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兴水战略采风行”报道之七:洪水沟变样了


2008-12-23

    中国水利网站讯  (记者 王洪斌 蔡媛媛) 12月21日,“三晋兴水战略采访团”抵达吕梁市中阳县。洪水沟流域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汽车穿行其中,尘土飞扬,一路颠簸。在洪水沟流域的11号淤地坝上,金锣镇沟底村村民高月望指着沟里的坝地对记者说:“过去我们这里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农业生产只能靠天吃饭,40亩坡地在好年景也只有2000公斤的收成。建了淤地坝之后没几年,我家分了6亩坝地,年产玉米可达3500公斤,而且旱涝保收。1亩坝地能顶上10亩坡地。”

 

    虽然是冬季,从沟底向两岸望去,仍能看出这里的植被覆盖度较高。吕梁市水利局副局长徐德明说,在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就是做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抓手”,抓住淤地坝建设这一关键环节,近期可带来快速拦蓄入河泥沙、淤地造田、防洪减灾、坝顶代路等直接效益,远期则可达到促进两侧边山退耕还林、补充地下水、调整种植结构等目的。

 

    洪水沟流域面积有23.87平方公里,曾经全部为水土流失面积,年输入黄河泥沙达35.81万吨,流域内有3个村庄、2522口人。过去的洪水沟名副其实,一到雨季泥水横流,山坡上的耕地越刮越贫瘠,当地农民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劣。该流域于1982年被列入三川河流域一期重点治理工程。在治沟工程建设中,采用了骨干坝和淤地坝相结合的形式,滞洪、拦泥与坝地利用相配套,形成了节节打坝、层层拦蓄,坝、地、渠、林路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工程,增加了流域的削洪、减沙、保土、蓄水能力,提高了侵蚀基点和单坝的防洪标准。截至目前,流域范围内治理保存面积累计达到17.43平方公里,治理度达到73.02%,共建设基本农田7293亩,其中通过建设骨干坝2座、小型淤坝52座,淤积坝地1283亩;造林种草18860亩。

 

    依托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洪水沟生态环境得以基本改善,流域内人均增加基本农田2.4亩、沟坝地0.5亩,农业生产初步走出靠天吃饭困境。沟底村村长郭迎旭感慨地说,2002年大旱之年,村里旱地作物几乎绝收,而坝地作物却长势喜人,每亩玉米收成600公斤,现在村民都愿意把自家的坡耕地退耕坏林,坝地已经成了老百姓的保命田!

 

    背景链接:

 

    山西省境内每年有3亿至4亿吨泥沙排入黄河,造成下游河道淤积和山区群众生产条件的不断恶化。为变害为利,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发明了淤地坝,即在沟道内打坝,通过拦蓄高含沙洪水淤地坝,用大自然的力量来改造大自然。这种工程措施能起到拦沙淤地、防洪保收、促进退耕、发展灌溉和补充地下水的作用。一般坝地粮食亩产是梯田的2—3倍,坡耕地的6—10倍。多年来,山西省共建成淤地坝44462座,其中骨干坝1030座,中小型淤地坝43432座,已拦蓄泥沙21亿吨,建成沟坝地17.3万公顷,年增产粮食近10亿公斤,年均补充地下水1.76亿立方米。

 

    2007年,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被列入全省实施兴水战略六大水利工程之一,将建设1万座淤地坝,最终形成稳产高产的沟坝地80万亩,使西山地区农民人均增加3分以上旱涝保收的沟坝地,同时带动退耕还林还草,促进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改善。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12月23日

作者: 王洪斌 蔡媛媛
SRC-128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