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夜巡黄河记

2012-07-11

  穿上整套迷彩工作服,戴上“巡坝查险”红袖标,系好救生衣,拿上手灯、救生圈、铁揪、测水杆等工具,保持高度紧张的状态在漆黑的夜晚往返8公里路程巡视20处堤坝,沿岸巡视仔细观察每一处边坡确保大坝万无一失,并且保持两班倒不间断——这就是孟州黄河开仪工程班一线员工每日需要重复的工作。6月29号晚上8点开始,我作为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赴黄委基层调研团团员的一员,成为运行观测班的一名 “查险”员,与一线员工一起进行大坝巡视、查险。

  我所在的第二组的巡坝时间是晚上11点到凌晨2点,早上5点到8点,以及上午10点到12点,与第一组进行一共6次,不间断交替的巡坝工作。在白天体力消耗巨大的植树、除草实践和各项护埽抢险技能练习之后,经过短暂的休息,晚上11点,我们小组成员就整装完毕,准时出发了。

  一、“师傅,辛苦了!”

  黄河防洪工程大多都交通较为闭塞,远离人口聚居区。站在堤坝上,一侧是日夜奔流不息的滔滔黄河,一侧是50米宽的防护林带,四周的声响只剩下水声、鸟叫、蛙鸣和小飞虫不断撞击手灯的细碎声音。由于是阴天,月亮只隐约在云层之后露出轮廓,唯一可以依赖的光线,也之有手灯照亮的区域。在这漆黑又寂静的夜晚,世界似乎都紧缩了起来,变得格外危险又狭小。虽然我们一组的人数是平时巡坝员工的两倍,但大家都不由得格外紧张起来,一路都在不停的清点人数和提醒落在后面的团员加快脚步不要掉队。

  从18号坝开始,我们就正式开始沿着坝顶巡查大坝临水的一面。夜晚的黄河一片漆黑,看不真切水面的距离。带领我们的杨师傅也一再向我们强调黄河看似平静,其实汛期流速很快,而且水里有很多漩涡,虽然我们都穿着救生衣,也带了救生圈,但一旦失足落水,生还的几率很小,一定要小心谨慎。因此,越靠近水面越变得清晰的蛙声,就全然褪去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牧歌式浪漫联想,转变成一种单纯的危险信号:“小心,水面很近!”。

  巡查了两处堤坝过后,我们远远看见一束光从远处靠近。因为是跟我们一样的手灯发出的光,是我们开始热情的向那个方向用灯光致意。等靠近一看,原来是骑车到各处进行水尺观测的师傅,大家远远看着那位师傅麻利的下车、下坡、上坡、上车,不由得一齐大声喊道:“师傅,辛苦了!”这一声呼唤格外整齐,也格外由衷,因为,这出于我们发自内心的敬意。

  二、责任重于泰山

  巡查开始后,带队的杨师傅也一改开始的沉默,在回答我们的种种提问,向我们讲解各种标记、设施的意义,和介绍巡查的重点的时候滔滔不绝了起来。杨师傅告诉我们,由于大坝是土石堆砌而成,在经受河水和雨水的冲刷后,很容易出现滑坡、塌陷、凹坑等险情,我们巡查的目的,就是尽早发现这些险情,判断险情等级并及时上报,确保大坝的安全。杨师傅还说,大坝的安危,牵一发动全身,丝毫不能大意,以前发生过一个小小的塌陷迅速发展,短短半天时间就塌毁了半个大坝,导致上千人紧急抢险的情况。听了杨师傅的话,大家都不由得更为紧张了起来,因为在我们身后就是黄河滩区,大坝的危险就是滩区百姓生命财产的危险!

  带着这份重担,我们踩着泥泞的路面一个接着一个坝的巡查,杨师傅也不停的向我们讲解,一路上的遇到的水尺,声纳等设施。我们在25号坝发现了一个填补好的塌陷,杨师傅向我们介绍,这些没有连到水面的塌陷属于一般险情,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危害,我们看到的这个险情是由于之前的降雨造成的。在30号坝之后,我们发现这些坝并不像之前我们巡视过的那个大坝,边缘的石块还没有用水泥修整好,而显得稍有些散乱。杨师傅说,这些坝并不是偷工减料,而是因为修建的年份比较靠后,现在还不够稳定,需要等它们经历过几次汛期的洗礼并且沉降到一个稳定的状态之后,才会修葺整齐。因此,这些坝也需要巡查的时候特别注意,因为险情会更多,也更需要小心。在之后的巡查中,我们也发现越往后,堤坝下的水流越湍急,这些还在“成熟期”的大坝迎着黄河主流的冲刷,确实需要我们更加谨慎,更加小心。

  在整个巡查的过程中,无形的责任感沉甸甸的压在心头,让我们不敢有丝毫松懈。我原本想问,师傅们为什么在清苦的环境、辛苦的岗位上能够坚持这么多年,为什么不仅自己是黄河人还会希望下一代也能成为黄河人。在这个夜晚,在黄河旁,我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

  一个岗位就有一份责任,责任不是负担,而是依托。在巡坝查险的岗位上,我们被滩区百姓以性命相托,如果一份坚守能够换来身后百姓千百个夜晚的安睡无梦,那么再多的辛苦也值得。

  三、活生生的水利

  不停的上坡、下坡,从开始的步履轻盈到后来鞋袜湿透、步伐沉重,终于,我们踏着夜露,完成了第一次全程8公里的巡堤。回到工程班驻地之后,我们和接下来轮岗的团员交接和汇报险情之余还不停地交流巡堤心得——“不要带水”、“多吃点东西”这样的叮嘱此起彼伏。

  然后是第二次、第三次。

  每次都是潦草的休息,挣扎着冲出宿舍,然后疲惫的归来。从漆黑的深夜到暴晒的正午,我们几乎一夜未眠,3次巡坝,全程24公里,每个人都接近极限,衣裤鞋袜全被汗水和露水浸透,只是靠着意志力和荣誉感在支撑。但是,在终于完成最后一次巡查之后,我们为再一次的战胜了自我感到自豪。

  只是,这样的工作于我们只是一次体验,再苦再累也不过是一次。但是对孟州黄河开仪工程班的一线职工来说,这不过是日常工作中的一项,他们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走过这段平淡的路程,不论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平常人休息、放松的时候,他们则需要更为警惕,没有一刻能够松懈。

  作为一个完完全全的“门外汉”,说起水利往往想到的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廓然大公,是都江堰巍巍千年的不朽传奇,也是九八年长江洪灾电视上实时滚动播报灾情的切肤之痛……都很庞大,很感动,也很抽象。但在真正的走进基层,实地践行后,我才感觉到,水利更多的是田间地头潺潺流淌的引水渠,是点缀山间防汛抗洪保一方安危的大小水库,是整齐干净物资分门别类整齐摆放的储备仓库,也是结实牢靠蜿蜒千里但也需要日夜巡查的堤坝——这些细节很具象,很生动,不再是一个“很久很久以前”或者“某个地方”的故事,而是与日常“柴米油茶酱醋盐”一般,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件件辛苦琐碎的工作组成,不那么伟大,但更为鲜活,更为动人。

  我想我会一直记得这个不眠不息枕戈待旦的夜晚,记得这一夜的黄河,更记得遇到的所有这些可爱可敬的黄河人。(国家开发银行 肖斐雯)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