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今年我国汛情早来 旱情偏重
旱涝并发将贯穿于整个汛期

2006-06-01

    本站6月1日讯   今天,在全国全面进入汛期之际,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强调,今年我国气候异常,防汛抗旱形势不容乐观,旱涝并发、旱涝交替和旱涝急转的局面将贯穿今年整个汛期,全国各地都要做好防大汛、抗大旱的各项工作。

 

    今年入汛以来,强降雨主要分布在江南和华南东部地区,部分中小河流发生了洪水和较大洪水。台风登陆时间也创造了建国以来之最。入汛以来的水情有三个特点:一是汛情发生较早,4月份南方一些江河就发生了超警戒水位洪水,部分河流水位超历史最高值;二是局部降雨强度大,福建、广东一些地方最大日降雨量达400~600毫米;三是台风生成登陆早,今年第1号台风(珍珠)是1949年以来在我国登陆时间最早的台风。

 

    与此同时,我国春季旱情较常年偏重。黄河以北大部和西南部分地区的旱情十分严重,东北西部和内蒙古中东部仍无有效降雨,旱情持续发展。截至5月29日统计,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82亿亩(多年同期平均1.79亿亩),有949万人、871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主要特点为:一是受旱面积多于常年;二是旱情主要发生在黄河以北地区;三是干旱持续时间长,受旱程度重。

 

    经国家防办商民政部统计,截至5月31日,全国农作物洪涝受灾面积1060.24千公顷,成灾面积519.36千公顷,受灾人口1905.34万人,因灾死亡59人,失踪11人,倒塌房屋7.1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30.97亿元。受灾较重的有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与往年同期相比,当前的直接经济损失较重,受灾面积、受灾人口等接近同期平均水平,但因灾死亡人数大幅减少。

 

    鄂竟平在总结了前一阶段防汛抗旱展开的主要工作后,详细分析了今年防汛抗旱形势。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气候年景总体为中等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较常年偏多。今年在我国登陆的台风个数可能较常年偏多,台风灾害的影响不可低估。面对防汛抗旱形势不容乐观的实情,他要求全国各地都要做好防大汛、抗大旱的各项工作,在以下几方面工作给予足够重视:大江大河存在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两小”防汛形势更加严峻,台风和山地灾害防御难度大,抗旱形势不容乐观。

 

    鄂竟平强调,目前全国已经全面入汛,各级政府和防汛部门要从全局出发,全力以赴做好当前防汛抗旱工作。一是切实落实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按照行政首长负责制要求,真正担负起防汛抗旱和抢险救灾的重任。要抓紧检查督促,落实措施,深入现场,靠前指挥。各地要抓紧向社会公布重要江河、水库、城镇、蓄滞洪区等工程防汛责任人名单,接受社会的监督。二是认真修订防汛预案和落实各项防汛措施。各地要结合实际,抓紧各项防汛抗旱预案的编制和完善工作,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要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抓紧落实各项预案的具体措施,做到思想、预案、队伍、物料四落实。三是加强预测预报和科学调度。各级气象和水文部门要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加强水情监测,及时做出预测预报,为防洪指挥调度提供决策依据。各级防汛部门要做好江河、水库的科学调度。四是坚持统一指挥和部门协作。各级防汛指挥部的成员单位,各有关部门必须树立大局意识,严肃防汛纪律,服从统一调度,形成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防汛抗旱减灾工作。五是注意局部灾害防御工作。要始终把加强对水库安全管理作为重点,坚决杜绝超汛限水位蓄水。要加强对山洪灾害的监测,落实险情监测、灾害预警、人员转移安置、抢险救灾等各项措施,对山洪灾害高危区域的群众要坚决提前转移,确保人员安全。沿海地区要抓紧落实防台风预案,全力避免人员伤亡,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六是全面主动做好抗旱工作。要加强旱情的监测预报,掌握旱情发展趋势,做好抗旱服务工作。受旱地区要组织力量,采取措施,解决好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问题。缺水城市要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强化节水措施,确保城市供水安全。要加强工程科学调度,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汛期雨洪资源增加抗旱水源。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6年6月1日

贾君洋


  相关新闻:
项城:连续降雨境内河道无汛情
京城: “蓝黄橙红”四色预警汛情
最新汛情:大江大河水势平稳 局部山洪灾害严重
吉林省遭遇局地暴雨袭击 迅速行动应对突发汛情
吉林省防春汛工作成效显著
吉林:切实做好防御融雪性洪水工作
吉林省辽源市部署防春汛和拦蓄桃花水工作
陕西安康预警平台打通汛情传递最后一道障碍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050575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