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兴水战略采风行”报道之十一:坝滩联治 走上生态富民快车道


2009-01-09

    中国水利网站讯 (记者 王洪斌 蔡媛媛) 2008年12月19日早8时,“三晋兴水战略采风行”记者团离开安泽,预计行程4个小时赶赴隰县采访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情况。但因中途交通问题,原采访计划被迫搁浅。中午,采访团在临汾市与该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就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进行了座谈。

 

    临汾是山西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市之一,全市水土流失面积1437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0.9%。近年来,该市积极探索水保生态建设新模式,启动实施了“坝滩联治”工程。临汾市水利局水保科科长杨杜学介绍,坝滩联治模式是在淤地坝建设基础上,对流域内水土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和优化利用,治沟、打坝、整滩、修梯田同步实施,与以往单纯的打坝淤地相比,既有综合的拦洪拦沙生态效益,又能够实现快速造田,可以让群众在短期内受益。据了解,2008年,全市建设、完善、配套坝滩联治工程10处,新建坝滩地7200亩。

 

    临汾市水利局局长贾自胜对记者说,实施坝滩联治工程,是推进民生水保战略,加快水土流失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的一项新举措,为了快速推进这项利国利民的民生水利工程,全市实行了国家、集体、群众多渠道投入的资金筹措新机制,有效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工程建设效率。一是建立了政策调动机制。市里规定,新建成的滩地,坚持“谁建设,谁所有,谁受益”,允许继承和转让。二是建立了项目资金整合机制。将水利水保建设、农业开发、以工代赈、国土整治、扶贫等各种资金集中用于坝滩联治工程建设,提升了农、林、水工程的综合效益。三是建立坝系农业补偿机制。对一些有地下资源的县市,实行矿产品税费统征,定额上交补偿资金。四是建立大户带动机制。鼓励民营企业、社会团体、机关单位、农民群众通过拍卖、租赁、股份等多种形式,打坝造地。

 

    据了解,地处吕梁山南麓的隰县,自实施坝滩联治工程以来,已累计完成象河沟、半沟、柴家沟等坝系精品小流域15条,大型骨干坝68座,中、小型淤地坝980座,谷坊2100余座,形成高效坝地3万余亩,占全县基本农田的三分之一。永和县通过坝滩联治,把昔日的荒滩烂沟打造成高产田、生态沟、风景区。西峪沟小流域面积10.5平方公里,按照坝滩联治模式治理以来,在原有2座骨干坝的基础上,新建小型淤地坝2座,生产坝20座,垫滩造地340亩,垣面发展经济林800亩,坡面营造水保林3500亩,路旁栽植风景林1600株,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76%,同时,新修道路3000米,拓宽改造道路2000米,架设3座便民桥,打通了田间路。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9年1月9日

作者: 王洪斌 蔡媛媛
SRC-128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