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第七十四期:矫勇在调研中强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提高水利的保障能力

2008-12-05

  2008年11月,水利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带队到江苏省里下河地区进行了提高水利保障能力专题调研,并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联系点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和珠江水利委员会,结合“做好民生水利工作,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思想大讨论,就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水利保障能力等问题进行了调研和讨论。矫勇强调,要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就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懂得在新时期新阶段如何提高水利保障能力。

 

  矫勇强调,要提高水利保障能力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他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新时期新阶段,要不断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必须深刻领会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背景和内涵。

 

  一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是发展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出现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矛盾,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就是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中发现水利保障能力发展的不平衡,找准提高水利保障能力的切入点,又好又快地提高水利保障能力。

 

  二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世界观的内涵。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是注重促进和谐。发展要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就是要从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中找准自身的发展方向,更加关注民生水利,解决好涉及生命安全、生活质量、生产条件等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保障能力问题;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提高水利保障能力中高举和谐旗帜,突出解决好水资源节约保护、河流可持续利用、土地征用和移民安置等问题。

 

  三要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方法论内涵。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提高水利保障能力的任务更加艰巨,但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按照统筹兼顾的科学内涵,科学配置有限的建设资金,提高水利保障能力的综合效益,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矫勇指出,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必需认清自身的阶段性特征。

 

  他说,从江苏的水利发展历史进程和现况,我们可以感受到水利保障能力所体现出的一些阶段性特征。

 

  第一,水利保障能力虽然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更快,相比之下水利保障能力依然滞后。近10年是水利保障能力提高最快的时期,但是中央水利投资除今年之外,仅保持了平稳,几乎没有保持增长,而近10年国家GDP年平均增长10.6%,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22%。虽然近10年建成了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和发展全局的水利工程,极大提高了水利保障能力,但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对水利的要求相比,水利保障能力仍显滞后。

 

  第二,水利保障能力正在经历一个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增长的阶段。在江苏的调研中大家一致认为,虽然江苏的水利基础设施已经发展的相当有规模、有水平,但需求也在不断增长。除了20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全省发展战略外,江苏还处于国家长江三角洲发展战略的核心区,最近国务院又把江苏的沿海地区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发展战略的实施,无疑都会带来资源的空间配置、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口的动态迁移、环境的深刻变化,这些均对江苏水利保障能力带来严峻挑战。全国情况也是如此,目前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不断推出,除了已经实施的西部开发战略、振兴东北战略、中部倔起战略之外,新增加的有珠三角发展战略,促进藏区发展战略,新疆、宁夏、重庆、武汉、福建沿海等各类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都对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第三,水利保障能力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发展不平衡,薄弱环节突出。一是骨干工程与中小工程发展不平衡。二是区域之间水利保障能力发展不平衡。三是流域和区域之间水利保障能力发展不平衡,沿江河干流能力强,沿支流和中小河流能力弱。

 

  第四,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河流湖泊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提高河湖的管理能力是提高水利保障能力的重要内容。从江苏的调研看,一是建筑用砂的巨大需求导致苏北河流无序采砂严重,许多河道遭到破坏,堤防受到威胁,防洪安全受到影响。二是密集的工业布局导致了苏南地区严重的水污染。这些均对河湖的健康和可持续利用形成了巨大破坏,对保护好利用好河湖提出了严峻考验。

 

  第五,水利勘测设计与建设管理队伍的能力与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需求还不相适应。必须发挥水利全行业的技术和建设管理力量,创新体制机制,吸引外行业技术队伍,周密组织,精心安排,打好新一轮大规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

 

  矫勇指出,认清水利保障能力的阶段性特征,深入分析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存在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这次调研和解放思想大讨论,建议进一步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必须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以往的规划中,我们经常提到要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流域与区域、近期与长远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为正确处理好这三个关系提出了新的视野和更高的要求。提高水利保障能力,不能只看物,更要看人,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提高水利保障能力的核心理念。现阶段的水利保障能力,也有能力更好地在提高水利保障能力中体系以人为本。

 

  第二,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必须更加体现关注民生。民生水利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生活质量和生产条件。近年来,水利部党组更加关注民生水利工程,中央水利基建投资用于“三农”的比例由1998年22.7%上升到2008年的63%。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等民生工程能否长久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技术标准低,会阻碍民生水利工程的效率和效益。要从重视民生的高度,研究提高农村水利工程技术标准。比如,农村饮水应该提倡城乡统筹,即统筹供水保证率和供水质量,特别是遇到大旱,不仅要保证城市生活用水,也要保证农村生活用水。因此,在民生水利工程建设中,要解放思想,防止低水平建设,特别是在经济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有根治水患的长远眼光与决心,合理提高民生水利工程技术标准。

 

  第三,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近年来,在水利部党组的领导下,在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工作中,始终坚持了统筹兼顾这一原则,协调发展了骨干工程与面上工程、防洪工程与水资源工程、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城市水利与农村水利。在当前新一轮的大规模水利建设中,更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统筹协调。一是更加注重统筹不同区域水利保障能力的提高,向青海等藏区、宁夏中部干旱地区、新疆南疆三地州、贵州山区等以往投资少的地区倾斜,主动出主意,帮助他们提出建设项目,加快这些地区的水利发展。二是要更加注重统筹不同领域的水利保障能力的提高,在继续加强防洪和水资源骨干工程,以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面上工程建设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水土保持、小水电代燃料等以往投资少的领域,促进水利事业全面发展。三是要更加注重统筹现行政策中遗漏的地区。

 

  第四,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必须坚持促进和谐。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都一定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加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原则,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绝不能再让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付出巨大的代价。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通过优化设计来破解这些生态环境制约因素,促进工程开工建设。要通过加强管理促进和谐,建立一支和谐的水利行业队伍,加强水资源与河湖管理,防止人类活动对河湖的侵害,维护河湖生态健康。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东阿黄河河务局调运险物资驰援泰安森林大火扑救
齐河黄河河务局紧急支援长清山火扑救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志水利部分编纂业务培训班暨集中编纂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抚州市出台小型水库防汛安全管理考核办法
中瑞水管理合作工作组第五次会议暨中瑞合作项目签字仪式举行
广东省召开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总结表彰暨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大会 陈雷出席并讲话
广东省召开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总结表彰暨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大会 陈雷出席并讲话
汉江集团水电开发项目建设形势喜人
舟曲白龙江城区段防洪主体工程提前完成
舟曲白龙江城区段防洪主体工程提前完成
甘肃省副省长泽巴足带队检查防汛准备工作
甘肃省防指召开2011年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长江委召开水利前期工作项目储备库建设专家咨询会议
蔡其华率长江防总检查组赴江苏开展汛前检查
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总结表彰暨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大会
水利部部长陈雷:支持珠三角“西水东调”工程
水利部与广东省签订合作备忘录
水利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档案管理办法》
胡四一出席中欧水资源交流平台会议
陈雷在广东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总结表彰暨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大会上的讲话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050575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