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黑河进入第六个调度年。6年来,黑河水资源管理与水量调度工作依靠不断的创新,唱响了绿色的颂歌。让我们再次聆听其中最动听的乐章,来感受黑河调水人带给下游绿洲的荣光:2003年成功调水到达东居延海和西居延海,并如期实现国务院分水指标;2004年,东居延海入湖水量达到统一调度以来最高水平,水面达到了1958年以来最大面积;2005年,统一调度以来首次实现东居延海全年不干涸。古老而年轻的黑河,在人们的精心呵护下,顽强地开始了生命的复苏。
然而,回顾黑河干流水量统一调度以来近2000个日日夜夜,黑河人成功的背后是超常的付出和越来越沉重的思索。从严寒与酷暑中人盯人驻守与日夜巡查引水口门,到组织省区联合督察、公布行政首长责任人;从唇枪舌剑的协调、协商,到高层次的水量调度特别会议;从为落实“电调服从水调”多方协调,到挖空心思利用仅有的引水枢纽调蓄。黑河调水在水利部和黄委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行政命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最短的时间取得了最好的效果。但几年不变的单一“行政命令”,令调水人想尽了一切可以想到的办法之余,不得不面对一个又一个更为严峻的挑战:用水无监测计量设施,调水线路漫长,引水口门年久失修,河道输水效率低下,缺少干流骨干工程,中游耗水难以控制,等等。可以说,每次调水成功的背后,都是错综复杂的水调形势,都是如履薄冰的调度风险。
在一条资源性严重缺水的内陆河,一条没有任何控制手段的季节河上,能够合理分配生态和生产用水,优化配置水资源,是国家果断进行综合治理和流域各方顾全大局、团结治水创造出的奇迹,却也是极其脆弱、亟待转变的现实。
尤其当黑河从应急调水进入常规调度,当“莺落峡断面来水达到多年均值15.8亿立方米,正义峡断面下泄9.5亿立方米”成为常规指标,黑河当前面临的问题更显突出:
目前,黑河中游遍布大大小小60多个引水口门,这些历史上形成的简易引水口门,除少数合并改造外,绝大部分年久失修。中游河段全线闭口时,需要临时封堵引水口门和汊河,封堵质量难以保证,跑水、漏水严重,且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增加调度成本。
中下游大部分河段宽浅散乱、河汊众多,最宽段达8公里最多河汊达10余股,特别是张(掖)肃(南)公路大桥至312国道河段基本没有河道形态。水流散乱,演进速度缓慢,蒸发、渗漏损失严重。“集中下泄”期输水效率低下。
大部分水文基础设施缺乏或不符合水情测报要求,调度人员难以第一时间掌握有关水情信息。基本没有引水计量设施,用水管理无法做到“心中有数”。地方兴建的水库和电站,流域机构没有有效的监管手段。
水量统一调度工程体系尚未建立,缺少必要的调节手段,无力改变来水时空分布和进行有效调控。2003年和2005年流域来水偏丰,2004年来水偏少且前丰后枯,来水条件差异极大,但调度只能“顺其自然”,被动应战。中游灌区5~6月的“卡脖子旱”、冬灌来水不足和下游天然植被关键期的供水要求等,难以做到科学配置。
依靠法律、行政、技术、工程和经济等综合手段,是实现水资源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于黑河来讲,在传统的调度方式已经发挥到极致情况下,要想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就必须建立长效机制,逐步提高控制程度,通过实现水量分配指标来巩固调水成果,通过掌握水量分配主动权和配水时机来进一步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这也是《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中关于黑河2004~2010年治理的基本目标。
因此,跨越行政调水的初级阶段,着眼于不但解决水量问题,并且解决往下游绿洲的调水时机问题,关键是继续推进黑河二期治理,核心是尽快建设干流骨干控制工程,建成具有流域特点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只有加快实施二期治理,使上游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中游国家级高效节水示范区、下游国家级胡杨林自然保护区,以及国防科研试验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保持协调一致,进一步加大中游灌区节水改造力度和调整经济结构,进行河道整治和引水口门合并,才能真正保证水量统一调度效果。只有在上游尽快上马具有战略意义的黄藏寺水利枢纽工程,在中下游建设正义峡水库和内蒙古输水干渠,才能实现对黑河水资源的人工调控,对来水进行多年调节,从而真正达到优化配置水资源的目的,保证中下游分水指标的落实,逐步增加进入下游三角洲地区和居延海水量,配合上中游天然林保护和防风固沙林建设,使生态系统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水平。
通过二期治理的实施,建立黑河水量调度的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不断加强流域机构的能力建设,形成具有流域特点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持好黑河的健康生命。
来源: 黄河网·黄河报 2005年12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