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老黄河咽喉
 
分享到:
2020-08-13
 

黄河咽喉 杜长青摄

  □许昊辰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挟带着大量的泥沙,来到山东境内后河道逐渐变窄,而到了德州市齐河县境内,河道更是变得狭窄弯曲。位于老齐河县城南(今祝阿镇境内)黄河急转弯处的南坦险工,是黄河防汛时重点防守的危险地段。据地方志记载,南坦险工至大王庙险工段,长20.4公里,两岸堤距0.7~1.5公里,最窄处仅444米,险工毗连,遥相对峙,个别河段弯急滩浅,故有“黄河咽喉”之称。

  “黄河咽喉”洪汛阻水,凌汛卡冰,极易造成水位陡涨,为黄河汛期威胁华北的险患要冲,有“开了豆腐窝,华北剩不多”之说。

  历史上,提起山东,我们往往想到“一山一水一圣人”,而现在说到齐鲁文化,人们常说:“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在这里入海,孔子在这里诞生。”在南坦险工79号坝,立着一块刻有“黄河咽喉”的泰山石,体现“黄河咽喉”的险要和母亲河的伟大。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8月13日

许昊辰
相关新闻
 
十座涵闸“脱胎换骨”唱新歌
不负盛夏之名 远赴竣工之约
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主题教育新成效集聚备汛战汛新动能
黄委启动2023年汛前黄河调水调沙
管好一座坝,拦住亿万沙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