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奏响民生水利三部曲——西藏地区水利发展见闻

2013-08-13

隆孜县日当镇完全小学的学生们在午饭前洗手。该校已经将每个班级作为开展节水教育的主阵地

  牦牛在路边静静吃着草,逐水而居的牧民们席地而坐,谈天说地,朝圣者沿着流淌的雅鲁藏布江一路匍匐而来,他们嘴里的每一个音符都是信念的结晶……碧绿的河水,青色的山峦,一丛丛苜蓿开着紫色的花。藏区风光如同一幅多彩的画卷一般,在眼前展开……

  从雅鲁藏布江到雅砻河,从漠达灌区到满拉灌区,从在建的旁多水利枢纽到即将动工建设的拉洛水利枢纽,从拉萨到山南再到日喀则……6月1日至9日,记者沿着西藏雅鲁藏布江行进采访,在感受水利给各族群众带来新变化的同时,也倾听着西藏地区民生水利所奏响的三部曲。

  交响曲:齐心协力保生产

  6月初,内地正值夏粮收获时节,但在西藏山南地区的大部分区域,绿油油的青稞还在灌溉期,大片大片在随风摇曳,如同波浪一般,似乎在等待着丰收的降临。

  一人肩上一把锹,一亩接着一亩浇。山南地区扎囊县扎塘镇羊嘎村村头,正在浇地的村民尼玛次仁和文堆介绍,他们村实行轮流灌溉制度浇地,每户出一个劳动力,十个人组成一组,负责当下全村农田的灌溉任务,等到下一个灌溉时期,将换成另一组。

  “分组轮流浇地,能让更多的劳动力外出打工挣钱,实现了保粮增收两不误。”格桑卓玛是扎塘镇政府派驻羊嘎村的工作队成员,她说,今年春灌前,驻村工作队详细了解了该村水渠损毁、淤积和堵塞的情况,并认真制订方案,配合县水利局组织村民对水渠进行全方位维修和疏通,确保了灌溉渠道全线贯通。

  扎囊县所处的山南地区,是西藏现代文明的发源地,在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所在地不远处,树立着纪念西藏第一块农田的石碑。当地气候多样且复杂,同一条山沟里的气候差异极大,小麦收割时间从6月一直持续到10月。6月5日,在记者翻越了海拔5025米的亚堆扎拉山口后,雪、雨、冰雹、阴、晴等各种天气交错而至……

  山南地区水利局副局长丁在亭介绍,地区各县每年都会召开专门的农业灌溉会议,科学安排灌溉时间和顺序,保证灌期平稳过渡,目前全地区灌溉实行每亩地每年收取1块钱的标准,“收钱的目的在于提醒群众有爱水护水的意识,保障农田水利设施持续发挥效益”。

  “感谢共产党,我们家乡也有了清水。”在雅堆干渠倒虹吸工程所在地,当地群众边巴次仁说,他们村以前来水全部靠自然降雨,连盖新房子都没有水,倒虹吸通水成功后,青稞、小麦、萝卜、土豆等当地传统作物的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广,现在几乎每家都买得起拖拉机了。针对新修干渠,村里还专门派出4个维护人员实施全方位管护,每逢灌期结束,维护人员都会用抹布仔细地将渠道擦得干干净净。

  协奏曲:兴水利民又富民

  在拉萨市达孜县塔杰乡巴嘎雪村,听说有人要参观供水站,2011年上岗的水管员格桑多吉一路小跑从家中拿来钥匙,打开机井房给大家展示供水设备:“都是全自动抽水蓄水,很方便。”两年前,国家投资38万元为该村修建安全饮水站,结束了当地群众祖祖辈辈去拉萨河挑水吃的历史。

  虽然没有工资,但格桑多吉很愿意干这份工作。目前全村的水费收取标准为每户每年5块钱,收上来的水费,主要用于供水设备的后期维护,支出项目每年向全村公示两次,哪个地方花了钱、一共花了多少钱,都一目了然。

  巴嘎雪村地处一座名为江大玛山的山脚下,75岁的村民塔青家里新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儿子、儿媳都在外打工,孙子在附近的小学读书,全家人均收入每年能达到7000多元。“每天喝上干净的酥油茶,吃上香喷喷的糌粑”是年轻时经常挨饿的塔青一直以来的愿望,水让这样的憧憬成了现实,闲了他会跟老伴去村头看大伙儿跳锅庄。

  取水房、洗澡房、供水房……一排配套齐全的小房子整齐排列。在江孜县桑阿寺里,阿旺和加措两位僧人正在装修新建成的房子,取水房墙砖上,用藏汉两种文字呈现的“寺庙通水工程”字样十分显眼。阿旺说,新的供水系统没建成之前,寺里僧人需要走数公里到附近的一口井中取水,如今除了吃水方便外,寺内20多个僧人还洗上了热水澡。桑阿寺寺管会成员查果巴周还将寺庙旁的荒地开发出来,种上了蔬菜。“小白菜、西红柿、茄子,浇水方便。”他用几句简单的汉语在给记者比划的同时,拧开了安装在田间的水龙头。

  来自陕西的李超,在雅砻灌区昌逐节水示范园内承包了近10亩地,去年给地里铺设了节灌管道,种了5亩西瓜和其他果蔬。今年5月份西瓜成熟,李超种的西瓜个大皮薄,销量极好。农忙时,他会雇几位当地的藏民前来帮忙,当有人咨询温室种植瓜果的技术时,他总是热心讲解。“经常有种不出瓜果的藏族群众专门来请教技术。”李超说。同样的农民身份和相同的致富目标,让他难存私心。

  “今年的洪水可能会来得早一些,我们得加班加点,尽快将堤防修至洪水位以上。”在日喀则达热瓦水利工程第一标段现场,从吉林来此的工程监理肖磊,严把工程质量关,他说,除了保障工程质量和工人安全外,他们跟环保部门还签订了环保协议:“河堤外围的树林、湿地不能因施工有丝毫破坏”。

  变奏曲:新鲜变化鼓舞人

  “以前这里是一大片荒草滩,现在变成了水利枢纽。”在离旁多水利枢纽大坝不远处,是林周县旁多乡扎热村村民达瓦曾经工作过的水文站,在这里他一干就是几十年。虽然水文站消失了,但达瓦说自己并不遗憾,因为他知道,这座庞大的水利枢纽将给更多乡民带来更大变化。与达瓦同村的索拉今年刚满20岁,在林周读完职业中学后在村里当起了畜牧医生,他说自己来水坝建设工地除了想多挣点钱外,更想多接触一些水利。

  “没修渠之前,一壶青稞酒都喝完了水还没到,现在刚把酒放下水就过来了。”今年58岁的吐丹次朋是达孜县邦堆乡邦堆村的村民,蹲在地头新修的水泥灌渠旁边,说完这话时他笑了起来,乌黑的脸上爬满了陈年的沧桑,“过去每年给土渠清淤,需要300多个村民一起出动忙活半个月,现在只要3年清理一次即可。”

  扎囊县连续3年总共投资2400万元实施中央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项目完成后田间灌溉方便了,管理更加容易了,当地群众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将原先传统种植的小麦全部改为了青稞。在扎囊县农民心里,都有这样一本账:水利设施改善后,青稞一亩地可打600斤,比过去要多打100~150斤,每斤可卖1.8元……

  乃东县在建成“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之后,当地农民引进山东大蒜品种,并借助可控水控温的大棚种植,长成的果实品质竟还优于原产地,大蒜运到安徽后卖到20多块钱一斤。

  6月5日,在地处中印边境的隆孜县日当镇完全小学,孩子们正准备去各村部的教学分点演出庆“六一”的文艺节目。日当镇完小全校师生超过600人,自去年搬到新校址后,学校就通了自来水,水利局定时派出人员进行水质监测。“我们已经把每个班级作为开展节水教育的主阵地,藏语文和汉语文老师在授课时,都会经常教给学生一些节约用水的知识。”校长吉米说。

  “我独自走在那条小路上,等待的人儿她在寨楼里,身边只有小河在流淌,小河里只有那天上的月亮,走来那位背水的姑娘……”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歌曲《背水姑娘》中的背水场景,如今在西藏已很难看到,但巍巍雪山背后那些关于水利的人和事,却如同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久久萦绕在人心中难以散去。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3年8月13日

        
王华 易云飞 胡争上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