麦播面积7890万亩的23%,比2月7日高峰期减少了3688万亩,其中严重受旱340万亩,占麦播面积的4.3%,比高峰期减少了550万亩,已累计浇灌面积9296.7万亩次;截止2月17日,安徽省受旱面积已下降到37万亩,已抗旱浇灌2894.8万亩,占受旱面积的99.6%,追肥面积2197.2万亩,全省受旱小麦基本实现了“浇一遍水、施十斤肥”的目标,抗旱保苗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截止2月16日,江苏省共出动抗旱人力94万人次,动用抗旱机泵5.5万台套,耗用柴油5225吨,耗电5174万度,已浇灌面积900多万亩,江苏省淮北部分地区旱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至2月17日8时,山东省农田受旱面积由最大时的3411万亩,下降到目前的1720万亩,其中重旱503万亩。

 

    水从何来 未雨绸缪蓄足底水

 

    淮河流域水资源并不丰富,人均水资源量不到全国的1/5,属严重缺水地区。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缺水问题愈演愈烈。

 

    在这种情势下,又如何有着充足的抗旱水源呢?淮委防办主任徐英三介绍,“近年来,流域各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防汛抗旱工作的‘两个转变’,在抓好防汛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洪水资源化,在科学分析雨水情、做好预测预报的前提下,汛后及时蓄足河湖低水,为这次抗旱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

 

    据了解,河南省各类水库2361座,去年汛后已蓄可用水量29亿立方米;主要河道493条,可用水量约15亿立方米,加上6月底前分配给河南省引黄水量为20亿立方米,河道累计可用水量约35亿立方米。同时,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目前,河南全省地下水和地表水存量约196亿立方米。专家预计,小麦浇过返青水后,还需要浇拔节水、孕穗水和灌浆水,每亩共计需灌溉水约150立方米,考虑城乡工业和生活用水,现有水源通过科学调度,合理配置,即使6月份以前无有效降雨,也可以满足有灌溉条件的小麦灌溉3次水的需要。

 

    目前,安徽省蓄水量也较为可观。淮河干流及淮北各支流水位均控制在正常蓄水位左右,沿淮干支流河道、湖泊蓄水总量达40多亿立方米,当前均可满足抗旱用水需求。去年9月,淮河干流出现较大涨水过程,为防御可能出现的秋旱,安徽省水利部门果断做出决策:严格控制淮干重要枢纽蚌埠闸,尽可能将洪水滞留在安徽省境内的河道里,同时及时调控淮河干支流水位,加强水库蓄水保水,为可能发生的旱情提供抗旱水源保证。由于这次超前谋划,目前淮河干支流河道蓄水9亿立方米;沿淮湖泊蓄水11.8亿立方米;淮北地区地下水埋深平均为2.6米,地下水可开采量约25亿立方米。淮河以南滁州、六安、合肥3市水库、塘坝蓄水51亿立方米,其中大别山区佛子岭、磨子潭、梅山、响洪甸四大水库蓄水量22.5亿立方米,可用水量14.4亿立方米。

 

    治淮重点骨干工程洪泽湖大堤加固、石梁河、小塔山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江苏省水利工程的防洪能力,水库湖泊的蓄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为洪水资源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去年汛后,江苏省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拦蓄上中游来水,不断提高蓄水能力,增加水库、河湖蓄水量,入冬前“三湖一库”蓄水总量达71.2亿立方米。旱情发生后,江苏省及时调度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水源支持各地居民生产生活、发电、航运及改善区域水环境用水,为今年抗旱保苗提供了宝贵的水源。

 

    山东省水资源一直较为紧张,但近年来山东省投入巨资不断加强了淮河流域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河道综合治理,在增强了防洪能力的同时,有效增强了各类水利工程的蓄水能力。据2月12日统计,山东省全省各种水利工程包括大中小型水库、引黄水库、南四湖、东平湖、塘坝、拦河闸共蓄水92.63亿立方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8%。同时,山东省加强对淮河流域内各水利工程尤其是大中型水库蓄水的统一调度,适时开闸放水,为有效应对今年山东重旱做出了重要贡献,有效保障了流域内人蓄饮水安全和工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去年汛期,沂沭泗流域平均降水量仍较常年同期偏多13%。汛后,南四湖水位均呈现不断上涨趋势。按常规,非汛期需开闸泄水,以保证防汛和工程运行安全。但沂沭泗局根据科学预测预报,要求洪水资源化,切实做好汛后蓄水工作。当时,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全面实施,韩庄运河等主要河道需断流施工,这就意味着汛后主要河道将不具备过流条件。科学合理调控南四湖、骆马湖汛末蓄水位,成为沂沭泗流域防洪调度的难点。

 

    淮委沂沭泗局局长郑大鹏介绍,“为妥善处理洪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与东调南下工程施工之间的矛盾,沂沭泗局积极与江苏、山东两省的防汛以及工程建设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协商,确定适度承担风险,尽量提高骆马湖蓄水位,骆马湖汛末蓄水位控制在23.35米,超过规定的汛末蓄水位0.35米,超蓄水量1.0亿多立方米;合理控制南四湖蓄水位,确定将南四湖汛末蓄水位控制在汛末蓄水位与汛限水位之间。汛后,南四湖上级湖最高水位34.38米、下级湖最高水位32.39米。南四湖、骆马湖两大湖泊水位一直控制在合理调蓄的范围,既不影响防洪工程安全,也充分拦蓄了洪水资源。”

 

    目前,在沂沭泗地区遭遇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南四湖上级湖水位34.35米,仅低于汛末蓄水位0.15米、仍高于汛限水位0.15米,蓄水9.81亿立方米;下级湖水位32.27米,仅低于汛末蓄水位0.23米,蓄水6.55亿立方米;由于骆马湖周边地区用水量较大,骆马湖水位已由汛末的23.35米降至22.55米,低于汛末蓄水位0.45米,仍高于汛限水位,蓄水7.65亿立方米。

 

    去冬今春,沂沭泗地区也遭遇了近年来罕见的干旱,流域90%以上地区旱情比较严重。但由于此前沂沭泗局未雨绸缪,科学合理调控南四湖、骆马湖汛末蓄水位,为沂沭泗地区抗旱提供了足够的水源保障。

 

    尽管当前水源相对丰富,但是流域各省仍要求各地,在抗旱保苗工作中仍然要坚持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科学用水。各级水利部门始终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关注河湖水位下降趋势,加大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力度,尽可能抬高河道、沟渠、湖泊蓄水,增加可用水量。淮委也加强对边界水闸调度的监管,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密切与地方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抗旱工作。这些充足的蓄水,为应对今年严重旱情赢得了主动。

 

    着眼长远  防汛抗旱任重道远

 

    春雨贵如油。

 

    一场场春雨喜降淮河大地。另据气象部门预报,近期流域还将出现多次小到中等降雨,这将有利于缓解流域旱情,旱区土壤墒情也将有所好转。

 

    久旱逢甘霖。根据旱情变化情况,2月18日安徽宣布解除了干旱橙色预警信号,安徽沿淮淮北受旱面积已降至5%以下。2月19日山东省解除了抗旱Ⅰ级应急响应。这一条条消息驱散了数月来笼罩在人们心头的焦虑。

 

    但近日河南省冬麦区大部仍无有效降水,2月19日全省受旱面积为1500万亩,其中重旱310万亩。随着气温逐步升高,沿淮季节性用水量将明显加大,流域抗旱依然不能忽视。充分认识严峻的春季抗旱形势,加强现有水资源的管理,用好有限的宝贵资源,做好防大旱、抗大旱的准备,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优化配置抗旱水源,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农村人畜饮水安全,仍是当前抗旱工作的一项重点。

 

    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说,“尽管抗旱保苗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未来天气变化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当前抗旱工作不能有丝毫松懈。要牢固树立抗大旱、打持久战的思想,加强蓄水保水,做好调水的准备,同时加快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要建立抗旱减灾的长效机制,抓紧编制淮北地区抗旱规划,着手建设一批抗旱工程设施,特别是要抓好淮北片机电井建设和江淮、沿淮片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快引江济巢、淮水北调步伐,进一步提高抗旱能力。”

 

    同时,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随着季节转换,雨量时空分布即为不均,“旱涝急转”时有发生。统计资料显示,近50年来,淮河流域有12年发生了较为严重洪涝,其中7年先后出现“旱涝急转”。

 

    水利专家提醒,在做好当前抗旱工作的同时,要谨防旱涝急转,要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提前做好各项防汛准备工作,才能牢牢把握防汛抗旱主动权,切实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月12日,淮委召开防汛抗旱专题办公会,研究部署今年防汛抗旱工作。淮委主任钱敏出席会议并强调,“防汛抗旱工作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关系民生的重要工作,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扎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保障流域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要清醒认识防汛抗旱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把措施和预案制定更周全,把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牢牢把握防汛抗旱的主动权;要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全委各部门、单位要服从大局,各司其职,加强协同配合,切实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积极主动做好防汛各项准备工作;要高度重视沂沭泗地区的防汛工作,抓紧落实各项防汛责任制,加强预案预报预警工作,抓紧水毁工程修复,加强河道管理和采砂管理;要切实做好汛期水污染联防工作和预警信息的发布,避免大规模的污水集中下泄和突发性重大水污染事件的发生,保证生态安全和饮水安全。”目前,汛前各项准备工作也在有序开展之中。

 

    有专家认为,“当前旱情缓解,尤其是冬麦主产区的旱情出现转折,这是人努力、天帮忙的结果。但必须看到,干旱是我国长期面临的一个问题。透过这次大旱,也暴露出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虽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流域各地防汛抗旱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抵御洪涝干旱灾害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淮河流域内病险水库率、病险闸坝率较高,水利工程老化,年久失修,蓄水能力不强,导致平时蓄水少,遇到中等干旱年份,流域内水库、河道水源不足,各类水利工程包括治淮工程在抗旱中的作用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尽管国家年年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但远远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需要。淮河地区,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常年降雨在八九百毫米,用不着太多机井。而遇到如此大旱,有水源的地方,农田还能得到及时浇灌,离水源远的地方,就要现打机井,否则,只有望天兴叹。农村的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弊端在旱灾中暴露无遗。不仅如此,落后的农业服务体系在旱灾中也无法保障农民的饮水安全,“靠天吃饭”的农业发展模式还在广大农村存在。

 

    谈到如何应对今后的抗旱工作时,水利专家认为,今后要进一步提高对抗旱工作的认识,逐步实现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的转变;坚持以防为主、防抗并举的有效抗旱模式,建立快速、准确的旱情监测体系;坚持水利、农业、科技抗旱措施相结合,着力提高抗旱工作质量和效益。同时,农业是用水大户,解决农业用水问题,必须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把节水灌溉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在农业节约用水上大做文章,在抓好灌区设施的维修改造,不断增强抗旱生产能力,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春风春雨催开幸福花。欣慰的是,一场众志成城抗大旱的战斗即将过去,抗旱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眼下,广袤的淮河大地上,春耕生产的镜头随处可见,流域各地正在迅速掀起以“促春管、夺丰收”为中心的春季田间管理热潮……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9年2月23日

王飞 张雪洁
SRC-128


  相关新闻:
淮河流域水文工作会议召开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淮河流域综合规划进行评估
淮委开展淮干水行政执法巡查暨水法宣传座谈会
淮委部署开展2010年会计决算报表编制工作
淮委基层通信站机房及配套设施改造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淮委召开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约谈会
治淮陈列馆通过验收
淮委召开淮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会议




  
最新更新

东阿黄河河务局调运险物资驰援泰安森林大火扑救
齐河黄河河务局紧急支援长清山火扑救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志水利部分编纂业务培训班暨集中编纂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抚州市出台小型水库防汛安全管理考核办法
中瑞水管理合作工作组第五次会议暨中瑞合作项目签字仪式举行
广东省召开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总结表彰暨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大会 陈雷出席并讲话
广东省召开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总结表彰暨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大会 陈雷出席并讲话
汉江集团水电开发项目建设形势喜人
舟曲白龙江城区段防洪主体工程提前完成
舟曲白龙江城区段防洪主体工程提前完成
甘肃省副省长泽巴足带队检查防汛准备工作
甘肃省防指召开2011年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长江委召开水利前期工作项目储备库建设专家咨询会议
蔡其华率长江防总检查组赴江苏开展汛前检查
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总结表彰暨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大会
水利部部长陈雷:支持珠三角“西水东调”工程
水利部与广东省签订合作备忘录
水利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档案管理办法》
胡四一出席中欧水资源交流平台会议
陈雷在广东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总结表彰暨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大会上的讲话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050575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