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淤地坝建设成效显著
|
|
2007-10-25 |
本站10月25日讯 淤地坝作为青海省黄河源区治理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促进生态修复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项目区群众的普遍欢迎。项目自2003年启动实施以来,逐步实现了淤地坝建设从单坝到坝系的层层推进,运行管理逐渐规范,并不断谱写出淤地坝建设与管理的新篇章。
由于青海省的黄土高原地区沟壑密布,地形破碎,有大小沟道近3万条,且沟道断面多呈“V”字型,有良好的建坝基础,实施淤地坝建设是该省黄土高原区发展的重点和希望。
自上世纪50年代零星自发建坝以来,经过80年代中期治沟骨干工程及坝系建设试点,到1992年省上在民和、乐都两县试点建设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标志着淤地坝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里程碑。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治沟骨干工程已经被青海省列为重要的水利基础性工程,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特别是2003年水利部将淤地坝建设作为中国水利“亮点工程”之一,全面启动实施以来,青海省的淤地坝坝系建设也被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截至2006年底,全省累积建成单项骨干坝工程75座,单项淤地坝1540座,工程控制面积290.4平方公里,总库容4005.4万,拦泥库容2902万立方米,淤地面积793平方公里;已建和在建坝系7条,完成骨干坝43座,工程控制面积164平方公里,总库容2527万立方米,拦泥库容1378.万立方米3,完成中小型淤地坝58座,控制面积54平方公里,总库容418万立方米,拦泥库容237.万立方米,可淤面积64平方公里。经过4年来的建坝实践,已初步探索出了不少淤地坝建设与管理的成功经验。
为了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坝的积极性,各地县政府、水务局还积极鼓励、倡导群众包坝、买坝,综合治理、管护、经营淤地坝,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鼓励人们开发建设沟坝地,发展坝系农业,充分利用水面发展养殖业,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淤地坝的运行管护中真正得到实惠。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给予技术上支持和资金上扶持,较好地做到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有效地扭转了过去 “建坝有人问,坝成无人管”的现象。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7年10月25日
|
|
孙爱霞
|
SRC-54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