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6日9时,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至175米,这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三峡工程将全面发挥防洪、抗旱、发电、航运、补水等综合效益。长江中游地区防洪能力将得到明显提高,特别是荆江地区防洪形势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将为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可靠保障。同时,2250万千瓦的巨大电站装机容量将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大力促进我国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三峡工程的蓄水运用,显著改善660公里川江的通航条件,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日益显著。此外,三峡工程的抗旱供水和生态补水效益逐步显现,枯水季节下泄流量的加大,不仅有利于改善长江中下游通航条件,保障长江中下游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也有助于两湖地区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三峡工程以其巨大的防洪抗旱、发电、航运和补水等综合利用效益,必将在我国乃至世界水电建设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三峡工程自2006年蓄水至156米,就开始初步发挥防洪效益。2009年具备了全面发挥防洪效益的条件,按照国务院批复的《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进行调度,2年来三峡工程多次发挥拦蓄洪峰作用。尤其是2010年汛期,三峡工程出现6次入库流量大于3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其中7月20日最大入库流量70000立方米每秒,为建库以来最大入库洪峰。三峡工程先后7次拦洪运用,累计拦蓄洪水264.3亿立方米。最大时削减洪峰达30000立方米每秒,降低荆江河段沙市水位约2.8米,降低洞庭湖口城陵矶水位约1.2米,实现了长江中下游沙市河段水位不超警、长江干堤无重大险情的目标,防洪减灾效益十分显著。同时,在2009年秋至2010年春洞庭湖、鄱阳湖地区严重干旱期间,三峡工程及时加大泄流向下游补水,仅2009年10~11月就补水58.9亿立方米,抗旱和生态补水效益明显。
三峡工程发电机组投入运行以来,通过优化调度,发电效益日益显著。至2010年9月,已累计发电4358亿千瓦时,今年将达到设计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的目标,相当于每年节约燃煤数千万吨,减少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同时,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十一五”期间,三峡枢纽过坝货运量单向年通过能力由原来的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大大促进了长江航运事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