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多水利枢纽大坝建设现场
出色完成任务
远远地,见几个人影在山脚下,是项目部的同志。他们前面带路,将我们迎到洞口,山壁上有“#2洞”字样,工作人员递给我们每人一顶安全帽,汽车又往洞里进发。
这里是西藏旁多灌溉输水洞施工现场,位于拉萨市林周县境内,海拔4100米。灌溉输水洞为无压隧洞,全长16.8公里,开挖洞径4米,为西藏目前最长的隧洞。现在是6月2日上午,高原上烈日炫目,洞里一片清凉。输水主洞和1号、2号施工支洞由武警水电部队第十支队承建,官兵正在做组装测试,隧洞里看上去就如同停靠了一列长长的地铁。旁多管理局副局长赵宏儒说,采用世界先进的全断面岩石掘进机隧道施工,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尚属世界首次。
旁多水利枢纽工程是西藏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总投资45.69亿元,被誉为“西藏三峡”。旁多是个乡,汽车翻山越岭来到水利枢纽,大坝上车水马龙,工人在做沥青混凝土心墙沙砾碾压,远处的泄洪洞、发电引水洞等初具规模。唐泉涌介绍,工程于2009年7月开工,今年10月底首台机组要并网发电,他还带我们去看即将收尾的电站厂房。
唐泉涌也是旁多管理局副局长,主管机电设备安装、电厂运行,还分管土建、引水洞、厂房、闸门、大坝等建设。他是2010年1月由小浪底建管局技术处派出的水利部第十一批援藏干部。
时令是夏天,他们却还穿着夹衣,唐泉涌甚至套有秋裤。他说这里刚进入春天,若前几天来还看不到一点绿。
旁多共有5名水利援藏干部,都在忙着。张俊涛、尹永双都与我们擦肩而过,没能接受到我们的采访。
赵宏儒是2010年7月由海委漳卫南运河邯郸河务局派出的中组部第六批援藏干部,分配在水利厅建管处任副处长,在旁多水利工程建设全面铺开的时候,厅领导点名让他兼任旁多水利枢纽管理局副局长,主抓质量、防洪度汛和工程建设工作。从把主要精力放在厅机关到多数时间都在4000多米的建设工地,他没有一点怨言。经常在工地一待就是一两个月,脸上皮肤脱了一层又一层,回到厅里看到他脸和鼻子被太阳晒得通红通红,同事们跟他开玩笑,赵宏儒这下不“红”也不行了,否则老天都不服气。
水利援藏包括经济、干部、人才、科技等方面,干部援藏是水利援藏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十一期援藏工作组组长骆涛,从水利部建管司处级岗位进藏,已在世界屋脊奋斗6个春秋,2010年因为割舍不下的援藏事业,毅然选择继续留在西藏工作,担任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的他,又成了中组部“五转六”的援藏干部。
骆涛介绍,水利部第十一期援藏工作组现共有21名同志,其中中组部援藏干部7名、水利部对口援藏干部14名,分别来自水利部建管司、松辽委、海委、黄委、淮委、长委、珠委以及小浪底建管局、中国水科院、三峡大学等单位,到藏后分派到水利厅机关、区重点项目建管中心、抢险队、水规院、日喀则水利局等单位。
从大江南北来到雪域高原,从长城内外来到世界之巅,这些水利人践行“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发扬几代援藏人“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优良作风,坚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传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他们的身影横跨3000多公里的距离,跨越3000多米的高差,出现在日喀则、那曲、林芝、山南、昌都等地区和拉萨市的60多个县,出现在海拔4700米以上的工程建设现场。
柳志会来自珠江设计院,被分配到厅规划处工作,长期从事设计工作的他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优势,很快成为处里的业务骨干,凡是项目过了他的手,处里负责人就会很放心地说“没事就这样报吧”,信任之情溢于言表。
西藏水利厅厅长达娃扎西说,国务院“十二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规划的16项涉水项目,目前除水源工程外,全部落地。援藏工作组上下沟通协调,带来好的思路,身体力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厅党组书记李文汉也说,旁多水利枢纽工程已完成大坝填筑的80%,山南江北灌区的昌果子灌区东、西干渠通过验收,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三通一平准备工程全面开工,湘河、尼洋河、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6个流域的综合规划也编制完成,这一切无不凝聚着援藏干部的汗水和心血。
不当过客当主人
6月3日下午,我们来到西藏水利厅,办公大楼二楼以上天花板在拆除重装。厅办公室副主任王津琳说,办公室正在进行涉密网改造,将建成活顶,便于维修。在海委从事信息技术的王津琳,到西藏水利厅办公室工作后,主要分管信息化、电子政务、安全保密工作。援藏干部以3年为期,今年6月到期的有13人。王津琳说,涉密网改造不完工,他不会离开西藏。
在拉萨,我们并没有采访到几名援藏干部,包括将到期的同志仍坚守驻地和一线。援藏的目的就是发挥个人专长,服务于西藏水利建设事业,他们始终在兑现“不当过客当主人”的诺言。我们在厅办公室看到了13位同志提交的总结,他们是厅机关的骆涛、柳志会、赵宏儒、吴如发、王宝桐、王津琳、王世民,区重点项目建设管理中心的刘建国、于青春,区抢险队的赵洪玉、王锦峰,日喀则水利局的房明立、王文成。
第十一期援藏干部大部分都是2011年7月来到西藏这片神奇的土地的。他们在复杂的反分裂斗争形势、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清苦的生活条件下,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把援藏工作作为崇高的人生使命和政治任务,始终站在维稳第一线,白天上班工作,晚上值班带班,同藏区水利系统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确保了3年来全区水利系统的和谐稳定,没有一起影响稳定和民族团结的事件。
在全新的工作环境中,这些水利援藏人,以高昂的政治热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报名参加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和西藏大学联合举办的藏族历史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听取各种讲座,力求全面把握西藏文化与传统,尽快融入当地社会中,融入当地干部群众之中。作为水利业务干部,要想把业务做好,就要带着问题调研,开展实地考察。在西藏调研,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山高路险、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等问题,必须克服头疼脑涨、心慌气短、难以入睡等高原反应。只有实现了生理、心理以及行为方式上的转变,才能渡过身体考验这一难关。
唐泉涌2010年1月8日进藏,到林芝就感冒了,到拉萨觉得耳朵也听不见了,不得不去拉萨武警医院住院,待耳朵听得见后迅速归队。从长委来到自治区水利厅防办任副主任的吴如发一开始出现过瓣膜关闭,造成血液回流,回武汉住了两周院匆忙返回岗位。在西藏水规院水利所任副所长的黄志鹏也由长委派出,一天,妻子打电话说儿子生病住院,他急忙买上机票,后来听说儿子病情有好转,又赶紧退了票。他们特别注意工作纪律、休假制度,把树援藏干部形象看得非常重。
他们边工作边调研,跋山涉水,走村入户,下雪域,上高原,行程几万公里,经过现场调查和咨询在藏干部专家,掌握了基层情况和第一手资料,加深了对西藏区情、民情、水情的了解,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创新思维,拓展思路,围绕西藏自治区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特点,从工程前期规划、工程建设管理、防汛抢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水利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想法和意见,编制完成了一批工作规划、管理办法、工作计划等文件,得到了相关领导的认可。
2011年7月24日,水利部在拉萨召开第五次援藏工作会议,总结“十一五”水利援藏工作,交流援藏工作经验,全面部署“十二五”水利援藏工作。十一期援藏工作组全体同志参加了会议,明确了“十二五”水利援藏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会后,援藏工作组参与编制的《水利部“十二五”援藏工作规划》由水利部批准执行,参与编制的《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水利发展规划》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这些规划的编制执行,对指导“十二五”期间西藏水利建设和水利援藏工作、切实加快西藏水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利援藏干部在藏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但实际上只管一两个人,甚至是“光杆司令”,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无论案头文书,还是现场督察,都必须亲力亲为。3年来,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留下了不平凡的业绩,通过同全自治区水利职工的共同努力,全区水利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完成的水利投资逐年大幅度提升,从2010年的20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40亿元,今年计划完成45亿元,再创水利年度投资新高,践行了“有志而来,有为而归”的承诺。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也得到了当地同志的肯定,3年来共有30多人次被受援单位评为先进公务员或先进个人。
海拔高境界更高
任西藏水利厅水政处副处长的王世民来自淮委,看上去走路不方便,他撩开裤腿,脚上有伤,是5月29日去日喀则,汽车翻跌山谷擦伤的。援藏干部差不多都有车祸经历,就在5月30日,另外厅局的同志去那曲检查工作出车祸,两名援藏干部殉职。在厅建管中心任副主任的于青春来自海委,2012年12月,他在验收尼玛水电站的路上发生车祸,汽车坠落悬崖,造成颈椎骨折。回内地治疗休养后,今年3月他又返回单位投入到果达水电站的开工准备工作中。
对援藏干部来讲,克服气温低、风沙大、地质条件复杂、技术难度大、工期紧张等诸多困难,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细节。由黄委山东黄河河务局到自治区防汛机动抢险队任副队长的赵洪玉,去年5月下旬与同事去昌都查看冰湖,到边坝县后大雪封山,他们在海拔5700米的雪山下呆了3天,小桥被冲断,后来找到几根木头搭上,车子才通过。西藏地广人稀,县与县距离远,缺电,有的地方水也不能吃,要到下一个目的地才能吃上饭。赵洪玉说,更可贵的还是长年驻守高原的同志。到八宿县检查冰湖,人迹罕至,道班工人热情,让水利人住屋子,自己住帐篷,尽管屋子漏雨,滴滴答答滴了一夜,他们却为这份情谊和真诚所感动。
每次深入农村牧区,当农牧民群众献上洁白的哈达,端起热乎乎的酥油茶时,面对那份热情和期待,他们就深深感到水利援藏工作使命光荣,责任如山,就应该伏下身子,为群众的福祉尽心努力。他们说,只有在高原上有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经历,才能想象一直用不上电的农牧民群众用上电时的那份激动,才能感受千百年来靠人背肩扛吃水的农牧区群众用上干净便利的自来水时那种欢乐,才能体会从来都是靠天吃饭的农牧区群众看到清清的渠水流入干涸的农田时那喜悦的笑脸。
他们也有遗憾,最亏欠的是对家人的照顾。不少援藏干部出发的时候,孩子都很小,晚上视频见面,孩子一看到爸爸就向电脑扑来,好多人后来都不愿视频了。有的同志孩子升学不能在身边陪护,有的岳父去世也不能及时赶回家。唐泉涌的母亲长期卧病在床,他的心愿是援藏结束后有段时间陪陪父母。他眼含热泪,担心母亲还没等他回去就走了。
尽管孤独寂寞,思念亲人,但他们总是把对家人的思念藏在心底,把西藏当故乡,全身心投入工作。除做好本职工作外,还积极参加为西藏孤儿捐款活动,两年来工作组同志共捐款10多万元。得知厅建管处有同志生活困难,工作组又每年从不多的经费中拿出5000元予以帮助。骆涛在对定日县冈嘎村的慰问中,个人捐出2万元钱,听驻村干部讲到一位藏族妇女因贫困盖不起房屋时,又拿出2万元钱交给驻村干部转交,并要求不要讲出他的名字。援藏集体“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良好形象,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尊敬。
黄志鹏5月29日才从5200米的雪山勘测冰湖下来,他欣慰的是过去没接触过冰湖,如今他们的冰湖溃决机理研究在国内具有开创性。这些援藏水利人普遍认为:雪域高原是一块能干事能干成事的热土,能取得在内地无法取得的成就;援藏是人生宝贵的财富,是不可多得和壮美的经历。
他们特别珍视援藏工作组这个团结协作的集体,虽然第十一期援藏工作组21位援藏干部,来自不同的地方和单位,有着不同的秉性和生活习惯,但大家提倡“讲谦让、重互助、多沟通”,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上相互照顾,培育了如部队一样的战友情。他们尤其自豪,3年来,面对复杂的特殊环境和艰巨的工作任务,迎难而上,以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和勇气,主动作为,为开创西藏水利事业新局面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那就是纳金水电站!”还在去旁多的路上,从拉萨出发向北,刚翻过一座山,自治区水利厅办公室同志就指着山下拉萨河岸一处镶嵌在山谷的水电站说。
很多人可能都还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一首藏族歌曲《逛新城》:“为啥树杆立在路旁,上面布满了蜘蛛网。电线杆子行对行,纳金日夜发电忙;接起线来家家亮,拉萨日夜放光芒。”我们后来去山南,去日喀则,到处都会看到西藏水利建设新面貌,看到一代代水利援藏人志在天涯的青春背影。
6月7日下午,我们来到日喀则地区水利局,正好遇到刚从多雄藏布考察河流归来的水利局副总工王文成。他从黄委来到高原,当初选择去澳大利亚进修或援藏的时候,他选择了后者。就要离开西藏了,他说他还准备回来服务,想把妻子也接过来,让孩子在这边上一年学。在他们的人生中,再也没有一个地方像西藏这样让他们的心灵如此震撼。西藏的高天厚土,藏族人民的豪爽淳朴,陶冶了他们的情操,锤炼了他们的意志,增添了他们的雄心壮志和爱心。
一日援藏,终生援藏。他们中虽然部分同志即将离开西藏,但他们的心将永远牵挂西藏的高山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