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发式会场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评估专家组组长沈国舫主持首发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总公司原总经理、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陆佑眉回答记者提问

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潘家铮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总经理陈飞回家记者提问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社长汤鑫华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水利网站讯(记者 温婷婷)12月17日上午,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报告·综合卷》首发式在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评估专家组组长沈国舫主持首发式,并代表项目评估专家组公布了三峡工程论证及可行性研究结论的阶段性评估结果。
据沈国舫介绍,2008年2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根据温家宝总理等国务院领导的批示精神,在充分酝酿和多次协商的基础上委托中国工程院组织实施了“三峡工程论证及可行性研究结论的阶段性评估”工作。中国工程院对此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徐匡迪院长任组长的评估领导小组和沈国舫任组长的评估专家组,聘请了37位院士和近300位专家参与评估工作。根据评估内容,分设地质与地震、水文与防洪、泥沙、生态与环境、枢纽建筑、航运、电力系统、机电设备、财务经济、移民等10个评估课题组,并聘请相关院士、专家担任课题组组长和副组长,分别负责相关专业领域的评估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工作,项目组在实地考察与调研、分析相关历史文献、研究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和相关资料、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评估报告》。报告认为,三峡工程在1986—1989年的论证工作与可行性研究(以下简称“原论证”)时做出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的总结论、推荐的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及“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并经受了工程建设和初期运行的实践检验。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以来,枢纽工程建设、库区移民安置、生态和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初期运行已开始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实践证明“原论证”的总结论和建设方案是完全正确的。
《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报告·综合卷》不仅对三峡工程原论证及可行性研究的结论进行了客观评估,对三峡工程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还认真总结了三峡工程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了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的建议。迄今为止,该工程的各种数据显示:三峡工程的论证与兴建,贯彻了科学论证、科学决策、科学建设和科学管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髓与理念;三峡工程的建成,除工程本身的巨大效益外,还促进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带动了区域经济和多个行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工程科技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为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专家组表示,三峡工程是一项巨大的综合性工程,它运行的效益和影响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充分显现出来。本次评估工作只是一个阶段性工作,今后还将会有大量的后续行动及再次的评估和总结。本次阶段性评估的成果可作为后续工作的基础。
本书汇集了“三峡工程论证及可行性研究结论的阶段性评估”项目综合报告和10个课题评估综合报告,是项目评估成果的综合集成,凝聚了参与项目评估工作各位院士、专家的睿智、心血和汗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责任编辑和有关人员对于提高图书的内容质量,特别是纠正一些数据错误和提法上的不当之处,做了大量工作。
有关院士、专家出席了首发式。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中国教育电视台、科技日报、中国政协报、中国环境报、中国工业报、科学时报、中国水利报、水利部网站等多家媒体对首发式进行了报道。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0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