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大的鱼儿跃出水面,在空中留下优美倩影,瞬间又回到水中;成群结队的鸭子在水面上尽情地嬉戏、觅食;水津津的早酥梨挂满枝头,弥散着诱人的香味。这是江南水乡吗?不,这是拥有“梯田王国”美誉的庄浪。这个曾以“十年九旱”著称的穷乡僻壤,为什么会奇迹般地出现如此美妙的“世外桃源”?庄浪县水保局局长张嘉科说,这是坝系建设与小流域治理带来的可喜变化。
记者来到榆林沟流域。远远望去,牛沟坝好像一块碧玉镶嵌在沟底,在斜阳的辉映下,泛起一道道绿影。坝面上停着10多辆车,随行的水保局干部说,那是非洲16国农业集雨考察团在这里参观考察。
“看,有鸳鸯!”不知谁喊了一声。只见水面上几对鸳鸯在鸭群中尽情地洗浴,鸳鸯和鸭子互不排斥,多么和谐自然的画面啊!岸边树起一个个遮阳伞,下面坐着钓鱼的人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水中的浮子。这里每天接待钓鱼爱好者50多人次,去年钓鱼管理费收入3000多元,今年又投放鱼苗20万尾,养殖鸭、鹅近1000只,使鱼和水禽相互形成食物链,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全县水产业的一个典型。
离开牛沟坝,翻过两道梁就到了乱庄坝。这里是全县坝系建设的又一个亮点。500亩早酥梨园从坝面上延伸到沟台两岸,梨园里套种着蔬菜和小杂粮,农民刘发权正在菜地里浇水。水从何而来?原来在坝库上配套建成了一个二级提灌站。全流域共有2处这样的提灌工程,这项工程使1800亩梯田变成了水浇地,2400亩“三跑田”变成特色产业基地。
“淤地坝是个聚宝盆,聚宝盆里生金银。”乱庄村农民柳军昌依托淤地坝办起了家庭作坊和暖棚养猪。每年作坊纯收入2000多元,养猪纯收入2400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的养殖业规模空前,猪饲养量达到600多头,鸡饲养量达到2000多只,鸭和鹅饲养量达到1000只,农民从养殖业中人均收入210元。
一坝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牛沟村一社和二社中间隔着一条荒沟,两社的老百姓彼此都能听到鸡鸣犬吠,但是相互需要走10多公里的路才到达,生产生活极为不便。牛沟坝建起来后,两社之间的距离缩短到1公里。全县共有30座这样的淤地坝,总长度2.5公里,新修改造流域坝系道路48公里,为山区老百姓架起了一条小康通途。
实现梯田化县后,庄浪县按照“山地梯田化、流域生态化、沟道坝系化、人饮自供化、种田科学化、道路林网化”的目标,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以坝系建设为主的沟道治理上,建成了30座骨干坝和淤地坝,坝控面积101平方公里,总库容1200万立方米,相当于2座60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拦水总量达460万立方米,可满足1万亩梯田灌溉,解决干旱山区3.4万人畜饮水及交通困难。全县24条重点沟道得到了有效治理,治理面积7.4万亩,占沟道总面积的53.2%。
县上依托淤地坝工程建设、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等项目加快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步伐。至目前,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79.8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75.8%。建成各类小型拦蓄工程1700多处,实行封禁治理65.27平方公里,完成重点小流域治理150平方公里。以109万亩梯田为载体,全县形成了洋芋、果品、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和亚麻、药材、蔬菜三个区域产业,建成农业产业基地53万亩,每年仅梯田可增产粮食3万吨,加上其他拦蓄措施,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约700万吨,拦水总量达到650万立方米,基本实现了大灾不减产、小灾夺丰收的生态建设目标。
来源:《平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