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9月7日讯 “水利改革开新花,机井沟渠有了‘家’,过去只用没人管,如今争着爱护‘她’”。这句顺口溜是禹城市水利产权改革的生动写照。到目前为止,该市已拍卖机井4000多眼,收回拍卖资金840万元,新打股份井800多眼,已拍卖林带360余亩,拍卖沟渠124公里,取水口380个。使78条沟渠、93座桥涵、110处出水点得到了有效保护。
禹城市于1997年开始在全市大力推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机井、沟渠、涵闸等小型水利设施公开进行拍卖和租赁,使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实现“产权明晰化、责任明确化、投入多元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他们主要采取了三种改革方式:
一是由机井改革向沟渠推进。在全市机井改革已基本结束的基础上,今年春天又将沟渠作为改革重点来抓,通过竞价拍卖承包,把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权与沟渠管护责任融为一体,落实到人,并由乡镇政府与各经营者签订了开发性经营管理合同。截至目前,已拍卖林带360余亩,使78条沟渠、93座桥涵、110处出水点。林带拍卖后,群众自己购苗、自己管理,树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别达到了98%和93%以上。以往由于责权不明以及“重植轻管、只种不管”等原因造成的沿沟渠路的树木成活率低,丢损严重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二是水利投入由集体单一向多元化推进。通过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市掀起了国家、集体、个体、股份合作的多元化水利建设热潮。去年春以来,全市新打机井910眼,投资630多万元,个人投资达80%以上。
三是由产权改革向依法管理推进。该市水务局建立健全了水政监察队伍,坚持“六统一”原则,即统一组织发动,统一方法步骤,统一工程规划,统一指导水价,统一收取拍卖资金,统一协调服务,确保了改革积极稳妥进行。
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使农村水利建设逐步实现了良性循环,走出一条建设——拍卖——再建设的滚动发展新路子。
来源:中国水利网 2005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