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伴随新中国成长
壮大的脚步,关系国计民生的水利工程体系从无到有,基本形成;适应经济、社会体制的变革与发展,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日益健全和完善。以强大的祖国为后盾,以
民心、民意为根基,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而建立起来的水利工程体系,已开始反哺和造福人民,成为防洪安全、粮食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的有力支
撑和保障。
成就速览: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家先后投入上万亿元资金用于水利建设,水利工程规模和数量跃居世界前列。
●长江、黄河干流重点堤防建设基本达标,治淮19项骨干工程基本完工,太湖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形成。
●建成各类型水库8.6万多座,总库容达到6924亿立方米;建成江河堤防28万多公里,保护人口5.6亿,保护耕地4.6万千公顷;建成各类水闸41110座;全国蓄、引、提等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7000亿立方米;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45亿千瓦。
●三峡、小浪底、临淮岗等水利枢纽工程相继投入运行并发挥效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时值汛期,湖南省华容县东山镇101岁的老人朱期照,坐在自家院子里,抽着旱烟,悠然自得。就在离老人住所不远处,长江干堤宛如一道铜墙铁壁,锁住了滔滔江水。
谈起过去,老人却连连摇头。华容县北倚长江,南滨洞庭。“江湖两害,十年九灾”曾是那里的真实写照。肆虐的洪水曾一度使湖区人每逢汛期便惴惴不安。一个
多世纪的生活经历中,有3次特大洪水让朱期照老人终生难忘:1931年大水、1954年大水和1998年大水。老人还清楚地记得,1931年长江大水期
间,华容县一片汪洋,2000多人在洪水中丧生。“现在,政府修了大堤,我们心里总算踏实了。”
在长江边住了一辈子,看着新中国一天天强大的朱期照老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正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水利工程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
奋进历程 成就卓著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和进步,均与治水息息相关。然而,清代中期以后,国力日渐衰落,水利建设长期停滞不前。到1949年,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水利工程设施不仅数量少,而且残缺不全。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水利建设放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毛泽东主席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
河”。从1950年年末至1960年年初,国家集中有限财力投入攸关国计民生的水利项目,开展了对淮河、海河、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恢复、改
造和扩建原有灌区,建设大量新灌区;兴建大量水电站和供水工程;在水土流失区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治淮工程、长江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三门峡水利枢
纽等一批重要水利设施相继兴建,掀起了新中国水利建设第一个高潮。
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防洪、水资源、水
土流失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建设,把水利摆到了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工程建设步伐明显加
快,三峡、小浪底、治淮、治太等一大批防洪、发电、供水、灌溉工程开工兴建,水利建设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1998年,中华民族
发展的历史长绳打了一个沉重的结。长江松花江流域发生大洪水,抢险救灾付出巨大代价。痛定思痛,国家决定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随即,长江干堤加固工程、黄
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全面展开,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及尼尔基、百色、紫坪铺、皂市、沙坡头水利枢纽等一大批重点工程
相继开工。同时,开始实施大规模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和水土保持等水利项目。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家先后投入上万亿元
资金用于水利建设,水利工程规模和数量跃居世界前列,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形成,江河治理成效卓著。相关资料显示,目前,长江、黄河干流重点堤防建设基本达
标,治淮19项骨干工程基本完工,太湖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形成,三峡、小浪底、临淮岗等水利枢纽工程相继投入运行并发挥效益,南水北调工程进展顺利。截至目
前,全国已建成各类水库8.6万多座,建设堤防28万多公里,建成各类水闸4万多座。通过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库安全状况得到较大程度改善,溃坝失事
事件明显减少。
水利工程设施体系的不断加强,犹如一条不断延伸的生命线,使水利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作用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和凸显。
科学发展 规范前行
60年来,与水利工程建设这条生命线共同延伸的,是建设理念、制度和能力日益科学、渐趋规范的发展轨迹。
工程建设,勘测是基础,设计是灵魂。优质工程和精品工程离不开高质量的勘测设计。同时,水利勘测设计又是一项辛苦而艰险的工作,需要有无畏的勇气和奉献
的精神。共和国成立之后,大批水利勘测者便深入崇山峻岭、荒沟野滩,为水利规划和工程建设探明了详实、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埋头攻关,科学
计算,不断创新,为新中国水利建设描绘蓝图。从黄河上的龙羊峡、拉西瓦、小浪底,到长江中下游的三峡、葛洲坝、隔河岩,从雅砻江的二滩到红水河的龙滩,祖
国的大江大河上,几乎都留下了他们艰辛的足迹。他们实践着“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用辛劳、汗水乃至生命引领水利工程建设的前进步伐。
长江三峡、南水北调、黄河小浪底、治淮、治太、长江干堤等世界级大型水利工程以及溪洛渡、向家坝、小湾、水布垭、龙滩等巨型水电项目的横空出世,均彰显
出勘测设计已成为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发展强大的技术支撑。这些世界顶级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使我国不仅成为世界水利水电大国,而且是名副其实的水利水
电强国。
随着水利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勘测设计推动水利建设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健步走向现代化。水利勘测设计逐步形成
统筹项目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保障工程良性运行的设计理念。紫坪铺水利枢纽建成后,其供电、灌溉、供水、防洪和拦沙五大功能逐步实现,大大提高了都江堰
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标准,保证了都江堰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完整性;在大藤峡水利枢纽论证中,综合考虑防洪、发电和生态效益,尽可能减少土地淹没和移民数
量。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现代治水理念融入现代工程设计,水利建设充分考虑改善生态和环境的需求,一座工程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处设施就是一方人水
相亲的平台,一条河流就是一条人水和谐相处的文化长廊,尽情展示水的功用和魅力,服务民生,造福人民。
60年来,工程建设管理迈向现代化的步伐也从未停歇。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水利工程建设采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建设管理模式,工程投资由政府按条块分层拨付,以自营的方式或指挥部的形式进行建设。这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我国大规模水利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为水利工程建设体制发展打开了创新之门。鲁布革,坐落在云贵两省界河——黄泥河畔的山梁上,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布依族小山寨。谁也没有想到,
这里会成为中国水利工程建设体制改革的发轫之地。1982年,鲁布革水电站在国内首次采用国际招标方式选择施工承包商,并引进了工程监理。它让国人首次体
验到了先进建管模式的威力,也尝到了先进建管模式的甜头。其带来的工程建管体制与机制上的变革,成为台风一般的“鲁布革冲击波”,引发了水利建设市场竞争
机制的实施。
随后,全国大型水利水电建设项目都在实践并不断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小浪底工程,这个完整实行
业主负责制(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的水利枢纽,“从1991年9月开工到2001年年底主体工程全面完工,取得了工期提前、投资节
约、质量优良的业绩,被世界银行誉为该行与发展中国家合作项目的典范,在国内外赢得了广泛赞誉”。时任水利部外事司司长的杨定原经历了这个项目的全过程。
从鲁布革到小浪底,再到之后的水利工程建设,以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为主要内容的“四制”,从全面推行到逐步完善。工程
建设管理水平逐年提高,工程质量得到进一步保障,水利工程建设走上了一条科学、规范、快速的发展轨道。与工程建设实践相得益彰,相关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
件也不断健全完善。
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司长孙继昌介绍,目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水利建设管理制度已基本建立,水利建设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监管体制日趋完善,水利建设管理进入全新时期。
江河安澜 水润民生
2007年汛期淮河分洪时,濛洼蓄洪区的农民王富三再没有了记忆里的惊慌和忙乱。“政府给建了新庄台,有坚实的大堤围着。现在开闸蓄洪也不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了。”
王富三从小就生活在王家坝下游的濛洼蓄洪区,亲历过一次次淮河大水带来的灾难。“不管农民投入多少钱,下了多大劲,一场大水全淹了,最后穷得叮当响!”王富三这个名字很吉利,但由于淮河的多灾多难,他们一家7口人过去实际上从来没富过。
现如今,治淮骨干工程的相继完工并发挥作用,大大减轻了洪水来袭时淮河的防洪压力。“淮河治理好了,我们的日子安稳了,党和政府带着我们致富。这种生活过去想都不敢想。”王富三很知足。
的确如此。水利工程建设,矗立的不只是一座座枢纽、一道道堤防,更是保障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屏障。据初步测算,仅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几场大水,防洪工程的年直接减灾经济效益就超过1.5万亿元。
经济效益可以计算,而由治理大江大河、兴建水利工程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与环境效益则无法估量。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为例,加固一座水库,就确保了一方平
安。随着一座座病险水库的如期销号,受益群众越来越多。历经60年建设,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利工程体系,已成为防洪安全、粮食安全、供水安
全、能源安全的有力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大江大河基本实现岁岁安澜,群众生活安居乐业,增强了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信心。
民心无价。新中国成立60年来,江河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建设与改造、生态与环境治理……水利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都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在年初召开的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水利部部长陈雷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部将着力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江河湖泊综合治理、骨干水利枢纽和重点水
源工程等以民生水利为重点的“十大工程”建设,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利益作为首要目标,把群众需求放在优先领域,把群
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使人人共享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
有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水利工程建设才能充满活力和希望;有了民心、民意这个牢固根基,水利工程建设者在前进的道路上定会旗帜高扬,步履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