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决战堰塞湖 我们不辱使命
|
——四川武引干部职工奋战堰塞湖抢险一线纪实
|
2008-06-23 |
5月12日14: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大地颤抖,尘烟四起,这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没有硝烟的战争,一幢幢房屋残骸断壁,一个个村庄相继消失,一条条鲜活生命从此凋谢……而因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导致北川、安县、江油、平武等市县形成了20多个大小不等的堰塞湖,处置不当,将造成下游100多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武引人没有惧怕,也没有退后,武引人以永不向困难低头的执著,以坚持把绵阳20万人民群众生命放在第一位的坚定信心,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与人民解放军一道谱写了一曲堰塞湖抢险壮歌。
冲锋在抢险前线
把灾情视为命令,把命令当作责任,这就是武引人。5月16日,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水利组,全面负责全市灾害水利工程治理、堰塞湖处置,武引局党委书记、局长向地平任副组长,局调研员苟奇任专家组组长。堰塞湖抢险吹响冲锋号,武引全体局党委在抓好武引系统的抗震救灾和生产自救工作的基础上,把其余的心力全部放在了抢险第一线;广大干部职工也纷纷冲上了抢险第一线,物资筹集、搬张运,协调,指挥,探路……
在20多个大小不一的堰塞湖中,尤其以距北川县城6公里左右的唐家山堰塞湖最为重要,其坝高达124米,可蓄水3亿多立方米,堰塞体一旦溃坝,势必将对下游数十万人的生命财产构成巨大的威胁,解除唐家山等堰塞体的威胁刻不容缓!
就在这关键时刻,武引局党委书记、局长向地平同志被任命为水利组副组长,主要负责全市灾害水利工程治理、堰塞湖处置,唐家山抢险后勤补给。他深深的清楚这是党和人民给予武引的信任,赋予武引的责任,这是党考验武引这支队伍的时候到了。立即在全局抽调车辆15台,抽调干部职工42人,抽调必要的办公设备。他要求全体武引干部职工必须顾全大局,听从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部署,把所有的工作不遗余力地做好,做到人力、物资、资金、技术全面服从并服务于前线的需要。赶到指挥部后,在仅仅3小时就完成了帐篷搭建、通信畅通和办公设备的就位、安装等工作,全体人员就位待命。
全力奋战唐家山
武引的工程技术干部不间断的徒步勘探现场前往堰塞湖,同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一道研究处理方案……不是冒着生命危险,就是拖着疲惫身躯,奋战一线!
由于进到唐家山的所有通道都已经被堵,而地形及当时气候的条件恶劣,空降数次宣告失败后,被安排为负责现场施工指挥和方案制订的局副总工魏后勤同志在专家讨论会上提出:“必须立即找到一条从陆路进入唐家山堰塞体上最近的路来,我带队上山找路!”
5月19日13:00时,经过几次折返后,魏厚勤、孙小松等人终于在当地向导刘明武的带领下,从北川中学出发,沿着崎岖的山路翻山越岭,有的路段坡度达到70度,每走一步都要抓着两旁的树木。为给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道路,他们还在沿途用红布条作标记。路上,他们互相搀扶着,在刀尖般锋利的乱石丛中行走、匍匐、攀爬……衣服被荆棘刺破了,手臂鲜血直流,脚磨出了血泡。沿着崎岖的山路翻山越岭历时4个多小时来到了距唐家山堰塞体下游仅数十米的山丘上,沿途到处可见的是地震后出现的裂缝,有的宽达1米左右,还有的地方出现整个山体下塌现象,有的深达数米,在面向唐家山堰塞湖一侧的山上还不时的出现山体下滑现象,声音震耳欲聋,山间灰尘滚滚,看着都让人觉得心惊胆寒!
为了能及时把信息传回抗震救灾指挥部,魏厚勤顾不上个人安危,在大体了解了堰塞体的情况后,就用铅笔在纸上画下堰塞体的具体形状,长度、宽度、厚度及堰塞湖水面距堰塞体最低处的高度等都一一记录下来,由于太过认真投入,他甚至忘记了自己站的位置有多么危险。就在这时,又一次强烈的余震发生了,山体开始摇摇晃晃,“轰”的一声,在距他几米远的地方有一大片土石向山下垮去,幸好人没事,他退后几步,又继续工作,像什么事情没有发生一样,但周围同行的人都吓出了一身冷汗。
在做完了所有事情后,已是晚上8点,天色已黑,此时下山有可能出现不必要的危险,于是大家决定就在山上住下,第二天一大早再下山。但是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夜风呼啸、温度骤降,而此番上山并没有考虑会在山上住宿,所以没带任何的保温衣被,水和食物也带的比较少,只能在根本没有填饱肚子的情况下,在唯一的几顶能避风的帐篷里拥挤着将就睡下。
正是他们找到的这条小道,在日后的唐家山抗震抢险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000多名武警水电部队的官兵们就是通过这条小道源源不断的将抢险物资运送到唐家山堰塞体上。
由于时间的不断推进,唐家山堰塞湖险情一度告急。为了尽快勘查堰塞湖周围山体情况,湖水水位、坝体情况,平整场地,为直升机起降作准备,为整个后续部队进驻打前站。19日凌晨5点,还在沉睡的石雪斌等同志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即刻动身前往指挥部,准备空投唐家山堰塞湖现场,但由于天气原因,不得不延后。22日早上7点,天气稍微好转,他又一次临危受命,随第二批武警名官兵空降堰塞湖坝顶,由于坝上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乱石堆,飞机只能单点着陆,人员只能跳下去!石雪斌和其他同行人员随着一声声“跳!”…“跳!”…“跳!”…… ,视死如归地跳了下去。
就在这个时候,最大的问题出现了,由于直升机限重,前一次的空投为了多带人员和工具,几乎没有带食物和水,14个官兵都等着空投补给。但终究因为天气原因,空投一再失败。第一夜,他吃了一点点的压缩饼干,第一次体会饥饿的残忍,披着临行前向地平局长给他的雨衣,在帐篷里和其他官兵拥挤着睡下了。而常言道:“房漏偏遇连连雨”,一点不错,山里的夜晚本来就冷,半夜又偏偏下起了雨,潮湿的地面让人感到刺骨的寒冷。余震还在时不时地发生,山上的石头也时不时轰隆隆地往下滚,山谷中的风却是一刻不停吹动树枝沙沙地响,一切都让现场的同志久久不能入睡。
接下来的两天,天气依然很差,没有水没有粮食,带来的卫星电话联系不上,现在只能自救,坝顶上有一些原来喝完的废弃矿泉水瓶,几百个矿泉水瓶滴在一个瓶里,只接了一瓶底的水,24个坝上的勇士都舍不得喝,只拿来润了润干裂的唇,就是这样传递着希望,传递着勇气,30来岁的汉子第一次感到实实在在的惧怕。心急如焚的他,在任何休息的时候,都要徒步上山,到不同的位置看是否能让手机接收信号,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三天的凌晨5点多,在一个小山头接受到手机信号,他急不可待地拨通了武引局杨明熙书记的电话,他满含热泪激动地向他汇报了堰塞湖的情况和战士们险恶的处境。坐镇指挥部的向局长、杨书记正在万分焦急等待他的消息,担心前线的补给,表示将尽一切办法空投食物和饮用水,坚决为前方的勇士们做好物资保障。就在当天他们克服了各种困难,终于把物资运到了堰塞湖坝顶。
在初步掌握了唐家山堰塞湖的情况后,抗震救灾指挥部水利组的领导与专家们接连几天连夜研究堰塞湖的处理方案。被任命为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水利专家组组长的局调研员、正高工、国家教授级水利专家苟奇同志已是年满六旬,但他仍然临危受命,舍小家、顾大家,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坚守在抢险一线。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他多次和其他专家往堰塞体现场察看,对堰塞湖进行分析、研究和测算,回到驻地后又经常是夜以继日的工作,有的时候研究方案甚至到凌晨4点钟。最后,水利组专家们一同制定了唐家山等堰塞湖的处理方案,得到了各级领导和水利部的专家们的认同和采纳,在后期实施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北川县擂鼓镇是南郊机场连接唐家山堰塞湖的物资中转站,佳成建设公司张天辉、席斌等在这里负责平整停机坪、油料供给、大型机械集中、物资调配。天气不好时,飞机运输的物资只能在这里中转和等候。整整15天日晒雨淋,高强度的运转,黝黑的脸庞,破旧的衣衫,干渴的喉咙,坚毅的眼神成为他们的标志。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开始准备使用米-26飞机吊运大型施工机械,“大鸟”吊装大型机械急需钢丝绳、吊耳,武引石龙嘴电厂听到这个消息,刘胜厂长立即组织人员,从电厂的行车上把钢丝绳、吊耳拆卸下来,克服路途艰难,由李阳林副厂长等驱车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擂鼓镇。市武引局副局长,武都水库建设开发公司常务副经理徐波同志在得知疏通道路和堰塞湖抢险急需设备,他立即和施工单位衔接,向抗震救灾前线支援了液压钻机、大型挖机和吊车等施工设备。所有的武引人都全力以赴投入到这场战斗中。山河可以改变、道路可以阻断、但改变不了我们抗震救灾的坚强决心,摧毁不了武引人百折不挠的顽强斗志。
苦战周边堰塞湖
在全面做好唐家山堰塞湖抢险保障工作的同时,市武引局又被安排负责平武县南坝镇境内石坎河上的文家坝堰塞湖的观测和处置。
接到命令后,局长向地平同志立即带领吴平副局长,魏厚勤、杜明凯、张天辉、黄兴全等相关人员,驱车前往距平武县南坝镇4公里的文家坝察看文家坝堰塞湖的情况,一路上多处出现山体滑坡,不时有从山上滚落的巨石横在公路中间,但一行人没有惧怕,坚持前进,经过近5个小时的行程,才到达文家坝堰塞体现场,经过现场的具体勘察了解,最后向指挥部汇报了有关堰塞湖的具体情况,并提出了处理该堰塞湖的方案和建议,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水利组最后采纳了该建议并交由长江委具体实施。
5月21日,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水利组又接到平武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告,在石砍子河上游的马鞍石形成了一个顺水流方向约1000米,宽约200米,坝高约80米的堰塞体,其通往外界的所有道路都被堵塞,要求市武引局立即派人调查了解具体情况。
形势紧迫,时不待人!22日早上还不到7点,以绵阳市武引局副局长吴平为组长,魏厚勤、杜明凯、李峰、孙晓松、刘涛为成员的现场勘察人员就从绵阳出发,在驱车经过近5个小时的行程后到达平武县南坝镇后,由于山体滑坡,前进道路都已被堵塞。吴平同志等人只能从南坝镇步行前往马鞍石,大家顾不上休息,在匆忙吃了点随身所携带的干粮就再次上路了。而原山路已不复存在,只能绕道前行,沿途看到的情景让他们倍觉凄凉、心生害怕,到处山体滑坡、裂缝,随时都有可能在余震中继续垮塌。大家一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直到第二天上午,经过历时11个小时的行程,终于到达了马鞍石堰塞湖垮塌处,经过现场勘查了解,吴平同志等及时将所掌握的信息向指挥部水利组作了初步汇报。
为了进一步摸清了该堰塞湖的情况,他们再一次徒步赶赴马鞍石堰塞湖进行实地调查,取得了照片、影像等第一手资料,为制定科学的应急抢险方案提供了依据,并提出了初步处理方案,得到了认可和采纳。
目前,文家坝、马鞍石等堰塞湖相继解除险情,下游老百姓的生命财产也得到了有力保障,武引人着实松了一口气,但“灾情就是命令”,只要周边的堰塞湖还有险情在,他们就又会继续奔波,赶赴新的战场……
物资后勤保障忙
奔赴一线的工程技术干部也许是冒着生命危险,可担负物资后勤保障责任的干部同志更是拿身体拼搏、与时间赛跑!
在唐家山堰塞湖抢险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接到的命令就有数百个,飞机调度、专家接送、物资保障、各类接待、卫生防疫、机械调运,还有涉及空军、陆军、外国救援机组的1000多人的吃、喝、拉、撒、睡等都要统筹,物资组每天按照大坝前线所需的种类物资进行紧急采购,种类包括如食品、用品、工具、油料等在内上数百种,数量达几十吨之多,需求电话、采购电话传真应接不暇。采购回来的物资存储、领用由专人登记造册,做到账目清晰,随时备查。后勤保障工作涉及的人员众多,上至各级领导,下至参与战斗的各个团队,有市内的,有市外的;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部队的,有地方的。要将他们的需求、工作进度及时准确地反馈上来,设置了大坝前线联络人,陆航团、俄罗斯米-26飞行机组联络人等等。
为保证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物资供应,飞机起降一天最多达40余架次,完成了物资空投、专家输送、部队补给。
从早晨五点起床到晚上九、十点甚至凌晨二、三点回家,武引的干部职工就工作在帐篷办公室里,一个个紧张忙碌的身影来回跳动,一声声急促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我们急需1200件矿泉水!!!”“好,我们马上空投!”
“我们缺少蔬菜,请运500公斤西红柿、700公斤黄瓜!!!”“好,我们马上采购!”
“设备24小时运行,耗油很大,到现在只剩下3个小时油料库存,眼看就要停工了。”“我们马上抢运!!!马上抢运!!!”
“我们急需铁锹500把,钢钎600把!!!”
“我们需要盒饭1000盒!” ……
为了早日排除险情,只要是前线需要的,我们尽一切可能满足。马成孝、康先勇同志先后被派遣到唐家山大坝分发物资。刚开始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和分发,现场比较混乱,为了更有效地接收、公平地分发这些物资,他们积极地与大坝上各方进行协商,迅速达成一致:将空运过来的所有物资分类存放,专人负责,统一管理,统一发放。每天整理出现场急需的帐篷、饮用水、汽油、柴油等物资数量,并及时准确地局领导进行了汇报。在此基础上,还积极协调飞机着陆场地和油料及生活、生产物资的保障工作,使机械吊运、物资保障和工程施工顺利进行。他们利用在工作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以大胆果断和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很快和各单位干部打成一片,把武引承担的后勤保障工作推向前进。
“巾帼不让须眉”!指挥部现场到处都活跃着武引女士们的身影。局办公室张荣涛主任5月17日开始就先后被抽调至长虹酒店、火炬大厦和南郊机场等多处抗震救灾指挥部现场,每天早上不到6点就出门,晚上最晚甚至直到3点才拖着疲惫的身影回家,休息的时间甚至不能达到正常睡眠的一半。局监察室副主任魏炜,两次亲自送油前往北川擂鼓镇。在保障物资供给中,一方面衔接部队物资需求,另一方面及时的、快速的、最大限度的满足部队供需,出色地完成了抢险物资的保障,长时间的高负荷运转,她的声音沙哑,说不出话。局财审处的裴学清、安保处的莫冬被安排接待俄罗斯机组人员,她们用女性特有的细心去了解这些外国人的生活习惯,照顾好他们的起居,做好这次后勤接待任务,得到了俄罗斯机组全体人员的称赞,还和俄罗斯机组全体人员成了好朋友。李音、陈敏、赖艳、蒲陶……武引的女将们奋战在一线,她们都有温馨的家庭,有挚爱的亲人需要照顾,这都没有牵绊抢险的脚步;她们的体力有限,却从一个任务再到下一个任务。她们坚守着工作岗位、坚守着抗震救灾前线,她们用自己的勇气和责任为救灾抢险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武引的拼搏和实干体现在方方面面,繁忙的南郊机场上,天天都可以看见武引石龙嘴电厂抽调的办公室主任张勇、维护部的王卫、赖强、赵炜、邹谦等和苏文全、冯晓龙、严华、赵文、韩晓波、唐伟、刘天福、杨继宏、李胜、李军德等驾驶员20余人的身影,从早上7点到晚上8点以后,他们不间断的搬运着食物、油料、工具……此时不仅是做好了本职工作,更是在人手少、任务重的情况下主动申请搬运、跑腿,甚至是物资的采购、管理和发放登记等工作。所有的人都被太阳晒得身上脱皮,被物资磨到手上起泡,因劳累过度以致腰酸背疼,却都不曾轻易提出休息,还苦中作乐互相打趣:“我硬是用了吃奶的劲哦”,“一看你就是缺乏锻炼,加油嘛”,“这样才有男人味嘛”。
水利部、省政府领导在检查工作时这样评价“这次堰塞湖抢险,武引保障有力,官兵满意”。
在以向地平局长为首的局党委运筹帷幄和镇定指挥下,武引人忘我工作,大家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舍小家、爱大家的武引精神,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给我们的艰巨任务,为堰塞湖排险攻坚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天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我们顺利完成了任务,更是看到所有堰塞湖的险情一一得到排除,想到下游的老百姓不再受到生命财产威胁!大家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笑容,出自对地震伤痛的有力告慰。这笑容,出自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多难兴邦”,我们众志成城,共渡难关!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6月23日
|
|
王晓琴 赖艳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