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回望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系列报道之三·建设篇:攻坚克难创造建设奇迹

2017-09-19

  □本报记者 唐瑾 陶丽琴 王子鹏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运行至今3年多,今年7月完成的一项评估报告显示:德泽水库、干河提水泵站、输水工程运行稳定、安全,满足设计要求,工程经受住了时间检验。

  自2008年12月30日牛栏江—滇池补水控制性工程试验场地开建以来,历时四载,工程建设指挥部和设计、施工、监理等各路建设大军克服工期紧、施工条件复杂、建设难度大、工程建设任务重等各种困难和挑战,创造了前期立项审批、筹建准备、征地和移民安置补偿及工程建设等方面的一个个奇迹。在建设过程中,无重大人员安全事故发生,已完成验收评定的单项工程全部合格,德泽大坝优良率达到84%,干河泵站优良率达到89%,成为云南重大水利项目又好又快建设的经典案例。

  对于这样的结果,始终参与工程建设的省水利厅副厅长、原牛栏江工程副总指挥刘加喜一直信心满满,但他想要的远不止于此:早在工程建设之初就确立了打造精品工程的目标,将冲击“大禹奖”和“鲁班奖”。

  迎难而上 勇啃硬骨头

  有人说,喀斯特地貌是美丽的景观,但对于工程建设来讲就意味着重重困难与危险,地质专家们对此有共识。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投资80多亿元,调水115.85公里,年补水滇池6亿立方米左右,其建设规模、投资、调水量之大在云南省单个工程中不曾有过。更何况在115.85公里的输水线路中有10条隧洞,长104.52公里,占线路总长的90.23%。可想而知,建设难度有多大。

  “2008年开工,4年建成。”这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对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的要求,也是云南省水利厅立下的“军令状”。压力是空前的。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是一座穿越喀斯特地貌区的工程,同时还是一个典型的“四高一长”工程:地区地震基本烈度高、大坝高、泵站提水扬程高、隧洞地下水位高、输水线路战线长。“四高一长”的特点导致工程面临前所未有的“四难”:坝址地形狭窄,枢纽布置难;泵站单机功率大,泵组选型难;地下厂房埋深大,防渗处理难;隧洞地下水位高,施工开挖难。

  这些只是工程上的“难”,更难的还有审批环节、资金筹措、移民安置……按照常规进度,这是一个需要8~10年才能完成的建设任务。

  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云南省水利厅承担工程建设任务是有史以来头一次。“水利厅以前从来没有自己干过工程,根本没有经验。但我们有水利人的责任担当。我们一定要干好,要给省委、省政府和昆明市民一个交代,也要给自己一个证明,证明水利人有能力承担重任。”云南省水利厅原厅长周运龙向记者讲述了当时接受任务时的心态。

  面对这块“难啃的骨头”,云南省水利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举全厅之力,迅速组建机构,抽调精兵强将,全力投入工程建设。

  从决策到开工建设时间仅有短短几个月,许多工作从零开始,加班加点成了常态。承担项目前期工作的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租了一家宾馆,抽调了100多名设计人员集中办公,吃住在此,那段时间根本没有节假日。

  该院副院长梅伟回忆说:“在时间紧、任务重、外业勘测量大、要求高等困难条件下,大家夜以继日拼命工作,编制了10余项前期审批支撑性报告和文件,在不到4年时间内完成了按常规需要6至10年才能完成的立项审批工作。”

  移民搬迁被称之为“天下第一难事”。尽管库区只有600户移民,但动员搬迁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省水利厅副厅长、时任工程副总指挥长刘加喜带领工作人员一个村、一个村地走访,宣传工程建设的意义,听取群众的诉求,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搬迁工作最终如期进行,为工程建设赢得了宝贵时间。

  “实际上工程沿线的搬迁和维稳工作都是这么干下来的。办法就两个,一要帮助搬迁户解决实际困难。另外就是与当地基层干部和群众以心换心,尊重他们。只要尊重他们,事儿都好办。”刘加喜讲述了扎实到位的移民搬迁工作方法,为工程施工创造了良好环境。

  从前期工作到立项审批,再到移民搬迁,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高效、优质成为显著特点,为工程如期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攻坚克难 鏖战“喀斯特”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跨度大、战线长,高坝、大泵、长深隧洞在国内外也属罕见,而且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溶洞、涌水、涌沙、突泥等不良地质状况频繁出现,加上建设工期紧迫,工程建设难度超乎想象。

  这其中最不利的是地下工程多,隧洞工程占90%以上,有很多不可预见的因素,困难叠加,惊险连连。

  2009年9月初,德泽水库导流泄洪隧洞已经开挖完成,正值进行洞内衬砌和出口边坡处理的关键时刻,9月14日晚,工地突降大暴雨,持续10多个小时,两岸飞瀑,河水暴涨,导流泄洪隧洞出口右边坡突然大面积坍塌,塌方量达3200万立方米,把导流洞出口全部填埋。

  工程建设指挥部及其设计、施工、监理等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连夜召开应急抢险现场会,共同商定抢险处理方案。正常情况下,处理塌方量需要3个月的时间。此时施工方提出,先通过“戴帽”的方法使出口避免上部滑塌,确保施工人员安全,用15天就把它处理完,但是要花费300万元。

  所谓“戴帽”,就是在山体外面的明渠两边用钻打孔,用钢管桩加固十几米、二十米长的一段,再到上面用工字钢和混凝土把出口封闭起来,便于把下面的塌方量尽快清理掉。

  虽然付出了300万元的代价,但及时处置险情为导流泄洪隧洞抢回了工期,刘加喜认为非常值得。他说:“要实现4年工期建设目标,德泽水库必须在2009年年底前实现大坝截流,而大坝截流的先决条件就是导流泄洪洞按期完工。如果大坝错过截流时间,汛期无法施工,截流就要等到第二年,这种情况决不能出现。”

  在干河泵站施工中,同样险情不断。这座泵站单机最大提水扬程233.3米,被称为“亚洲之最”。干河泵站主要建筑主厂房和配套设施以及引水隧道都在地下100多米的深处,施工地段几乎全是喀斯特地貌,地质结构非常复杂。2011年8月22日,一场暴雨就把地下泵站淹掉了。

  据周运龙回忆,那场特大暴雨超过了历史峰值,导致地下暗河水位增高,水压增大。由于泵站引水隧洞2号支洞上游钻孔时击穿了地下暗河岩层,两股喷射距离达到6米的涌水急速喷涌,500多米的引水隧洞主洞和300多米的2号支洞顷刻间全部被淹。

  “当时泵站施工就像头上顶了一盆水,如果不是那场特大暴雨,工程进展早一点或晚一点,都会错过这个岩层的薄弱环节。”但这是一个无法预见的结果。工程指挥部立即组织排水和清洗,然后采用在混凝土中浇筑控制闸阀,埋设通道的办法,排除险情。

  在大五山隧洞施工中,突击队投入了比正常情况多3倍以上的人力、物力,并创造性地采用“三台阶五步开挖法”,拉长工作面,以空间换时间的施工突击,创造了工程开工以来,单月单面掘进236米的最快纪录。

  2013年6月16日,输水线路最后一个节点——大五山隧洞9号支洞下游段和10号支洞上游段在深深的岩石下最终汇合,104.52公里长的地下输水隧洞正式全线贯通,胜利的欢呼久久回荡在那片洒满汗水、泪水的热土。

  科学管控 破解诸多难题

  工期很紧,险情频发,但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正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实现了预定目标:工程如期完工按时通水,质量获得高优良率;虽然工程建设中发生各类涌水、突泥、坍塌事件400多次,但无重大人员安全事故发生。对于有着长达200公里的施工战线、200多家参建单位的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来说,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

  “如果没有高规格的协调机构来凝聚各方力量强力推动,要在4年工期内完成这样一座宏大的工程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时工程建设参与者、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处长李伯根介绍说,“省里及时组建具有政府行政职能的省政府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水投项目公司,三位一体组建了工程建设指挥部,在建设期间代行业主职责,全面负责工程建设。科学的机构设置为超常规的建设速度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建设指挥部把进度、质量、安全和投资控制工作落实到全线150个工作面上,协调推进前期项目审批,以及移民、征地、供电、通信、交通、水泥、钢材、柴油、炸药等施工保障和施工环境维护工作,4年工期如期实现。

  工程建设战线长、难点多,在建设周期短、协调任务重的实际情况下,指挥部通过严谨的设计及动态管理,实行全过程咨询,并以技术管理为核心,将其贯穿于决策、设计、实施等各个阶段,为保证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投资和加快进度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是一项超常规工程,因为滇池补水的“刻不容缓”,仅4年工期,没有办法按照常规程序走,因而采取了一些超常规的办法。比如,全过程技术咨询机制。即,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题负责项目建议书技术咨询,委托中国江河咨询中心实行全过程技术咨询;省内核准的工程内容的技术咨询委托省政府项目投资评审中心和省水利水电技术咨询中心联合承担技术指导、参谋的作用,能让此类复杂的系统工程少走弯路,不走岔路。

  “正因为工期紧不允许按照常规程序走,所以在每一个环节花的精力更大,下的功夫更多,不能出现任何失误,否则整个工程可能会陷入意想不到的麻烦。”刘加喜介绍说。

  面对技术复杂、投资大、工期长、受外界干扰及自然因素影响大等特点,指挥部同样有高招:把严格合同管理、规范建设管理贯穿于项目管理全过程。依靠严格合同管理这一主线,协调约束各方共同形成合力,确保规范、可控和快速推进工程建设,保证了上百份合同的目标如期实现。

  建世纪工程,质量为先,安全第一。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始终被建设管理者顶在“头上”,他们落实安全目标责任、强化安全教育、增强防范意识、加大安全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一项项过硬的举措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15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6000余名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终于将一条用智慧和汗水铸造的“地下长河”展现在滇中大地,创造了百里隧洞穿越喀斯特地貌的伟大壮举,并实现了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的目标。从此,牛栏江水出德泽、经泵站、穿山越壑入滇池,给高原明珠注入新的生命之源。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7年9月19日

唐瑾 陶丽琴 王子鹏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云南沾益:三举措抓实岁末年初水利安全生产工作
云南沾益:冬春农田水利建设掀高潮
云南省沾益区水务局“1+2+5”抓实重点工程安全生产工作
云南沾益:启动灾后薄弱环节病库除险加固工程
云南沾益:2017年农村饮水安全将惠及3.12万人
云南严防次生灾害叠加效应
一张图读懂昆明市河道生态补偿机制
倒逼出来的创新之路——云南昆明市全面深化河长制透视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最美家乡河.jpg
大图.jpg
把握经济“脉搏” 谋探发展“良方”——山东德州河务局经济工作发展纪实.jpg
网站首页大图.jpg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