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呵护彩云之南生态美
——云南水土保持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担纲

2017-05-18

  □本报记者 滕红真 王健康 通讯员 梁建荣

  到2020年,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明显下降,林草植被得到有效保护与恢复,基本建成综合防治体系。在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云南省,水土保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当仁不让,先行担纲,立下“军令状”,加速构建西部高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

  在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大理市古生村,白墙灰瓦鳞次栉比,整洁水泥路在街巷延伸,墙面“跳跃”的泼墨丹青,与远处波光粼粼的湛蓝色洱海构成一幅和谐美景;在昌宁县五甲坡小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现场,座座山梁,梯田层层,棵棵柑橘苗青翠欲滴,生机勃勃;在创建了全省首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的腾冲市,水土流失治理已与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旅游紧密结合……

  把水留住,把土留住。合理配置、有效保护水土资源,泼墨绘就生态文明秀美画卷,这对于承担维护区域乃至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任务的云南来说,无疑有了更坚实的根基。

  夯基础 促转型

  水保引领生态文明建设跨越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明确生态文明是以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途径,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根本目标,进行实践探索所取得的全部成果,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遥望西南,有六大水系和九大高原湖泊的云南,无疑为这个梦想的实现插上了翅膀。

  不过,七彩云南,生态环境却极为脆弱敏感。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27.8%,每年流失土壤占全国土壤流失总量的十分之一,岩溶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8%,居全国第二位……特殊的地质构造与地貌、复杂的气候环境,导致植被恢复和演替过程非常缓慢,一旦破坏极难恢复。

  在开发中最大程度保护!对水土流失采取预防和治理措施,云南迎难而上,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十二五”期间,云南以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重点小流域治理、石漠化治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等水土保持工程为抓手,在全省范围内有重点、有计划地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新的历史使命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各级水保部门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做好预防保护、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测评价等各项工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精准扶贫脱贫,更好服务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据悉,2016年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安排云南省坡耕地综合治理项目12个、国家重点治理工程12个、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10个,总投资2.6亿元。

  云南省水利厅厅长、党组书记刘刚在2017年2月召开的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历数了2016年全省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积极成效:“探索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启动了洱海入湖河道综合治理、昆明市城市水生态建设和丽江坝区生态水网建设。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720平方公里以上,小湾水电站和功果桥水电站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稳步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深入扎实推进……”水土保持抢抓机遇,扎实苦干,助力“十三五”水利改革良好开局。

  抓保护 净水质

  清洁小流域保障生态系统稳定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云南结合实际,打响以治理修复九大高原湖泊生态和保护重要水源区水环境的生态文明攻坚战。各级水保部门全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增强水源涵养和水质保护功能。

  “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古生村考察时强调,“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作为云南第二大高原湖泊和大理市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洱海生态保护至关重要。

  绝不让洱海成为第二个滇池!大理州立誓狠抓截污治污、增容提质,明确要抓好苍山十八溪及所有入湖河道治理,让清水直奔洱海;抓实环湖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洱海环湖生态能力;加强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把洱海保护治理放在更大空间统筹考虑。

  一场场精准施策的实践创新正在上演,大理市湾桥镇古生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如火如荼。据大理市水务局副局长何天磐介绍,工程2016年1月开工,分两期实施。通过水、田、路、村容村貌、人工湿地景观提升的建设和示范,对保护洱海水资源进行探索。目前,一期主要完成七甲沟以南片区污水管埋设及街道墙体的美化亮化。二期工程包括农田人工湿地景观提升、洱海环海湿地景观提升等,预计今年年底完工。

  如今,走在古生村修葺一新的巷道上,整齐分布的雨污水井引人注目。“这里已经实现雨污分流了。” 湾桥镇副镇长何举介绍,“现在各家各户的污水通过污水管网,流入污水处理罐,然后经过多塘沉淀池、湖滨湿地物理净化,最后才流入洱海。”由于环湖截污干管一至两年才能建好,当地将环湖建设19个日处理污水100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罐,以减少入湖污水负荷。

  部分建好的环海湿地景观提升带,花海缤纷,水波荡漾,为美丽洱海增色添彩;苍山十八溪之一的茫涌溪综合治理上游水保工程,890米护岸坚固美观,34条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有力有序推进;“抢救洱海”宣传标语在大理街道随处可见,封闭的环湖通行道路上,截污工程施工机械正隆隆作响……

  让洱海全湖水质稳定在Ⅲ类并持续向好,更多的水保建设项目加力加速。据悉,洱源县南河涧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大理市三哨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方案,均在紧张编制中。

  洱海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仅是云南构建以九大高原湖泊为重点的生态安全屏障的一个缩影。“污染一下子,治理一辈子。”云南省水利厅水保处处长姜晓宁对预防保护深有感触,“生态清洁小流域旨在让沟道基本保持自然生态状态,让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扰动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之内。我们还同步研究划定开发管制红线,全力限制或禁止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

  据悉,全省“十二五”以来,共开展10条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2017年全省重点抓洱海、抚仙湖等高原湖泊的入湖河道综合治理等。

  保水土 亮环境

  生态治理提速城乡文明建设

  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白水河小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现场,远处坡地上,挖掘机正忙着进行坡改梯作业。据梁河县水利局水保站站长何志钦介绍,本项目以实施梯田、坡面水系工程为主要手段,同时实施大面积封育。

  “建设末期,森林覆盖率从10.9%提高到58.9%,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德宏州水利局水保监测站站长杨恩剑说。预计今年10月,梁河县将开工邦歪村小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明年3月前再整改3500亩。

  越来越多的荒坡正在变成绿洲。25度以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石漠化地区生态治理在云南持续开展。

  然而,不仅仅是保住水土,更令人欣喜的是,项目区不少村民因水土保持建设,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城乡文明程度逐步提高。

  在保山市隆阳区董达村,村民从自家屋内走到北庙水库,只需几步路。“这个水库是保山城区的主要供水水源,可因与村庄挨得很近,水土流失、农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得不到有效治理,对北庙水库水质造成严重威胁。”保山市水务局水保科科长陈军表示。

  2014年4月动工建设的董达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因地制宜,划定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生态保护区,分三年实施,收到可喜成效。

  “我们对无明显水土流失地区的有林地、疏幼林地等进行全面封禁,严禁人为生产活动,注重生态自我修复。”隆阳区水务局水保股股长杨林榕摊开地图,指着相应区域介绍道,“对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浅山、坡脚开展综合治理,实施各项水保措施,对村民集中居住区进行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同时,在库区库滨建设生物缓冲带,对流域内沟道进行综合整治。”

  “有了排污沟、垃圾收集房,我们把污水都收集起来了,村里人不再随便乱扔垃圾,街道变得整洁多了。”北寨四组村民吉学开禁不住喜悦,“就说眼前这北寨广场修得多好,我们这儿还从没有这样的广场。”

  北寨广场是水土保持措施中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它和村庄空地及庭院绿化、道路硬化、生态小游园、宣传画等,构成北寨一道夺目风景线。

  如今,健身器材齐全的北寨广场,每天吸引周边群众前来锻炼身体,休闲娱乐。董达村支书杨光余高兴地说:“我们广场舞大赛都办了3年啦。”此时,音乐响起,“舞台”中央的乡村姐妹翩翩起舞,喜乐逍遥;一旁观看的村民个个喜笑颜开。

  预防保护、综合治理、生态修复,从治标到治本,水土保持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中展现出多重效益,生态文明的内涵不断丰富升华。

  已与洱海为伴15年的河道管理员杨成,每天8小时漂在洱海上,捞水草,捞垃圾。他告诉记者,随着保护洱海治理行动的开展,现在水面垃圾越来越少了,更多的人自愿担当洱海保护志愿者。

  习近平总书记曾到过古生村李德昌家。如今,这个独具白族传统建筑风格的小院依然宽敞明亮,绿意盎然。“保护洱海‘母亲湖’不仅为我们,更为我们下一代。”李德昌说,旅游旺季平均每天有4000名游客免费参观他家。尽管环湖截污工程施工,导致游客量减少,但李德昌时刻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从自己做起,当好保护洱海的宣传员。

  生态立省,环境优先,人人参与。云南花精细功夫治理被污染的湖泊,用多种手段修复被毁坏的生态,“十三五”下决心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36万平方公里。

  兴水强滇,任重道远,水保工作者开拓奋进,爬坡过坎,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暖暖的乡愁,也一定会在绿水青山中重现。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7年5月18日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一条河,滋润一座城——宁夏银川市加快艾依河水系建设侧记
以水为脉 与水共生 依水发展
不用“绿水”换“金山”
“六化”“八水”兴郴州
美丽中国 水竞风流——浙江安吉见闻
如诗之水画扬城
水舞龙头起中原——河南郑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纪实
“第五届水生态文明·黔南论坛”在贵州都匀举行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最美家乡河.jpg
大图.jpg
把握经济“脉搏” 谋探发展“良方”——山东德州河务局经济工作发展纪实.jpg
网站首页大图.jpg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