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回望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系列报道之一·效益篇 牛栏江补水滇池:演绎一曲水环境复苏的绿色颂歌

2017-09-13

  □本报记者 唐瑾 陶丽琴 王子鹏 

  近日,昆明市政府发布的一则消息令社会各界充满期待:2016年滇池水质持续向好,水质由劣Ⅴ类提升为Ⅴ类。尽管只是一字之变,但其意义重大而非凡:它昭示着滇池一个湖清水秀的美景有望到来。 

  这是31年来,滇池全年水质首次由劣Ⅴ类提升为Ⅴ类,也是滇池治理的里程碑进展。“用Ⅲ类水注入到劣Ⅴ类水的滇池,水质毫无疑问会越来越好。”昆明市自来水公司技术部经理穆勇一语道出了社会公众的基本认知:滇池水质提升的关键在于牛栏江水补充滇池。 

  2013年9月25日,历时5年建成的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全线通水,100多公里外的牛栏江水一路欢歌奔向滇池。随着牛栏江水持续注入,滇池发生了可喜变化:蓝藻水华逐步减少,水质从“浊”向“清”转化,富营养程度减轻。从监测数据看,滇池水环境正在稳步复苏。 

  前不久,记者在滇池真切地感受了调水给滇池带来的变化:炎炎夏日,滇池海埂大坝游人如织。“前几年,尤其是春天一到就开始长蓝藻,滇池一片腥臭味。现在水比以前清了,周围的环境也变好了,来玩的人就多了。”家住滇池边的张先生说,曾经污染得发臭的滇池水如今有了蔚蓝的颜色,周边居民总喜欢到海埂大坝上转转。 

  被吸引的还有红嘴鸥。随着滇池水质的改善,越来越多的红嘴鸥来这里栖息、觅食。成群的红嘴鸥在滇池上空飞翔,人鸥欢歌,其乐融融。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被称之为“世纪工程”,建设这项工程是云南省委、省政府为滇池这颗黯然失色多年的“高原明珠”重现昔日光彩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与生动实践。2008年年底以来,历经5年的艰苦建设、3年多的科学运行,云南水利人以勇于担当的精神、务实严谨的作风,攻坚克难,拼搏奉献,用智慧和汗水铸造“地下长河”,让牛栏江水猛然回头,有序穿越喀斯特地貌区,谱写了一曲生态文明的颂歌。 

  有专家认为,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的成功实施以及改善水环境的显著效果将为我国高原湖泊的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外流域调水:

  生态思维开启治理新视角 

  通过外流域调水来改善滇池水环境的思路和构想始于2003年进行的滇中引水工程规划,而此前,云南省和昆明市为改善滇池生态已经付出多年的努力,但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这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资源条件所导致的。 

  滇池属于半封闭性湖泊。过去滇池水主要来源于径流区的雨季径流和城市排水,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直接导致滇池水生态恶化。一方面,滇池位于昆明主城区下游,每年不得不“吞咽”污水2亿多吨,其中生活污水占90%以上。另一方面,半封闭性湖泊的特点加上水资源被大量挤占,导致湖水置换周期过长、湖流缓慢,造成物质循环不通畅,自净功能削弱,从而沉积了大量内污染源。 

  在滇池治污上,曾提出过1999年5月1日前,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外海水质达到Ⅳ类标准;2000年底,外海水质达到或接近Ⅲ类。 

  “经历了几个五年计划,花了400多亿元资金,但滇池水质实际改善都没有达到阶段目标。”省水利厅原厅长周运龙说。 

  究其原因,还是对滇池治理的难度认识不够,治理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云南省环境科学院院长贺彬认为,生态用水严重短缺是滇池水污染严重和恶化趋势难以得到遏制的根本原因。 

  据了解,滇池流域多年平均年水资源量只有5.4亿立方米,人均年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属于极度缺水城市。而滇池每年的来水量中有2亿立方米为劣Ⅴ类城市污水,占多年平均年天然入湖水量的30%左右……滇池所处高原季风区的高强蒸发又使水资源量大幅度减少。 

  云南省一项对滇池水环境容量和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综合治理、减少入湖污染的基础上,只有近期每年向滇池补给6亿至8亿立方米、远期每年补水5亿至7亿立方米Ⅲ类以上水质的水,才能够实现改善滇池水环境的目标。 

  2008年,《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明确了以“环湖截污和交通、农业生产面源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入湖河道整治、生态清淤、外流域调水及节水”六大工程为重点的治理思路。调水,作为滇池治理的关键性措施提出来,这是通过总结过去滇池治理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结论,也是建立在多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至此,建工程从外流域调水补充滇池提上议事日程。 

   建世纪工程: 

  重塑吐故纳新的生态循环系统 

  滇池生态系统的良性恢复有赖于建立自身吐故纳新的循环系统。这已成为治理滇池的共识。 

  国内水利和环保方面的专家经过反复论证认为:每年如果能向滇池补充优质水6亿立方米,加上其他配套治污措施,滇池水环境有望在2018年实现明显改善,2020年实现根本好转。但怎样才能将清水引入滇池,为母亲湖补充新鲜血液,则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胆略和决心。 

  在2003年提出滇池补水改善生态这一思路之后,有关部门多次组织专家在滇池周边方圆300公里的范围踏勘、调研、论证,2007年前后,共拟定14个补水滇池的方案放到决策者的案头。 

  14个水源方案中,掌鸠河和清水海引水方案已建成或在建,基本没有补水滇池的可能,剩余12个方案谁最优?经过3次专题会议讨论,省委、省政府从12个方案中提出3个方案进行研究,最终确定了牛栏江德泽补水方案:建坝让牛栏江在德泽“龙回头”,干河建泵站提水,穿山越壑入盘龙江、进滇池——从此,一条看不见的血脉在深山中搏动,等待着勃发。 

  “牛栏江补水方案最终入选主要是基于水量、水质的考量。这项工程对于输水区也有一个生态问题,德泽断面多年平均年来水量达17.18亿立方米,每年外送6亿立方米水,没有超过流域的40%,不会危害牛栏江流域水生态安全,并且相比其他方案,水量水质有保障。” 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梅伟介绍说。 

  2008年4月25日,云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率省级各部门、昆明市、曲靖市及相关县区政府负责人深入牛栏江—滇池补水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第二天,现场调研会就滇池补水工程的命运作出了重大抉择:只争朝夕,建设“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位于牛栏江干流、总库容4.48亿立方米的德泽水库;二是地处库岸干河4台装机2.25万千瓦、最大扬程233米的地下提水泵站;三是总长115.85公里的输水线路。工程设计引水流量为23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向滇池补水5.66亿立方米。 

  作出建设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决策后,云南省水利厅组织精干力量,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全力投入工程建设:不到5年时间,编制了从工程规划到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以及水土保持方案、移民安置规划报告等10余项前期审批支撑性报告和文件,完成了按常规需要6—10年才能完成的立项审批工作;历经1500个日夜,完成80多亿元投资,在被称为“水利工程禁区”的喀斯特地貌区建成了100多公里的输水通道,按常规这是8~10年的工程量。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无论是建设规模、施工难度、投资,建设速度还是调水量,在我省单个工程中都是空前的。”曾经亲身参与整个工程建设的省水利厅副厅长、时任牛栏江工程常务副指挥长刘加喜介绍说。许多水利专家纷纷称赞这项工程“创造了云南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 

  送一泓清水: 

  演绎绿色变奏,释放“生态红利” 

  2013年9月25日,位于昆明北部牛栏江水入滇池水口的昆明瀑布公园,水声如雷,雾气弥漫,清澈的牛栏江水恣意奔腾,一路冲向滇池,肩负起属于她的使命和任务。而滇池这个原本封闭的内陆湖泊也实现了从“死水”向“活水”的变奏。 

  记者日前从云南水投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有限公司获悉:从2013年底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正式通水以来,已累计向滇池补水超过20亿立方米。中国水科院的专题研究表明:牛栏江工程每年带来的近6亿立方米优质水将大大加快湖泊水体循环和交换,稀释滇池富营养化,使富营养化得到控制。 

  而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的效益远不止于此。这一工程还将满足昆明城市应急用水需求,昆明旱季供水紧张的局面就此结束。据统计,工程通水后的连续3年,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应急城市供水量分别为3759万立方米、2639万立方米、5133万立方米,弥补了昆明市23.4%、14.9%、31.2%的需水缺口。实际上,对于缺水的昆明来说,牛栏江供水已从“应急”变为“常态”。 

  无疑,有了牛栏江这个后备水源,昆明市旱季供水就有了可靠保障。此外,滇池每年增加约6亿立方米的水量在发挥改善水环境作用后,下泄水量也随之增加,近期成为下游滇中经济产业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供水水源。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的建成,实现了牛栏江流域与滇池、普渡河流域的连通,优化改善了滇中水土资源严重不匹配的状况,意义尤为重大。”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处长李伯根介绍说。 

  通水3年后,滇池曾经重度污染的“油漆水”逐渐变成了一泓清水,相比监测数据,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通水带来的变化,昆明市民的感受则更加直观,更加明显。 

  为了充分利用牛栏江水,早在工程建设之初,昆明市盘龙区就结合龙泉社区开发打造北部山水新城,开展城市水景规划的编制。根据规划,盘龙区将利用牛栏江在盘龙江源头建造一个瀑布水景观公园,在盘龙江的龙头上嵌上一个明珠。昆明市将利用以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为主的上游河道水源,做好引水入城、以水活城这篇大文章,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水处理,营造昆明城市新的亲水空间,为城市发展增添新亮点。 

  如今,这些规划已变为现实。有着“亚洲第一大人工瀑布公园” 的昆明瀑布公园,其景观就是利用牛栏江引水地势落差,建造了高约12.5米、宽约400米的人工瀑布。作为牛栏江进入滇池“清水通道”的盘龙江,沿河建成了一批绿色长廊、景观长廊,丰富了昆明城市景观环境的层次,重塑高原生态水城风情。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不仅为滇池尽早恢复其“高原明珠”本色添上了一个重重的砝码,而且为春城昆明以及整个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7年9月13日

唐瑾 陶丽琴 王子鹏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回望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系列报道之二·决策篇 牛栏江补水滇池:跨越关山的生态情怀
回望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系列报道之四·运行篇:让一泓清水永续利用
回望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系列报道之三·建设篇:攻坚克难创造建设奇迹
云南沾益:三举措抓实岁末年初水利安全生产工作
云南沾益:冬春农田水利建设掀高潮
云南省沾益区水务局“1+2+5”抓实重点工程安全生产工作
云南沾益:启动灾后薄弱环节病库除险加固工程
云南沾益:2017年农村饮水安全将惠及3.12万人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最美家乡河.jpg
大图.jpg
把握经济“脉搏” 谋探发展“良方”——山东德州河务局经济工作发展纪实.jpg
网站首页大图.jpg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