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黄河水种出来的米,香!”这是在跟随水利部黄河委进行采访中,听到次数最多的一句话。在河南黄河河务局,每个基层的水利工人都这样说。在他们眼中和心中,黄河有着最崇高的地位,他们敬畏母亲河,更关爱母亲河。而我,作为“根在基层,走进一线”,黄河团的随团记者,在与母亲河,与基层水利工作者7天的亲密接触中,从水利白丁变成了半个黄河人,同时,也深深地种下了黄河情。这次采访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
第一就是和基层水利工人一起进行巡堤工作。从晚上8小时到第二天下午2点,每隔三小时不间断巡护黄河大堤,记录险情。穿着救生衣,拿着铁锹、探水杆等,18座大坝,逐一检查,每一块石头的缺失,每一处大堤的凹陷,都要被详细记录。因为任何一点的疏漏都有可能导致上千人来堵决口,任何一块小石头的缺失都有可能造成上百万滩区百姓流离失所。这次采访让我第一次深切的体会基层水利工作原来如此繁复!第一次深切的明白什么是“责任重于泰山”。
第二件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在小浪底感受“调水调沙”的壮观。小浪底,这个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从开工到建设,再到如今每年进行的“调水调沙”,它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众人的目光。这次能到调水调沙的现场,感受“黄河咆哮”的场景,听工程负责人讲述“小浪底”的故事,这样的经历,实在让人毕生难忘。
除了这两件事,还有一位老人在这次采访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老人名叫“秦长青”,在水利一线工作了一辈子,今年已经75岁高龄。曾经他指挥着3个连的战士抗洪抢险,荣立过个人3等功。他对黄河有着很深的感情,时至今日,依然会经常到大堤上走一走,看一看。他说:“那大堤就跟俺老家似的,你不得常回去看看啊?”老人现在的日子过得很辛苦,因为老伴患病几十年,长期吃药,而老人的退休工资并不高,仅能将将维持生活。去年家里的房子被大水冲塌了,到现在都没修上,和老伴一直住在窑洞里。这次,黄河团的成员每人给老人捐了100元钱,去慰问老人。老人拿着钱显得很不好意思,还跟大家说:“只要黄河上有事,随时喊我,我还能上前线!”一位老黄河人的故事,一段印象深刻的巡堤经历。7天黄河行,一生黄河情。(北京广播电台 李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