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淤地坝工程为青海新农村建设带来多赢

2008-07-23

    在青海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淤地坝作为治理水土流失、促进生态建设和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水土保持工程,为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并显示出了巨大的综合效益。特别是在解决农民的人畜饮水、交通、防洪、灌溉、增加坝地,改变农业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得到了项目区群众的普遍认可和欢迎,已成为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一大“亮点工程”。

    淤地坝单坝试点建设在青海省始于1992年,自2003年水利部启动中国水利三大“亮点工程”之一淤地坝建设以来,开始进入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坝系建设,从过去的单坝建设到现在的规模建设,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沟道防护体系,不仅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而且也取得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截至2008年6月,全省先后开展建设淤地坝551座;完建淤地坝506座;竣工验收淤地坝287座。

    多年来,青海省淤地坝建设坚持“以支流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骨干坝和中小型淤地坝相配套,建设沟道坝系”的建设思路,使淤地坝建设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展现出了独特的防护、开发作用,涌现出了一批以坝系建设为重点的综合治理新典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淤地造田,促进增产增收

    以“淤”为基础,聚积土壤养分,增加水肥俱佳的沟坝地,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互助县西山流域是我本省最早建设的坝系工程,并初具规模,昔日的荒沟,如今已是土肥、墒好、产量高的沟坝地。该流域共建设骨干坝14座,淤地坝20座。通过调查,建成的淤地坝共淤成坝地60公顷,坝地粮食产量平均亩产300多公斤,较坡耕地提高了2-3倍,尤其在干旱严重的情况下,坝地抗灾效果、增产增收方面效益更加显著。为合理利用坝地,发展多种经营,乡镇水利水保机构在管好坝、用好坝的同时,积极筹措资金,利用坝地创办苗圃基地,年出红沙柳插穗30万株,创收近1.5万元,不但解决了部分水保治理的苗木来源,而且缓解了淤地坝工程管护资金不足的问题。

    ——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人畜饮水困难

    以“水”为根本,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障流域生态修复的水分需求,有效地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全省建成的152座淤地坝,总库容2263.67万立方米,拦泥库容1360.1万立方米。利用坝系工程蓄水,共扩大灌溉面积758公顷,坝系建成区内水地不断增加,改变了当地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状况。湟中县总堡流域地处干旱山区,当地水资源匮乏,群众生活用水基本靠水窖或从别处人挑畜驮来解决。坝系工程建成后,改变了多年人畜饮水困难的局面,使1200户农民的生活用水和4500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同时充足的水源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卫生习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障。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以“拦”为核心,拦蓄径流,防洪减灾,发展灌溉农业,促进农村产业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坝系建设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治沟打坝,带动了小流域各业生产,坝系建设与流域综合治理紧密结合,大搞灌溉农业,发展水浇地,有力的促进了坝系建设区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响应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大通山城景阳小流域坝系农业呈现出了地少不减收的成效。目前流域建成骨干坝6座,中小型淤地坝29座,通过坝系建设发展水浇地150公顷、坝地29公顷,随着水地、坝地的增加,改变了当地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促进了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流域林地面积增加了24%,草地面积增加了8%,坡耕地面积减少40%。随着耕地的减少,富裕劳动力逐渐转向高收入、低风险的生产上来,重新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流域内开始进行蔬菜生产的农户增加了30%,富裕劳动力有80%以上的都参加了劳务输出,人均年收入增加近1000元。坝系建设有效促进了流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改善生态 成效显著 

    以“包”为方向,依托利用骨干坝水资源,承包骨干坝和荒山荒坡的经营权与产权,进行荒山荒坡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拓展经济发展道路,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平安县水务局2000年5月10日召开骨干坝拍卖会,邀请8户当地农户进行竞标,经过竞标后由下星家村的荒坡治理大户星显旺以5万元的竞价购得马场沟坝的经营权和产权,拍卖期限为15年。通过产权拍卖,不仅使当地广大农民接受了一场市场经济教育,转变旧的传统观念,树立新的市场经济意识,达到了建设与管理并重、经营与养护并重的目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建坝“包”坝的积极性。更重要是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目前,治理荒山面积666.67 hm2,其中已建立苗圃5.3 hm2,经济林5.3hm2,造林 10万余株,农家特色观光、休闲、餐饮一处,年收入25万元左右。 

    ——合理布局,解决交通 

    以“坝”为桥梁,合理布设淤地坝位置,最大程度的解决了农民交通问题。在淤地坝建设的前期工作中,深入实地,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在满足建坝条件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满足群众要求,在已建成的152座淤地坝中,95%以上的坝都发挥了以坝代路的作用,这不仅解决了农民交通难的实际问题,而且激发了农民建设淤地坝的热情,更重要的是架起了通向新型农村建设的桥梁,实现新农村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双赢。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

 

 

 

    来源: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2008年7月23日

SRC-54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东阿黄河河务局调运险物资驰援泰安森林大火扑救
齐河黄河河务局紧急支援长清山火扑救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志水利部分编纂业务培训班暨集中编纂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抚州市出台小型水库防汛安全管理考核办法
中瑞水管理合作工作组第五次会议暨中瑞合作项目签字仪式举行
广东省召开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总结表彰暨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大会 陈雷出席并讲话
广东省召开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总结表彰暨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大会 陈雷出席并讲话
汉江集团水电开发项目建设形势喜人
舟曲白龙江城区段防洪主体工程提前完成
舟曲白龙江城区段防洪主体工程提前完成
甘肃省副省长泽巴足带队检查防汛准备工作
甘肃省防指召开2011年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
长江委召开水利前期工作项目储备库建设专家咨询会议
蔡其华率长江防总检查组赴江苏开展汛前检查
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总结表彰暨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大会
水利部部长陈雷:支持珠三角“西水东调”工程
水利部与广东省签订合作备忘录
水利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档案管理办法》
胡四一出席中欧水资源交流平台会议
陈雷在广东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总结表彰暨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大会上的讲话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050575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