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5到10年,吉林水利改革发展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政府主导、改革创新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治水方略,以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把水利作为全省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加强薄弱环节建设作为强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的重点任务,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战略举措,把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作为推动水利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着力增强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保障能力,为“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提供坚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建设五大体系,提升六个方面保障能力
力争通过5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到2020年,基本建成基础牢固、洪旱兼筹、节水增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基本建成符合全省水资源分布特点、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基本建成区域、流域各具特色的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保护体系;基本建成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管理制度体系。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粮食安全的水利保障能力。
加强大中小河流治理和水库建设,切实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
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切实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
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切实提高城乡节水能力。
加强水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城乡用水安全保障能力。
加大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力度,切实提高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能力。
加快水利建设,全面提升水利保障服务功能
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推进重点灌区建设和涝区治理,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搞好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
加快推进防洪抗旱工程建设,着力构建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江河整治,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善非工程配套措施,搞好抗旱水源建设。
加快推进引水调水工程建设,实施调水引水工程,完善城市供水水源工程,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充分利用水资源。
加快推进生态环保工程建设,突出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强城乡水环境治理,改善渔业生态环境。
加快推进科学兴水工程建设,开展10项重大水利科技攻关项目研究,努力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技术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认真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吉林今后5到10年将建成105类13000多个水利工程项目,全面提升水利保障服务功能。
投入1550亿元,强力支撑吉林水利大发展
水利建设投入较大,需要完善的投入机制作为保证,要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方筹集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为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吉林省初步计划,今后5到10年要建设15个方面105类13000多个水利项目,需建设资金1550亿元,年均达到155亿元,是2010年全省水利投资水平的3倍。
吉林通过六项措施,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按照中央关于财政匹配资金的要求,省级财政水利投资年均增幅达到10%,市、县级达到5%。二是落实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三是强化水利基金和各项水利规费政策。四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五是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六是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
加大创新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水利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是探索建立城乡统筹的水资源管理体制。逐步推行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顺畅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
二是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类别,进一步区分水利工程性质,完善建设和管理机制。
三是积极稳妥推进水价改革。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促进农业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的原则,确定农村饮用水价格,形成农民用得起、设备长期有效运行的价格形成机制。
四是加强基层水利服务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