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河套灌区:镶在“龙脊”上的绿宝石

2016-07-25

河套绿韵

丰收的喜悦

  中国水利网站7月25日讯 (通讯员 秦素娟)从中国地图上看,黄河犹如一条巨龙穿行于神州大地,河套就在黄河“几”字弯上,处于“龙脊”拱起的位置。

  7月,记者走进河套,从灌区进水口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到灌区出水口乌拉特前旗总排干出口泵站,亲身体验水与河套的关系,感受灌区因水而实现绿色发展。

  采访中,巴彦淖尔市副市长、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以下简称河灌总局)局长邱进宝告诉记者:“河套是个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的地方,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河套灌区,也就没有巴彦淖尔市。”

  事实上,在南北宽50余千米、东西长250余千米的河套灌区之内,所到之处,满目绿洲、绿树、绿草和绿色的田园,尽情彰显着生命的色彩和大地的生机,因水而绿、因水而兴的河套灌区就如一块巨大的绿宝石,镶在黄河“龙脊”之上,散发着润泽璀璨的光彩,讲述着发展与富庶的故事。

  水,河套灌区的生命

  “河套灌区规划面积1100万亩,实灌面积950万亩,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灌区和全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灌区是巴彦淖尔市的核心,目前全市人口共167万,其中有120万人生活在灌区。”巴彦淖尔市水务局局长蔺福宝这样介绍。

  采访蔺福宝并不突兀。巴彦淖尔是因河套灌区而兴建的新兴城市,市水务局与河灌总局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河灌总局局长由政府副市长兼任,作为市水务局局长的蔺福宝同时担任河灌总局副局长,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河套灌区对巴彦淖尔市的极端重要性。

  然而,有着“塞外粮仓”美誉的河套灌区常年干旱少雨,年降雨量仅130~21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200~2300毫米,为降雨量的10倍。灌区西南面和黄河“几”字弯之下,是乌兰布和沙漠与库布其沙漠,两个沙漠隔河相望,如果没有河水阻隔和河套灌区居中发展,两个沙漠一旦合拢,将进一步加大我国北方的土地沙化面积,严重影响气候、环境、人居和经济社会发展。河套地区还是京津冀地区沙尘暴的来源地之一,假如没有水的滋润以及因水而生、因水而茂的草木林田的阻滞,风吹沙走,滚滚东进,京津冀地区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将不可想象。

  水,不仅是河套灌区农业的生命,也是我国北方地区生态的生命!健全的灌溉体系,不仅是河套灌区农业的需要,也是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有水就有生命,有水就有绿洲,看来只有把水驯服,才能把河套地区建设成为‘塞上江南’。”1990年9月27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三盛公水利枢纽时,曾这样说。

  黄河从河套灌区南缘穿过,是灌区的决定性水源。据蔺福宝介绍,该灌区始于秦汉,民国时渐成规模,但因多口自流引水,“水小引水难,水大漫荒滩”,旱涝没有保障。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灌区内现已形成总干、干、分干、支、斗、农、毛七级灌排体系,渠道总长6.33万千米,有各类水工建筑物18.35万座。其中,三盛公水利枢纽的兴建结束了“多口引水”的历史,开启了河套灌区一首制引水灌溉模式,为旱涝保收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水源保障。据统计,自1961年三盛公水利枢纽建成运行以来,河套灌区累计引用黄河水达3021亿立方米,相当于2.1万个杭州西湖的蓄水量。

  绿,河套大地的衣装

  “八百里河套八百里川,八百里绿色赛江南。”在引水总干渠两岸重重叠叠的绿色掩映下,这条一字一牌的大红宣传标语格外鲜艳、悦目。

  近年来,河套灌区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发展理念,提出要打造“绿色灌区、和谐灌区”的目标,做好“水、绿、文化”三篇文章。也正因有了黄河水资源的强力支撑和纵横密织的灌排网络,河套灌区的生态产业得到良好发展,同时也为河套大地披上了翠绿的新装。

  采访中,总干渠管理局副局长董向义告诉记者:“在总干管理局,从干部到职工,每人都有一身‘造林服’。”原来,2009年以来,河灌总局新一届领导班子根据渠道两侧便利的灌溉条件,确立了“创新机制、绿化灌区、保护工程、富裕职工”总体思路,编制了总干渠防护林建设规划,干部职工自己动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日常管护活动。目前,各类树木的存活量已达1.5万亩,骨干工程和水利工程保护地基本做到绿色全覆盖,不仅实现了保证工程安全运行、绿化美化沿岸环境、改善河套地区整体生态的多赢,而且为穿市而过的包兰铁路巴彦淖尔段提供了一道绿色防护屏障。

  “十二五”时期,河套灌区还利用水资源支撑,大力实施京津冀风沙源、坡耕地、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土保持项目,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7平方千米。在磴口县,风沙治理区的芦苇生长良好,已成连片之势。

  水的介入,也进一步促进了河套灌区的湿地、海子等水环境持续向好,依托良好的水生态,总干渠、黄河湿地、乌梁素海等还形成了鸥鸟翔集、水草丰美、游人如织的绿色观光、休闲胜地。

  蔺福宝说:“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生态会提升到更重要的地位,成为人们的更高追求。如今的河套,天蓝地绿,空气清新,不仅保障了人民生产、生活的需求,更满足了宜居、生态的要求。”

  兴,河套人民的福祉

  本次采访之前,记者本以为,由于地处偏远,河套灌区农牧民的经济条件是较为滞后的,但河灌总局宣传科科长梁勇却告诉记者:“根据《巴彦淖尔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全市农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万元,较全国平均水平高2000多元。农牧民的幸福指数很高。”

  河套人的幸福由何而来?

  记者从河灌总局了解到,由于三盛公水利枢纽和各类灌排工程的兴建,河套灌区的引黄灌溉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00多万亩发展到目前的近1000万亩,土地次生盐碱化问题得到全面改善,成为旱涝保收的“米粮川”。据统计,1949年灌区的粮食总产为3.03亿斤,1961年三盛公水利枢纽运行当年灌区粮食总产提高至4.5亿斤,1998年上升为33.44亿斤,到2015年已超过60亿斤,成为名副其实的“塞上粮仓”。

  “苹果梨那个脆来糖菜疙瘩个儿大,人见人爱的三道眉是星火葵花,红玛瑙那个番茄,黑珍珠石籽瓜,金黄金黄的花莱士,甜圪盈盈、棉圪洞洞、香圪碰碰、水圪灵灵,响当当的美名天下第一瓜……”这是热情豪爽的河套人新编的《夸河套》,曲中不但唱出了满腔的自豪,而且唱出了富庶和幸福。据梁勇介绍,2015年,河套灌区的粮食作物和特色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近1000万亩,随着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加上灌区天然的区位优势及水热条件,当地生态农业发展迅速,花葵、油葵、华莱士蜜瓜等特色经济作物因地制宜、广泛引种,河套灌区除坐拥“粮仓”之名外,还享有葵花之乡、番茄之乡、华莱士之乡、枸杞之乡、丑梨之乡等美誉,其中,葵花的种植面积到2015年已达360余万亩。宣传科主任科员康宇飞说:“目前,河套灌区已成为洽洽、恒康等很多全国知名瓜子品牌的原料生产地。”

  水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旅游业的灵魂。1998年以来,河套灌区大力实施节水改造工程,努力增加生态用水,先后新建、续建了一批生态旅游项目,三盛公国家水利风景区实现提档升级,各类乡村游、沙漠游、水上游正在兴起。据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区董事长武瑞光介绍,该旅游区还通过采取“本地提供生态资源、商家投资旅游项目、经济效益双方分成”的新型招商引资模式,实现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据《巴彦淖尔市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5年,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区接待游客352.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2亿元。

  俗话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如今,经过70年的人民治黄历程,黄河兴利无处不在,河套灌区也在母亲河的哺育下,走上更加高效、生态、持续的发展之路,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示范灌区,成为黄河“几”字弯上一块美丽珍贵的绿宝石,在新时代焕发出熠熠华彩!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6年7月25日
秦素娟
责任编辑:陈帅


  相关新闻:
黄河防总:要坚决打好黄河防汛抗洪这场硬仗
黄委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黄委党组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黄委召开2016年委务会议
黄河即将进入“七下八上”关键期 黄河防总安排部署下一步防汛抗旱工作
黄河支流《大汶河志》印刷出版
黄河正式进入汛期 黄河防总进一步安排部署防汛工作
黄委上游水文局召开汛期防汛例会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首页大图模板 拷贝.jpg
首页大图模板 拷贝.jpg
首页大图模板 拷贝.jpg
首页大图模板 拷贝.jpg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