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水管体制改革总结报告


2007-09-28

    山西省位于华北西部,辖11个市、119个县市区,面积15.6万平方公里,人口3300万。全省现有大中型水管单位202个,其中:大型水库6座,大型水管单位10个,省管水管单位4个,共有职工13731人,固定资产34亿元。2002年以来,在水利部的正确指导和帮助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我们按照国办发[2002]45号和省政府[2003]16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求生存、谋发展、强服务”的改革思路,按照补血、造血、献血三步走的方针,坚持重点突破、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办法,加强领导,合力攻坚,使全省水管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我省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有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水管体制改革总体进展情况

    按照国务院《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总体部署,全国水管体制改革任务要在2007底前基本完成。我省目前改革发展还很不平衡:

    1、晋中、长治发展较好,先后在全国会议上交流经验,受到部领导的表扬认可,部级试点晋中市已经于2005年2月通过了省级验收。

    2、截至目前,晋中、长治、吕梁、阳泉四个市的单位定性和人员定补工作基本完成,忻州、晋城、太原、临汾等几个市也加大了改革的力度,部分县市效果明显,列入财政预算对水管单位进行补贴,但还没有达到整体推进的目标。

    3、运城、大同由于市直单位效益不错,对改革热情不高;而下面县管单位又因为县财政薄弱,无力承担水管单位公益部分的预算开支,改革难度很大,进展十分缓慢。

    二、省属工程及市县工程改革进展情况

    我省共有4个省管水管单位,其中漳泽水库目前单位效益好,职工福利高,改革的积极性不高;其他3个单位由于摊子大、人员多,对定性定编等政策存有较多顾虑,实际中遇到的阻力也相当大,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收效甚微。

    属于市管的水管单位有28个,除晋中和长治无市管单位外,以市政府文件明确定性定补的有吕梁市、忻州市、太原市和朔州市,涉及13个市直水管单位;属于县管的水管单位有170个,分布在76个县(市、区),以县政府文件明确定性定补的有52个县的111个水管单位。全省总共有124个水管单位实现了财政定补,占总数的60.8%。

    三、水管单位分类定性、定岗定员、经费测算情况

    截至目前,在全省202个水管单位中,完成“两定”测算工作的有193个,占总数的96%,测算人员11683人,测算工程经费16961.6万元,已按部里要求基本完成测算工作。单位定性方面,完成工作的有166个,占总数的82%。其中,准公益性的144个,纯公益性的22个,定编人员4709人。

    四、两项经费落实情况及经费落实渠道

    足额落实水管单位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经费和工程公益性部分维修养护经费,是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落实来源仍是财政拨款,所以那些领导重视、工作扎实的地区完成情况就比较好。

    2006年全省落实人员基本支出经费的水管单位有137个,共落实人员经费6875万元,占应落实经费的60%。其中,长治、忻州、吕梁、阳泉全部落实,太原、晋中、晋城、朔州落实60%以上,运城、临汾、大同只落实了一少部分。

    落实工程维修养护费方面,有28个水管单位共落实维修养护资金972万元,占应落实经费的5%。除两个省管水库外,晋城、阳泉、太原这项工作完成的也比较好,其他各市基本没有落实。

    五、管养分离情况

    由于水管单位维修养护资金多数不能足额到位,再加上人们陈旧的思想观念一时还难以改变,管养分离工作目前进展不大,而且主要以内部分离的形式进行改革。到目前为止,全省开展内部管养分离的水管单位共有42个,分离人员673人。省管潇河水利管理局针对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问题,出台了《山西省潇河水利管理局机构与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按照“小机关,大实业”的原则,精简机构,合并科室,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将机关职能科室从9个压缩为6个,局属经济实体由原来的4个增加为7个,改变了过去头重脚轻的畸形设置,形成了合理的组合构架;临汾汾西水管局改革后局内机构由原来的10个精简到6个,机关由原来的200余人减至70人,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充实到基层管理站或内设企业,优先聘用有专业技术、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上岗,年龄偏大的自愿内退;长治市勇进渠管理站采取在水管单位内部实行管理和维修养护机构、人员、经费分离,对维修养护实行内部合同管理,维修养护部门实行企业化运作,实施两年来效果很好。

    六、人员分流安置及社会保障落实情况

    人员分流方面,我省目前只有少数条件较好的水管单位,采取清退、内退、经营性实体安置等办法精简和分流职工共521人。大部分单位为了保持和谐稳定的发展形势,都不愿意在人员分流上做工作,而且就目前的实际状况也确实没有地方来安置这些分流人员。因为好些水管单位本身就效益不佳,有的病险水库常年不能蓄水,只是勉强度日,很难开发什么有经济效益的经营项目。

    另外,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地普遍比较重视。截至今年6月,全省水管单位有6937人参加了养老、医疗等各种社会保险,占应参保人数的71%。晋中、长治、忻州等市以及几个省管的水管单位基本上已经达到全员入保。运城市虽然水管单位和职工人数都是全省最多的,包袱很重,但也有1981人入保,占应参保人数的83%。只有大同、朔州等地,由于财政确实紧张,正在努力逐步解决职工的参保问题。

    七、水管单位职工工资拖欠情况

    开展水管体制改革之所以受到基层水管单位广大职工的欢迎和好评,就是因为能够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切身利益,能够解决他们长期以来面临的诸多实际问题。改革以后,晋中、吕梁、长治、阳泉四个市已经实现了财政定补,不存在拖欠工资的问题。其他单位通过财政差额补贴、经营三产等手段,仅能维持最低基本工资。去年我们进行过专项调查,运城市、大同市、朔州市的6个单位连基本工资也没有保障,所以这些单位吃工程款的现象比较普遍。

    八、水管体制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困难和解决的对策建议

    水管体制改革牵扯面广,涉及的部门多,具体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有些市县党委、政府领导不重视,对改革认识不足,以财政紧张、不开口子等为理由,不支持改革工作。另外,个别水行政主管部门领导本身积极性不高,有畏难的情绪。这是造成改革难以向前推进的重要原因。

    2、水管体制改革地方阻力大,“两项经费”、定编定性这类实质性的问题,测算容易,落实起来难度很大。“两项经费”由同级财政支付,在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时,常遇到阻力。个别县市连基本的人员支出经费都不能保障,时有拖欠工资的现象发生。

    3、去年各级党政班子换届后人员调整,也为我们的工作客观上增加了一些难度。新的领导对水管体制改革还不熟悉,好多工作又得重头开始。

    对此,我们建议:水管体制改革事关工程运行管理的安全、事关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和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事关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建议水利部改变过去“重建轻管”的管理模式,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大事来抓,切实加强指导、协调、监督工作,加快推进水管体制改革。

    根据我省水管体制改革的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当前全省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改革的时间非常紧迫。2007年是水管体制改革的收官之年,我们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水利部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工作,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实现改革的既定目标,如期完成改革任务。以水管体制改革的优异成绩促进和保障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7年9月28日

作者:
SRC-102
  
 
无标题文档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