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从“江南煤都”到“赣西明珠”
——江西萍乡市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分享到:
2021-11-20
 

  □通讯员 陶丽琴 彭军

  江西省萍乡市,这个昔日的“江南煤都”实现华丽转身,以“赣西明珠”新形象吸引着全社会的目光。多家艺术产业和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纷纷落地,一大批光电、环保、海绵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萍乡市如何由“衰”到“兴”?缘于该市近几年以河湖长制工作为抓手,对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河湖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激发了新的发展活力。

  以系统思维统领流域生态治理

  萍乡市地处赣湘分水岭,全市有萍水、栗水、草水、袁水、莲水等5条主要河流。过去几十年间,煤炭资源日趋枯竭,河流也不堪重负,河岸脏乱不堪,水体散发异味……原本碧波荡漾的河流失去了本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负资产”。

  以往萍乡市的治河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以河治河、筑堤防洪等治理方式,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017年,江西省以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为抓手,打造河长制升级版。明确以系统思维统领流域生态治理,提高河湖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生态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实现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与地区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萍乡市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实行“五个结合”:与城镇化推进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与水环境整体提升相结合,与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相结合,多措并举为当地绿色崛起增添新动能。

  “袁水东奔彭蠡浪,萍川西注洞庭波。”袁水与萍水为萍乡分流湘赣两江的两大水系。芦溪县居袁水源头,临水而建。当地河流两岸遍布繁华的商业店铺和鳞次栉比的民居,如何把对河流的伤害降到最低?近几年,芦溪县以最大力度、最严标准、最重处罚,开展水源地保护、袁河流域综合治理,严格整治沿河排污口,加大对涉河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整治沿河养鸭场8个,拆除养猪场381户,拆除涉河违建12处,完成26个水库退养,对两家散乱污企业下达关停取缔通知……水生态环境的痛点和难点逐步消除,工业园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城乡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城镇生活垃圾机械化清扫率达7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行政府购买服务……

  一套组合拳换来了一泓清水,而综合治理也在芦溪大地绘出一幅赏心悦目的图景。

  结合市民对生态质量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的需求,芦溪县规划实施袁河流域芦洲公园建设。这是一个占地228亩,集生态修复、湿地保护、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是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的城市海绵体,拥有2.2公里生态驳岸。河道线性优化降低了径流速度,防御洪水更加主动。

  从单一走向综合,系统治理理念在萍乡市“落地开花”,成为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过去这些沿河地区容易被水淹,不宜布局产业。通过流域生态综合治理,这些地区防洪能力增强,环境得到改善,吸引了众多企业。”萍乡市水利局河湖长制工作科相关负责人介绍。

  随着一批批项目落地,目前萍乡市已构筑起冶金、机械电子、生物医药、现代服务等传统与新兴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体系,产业层次得到全面提升。

  综合施策打造生态多元之美

  “过去河边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岸边企业污水直排,空气中弥漫着异味。一些居民曾逃离湘东,而现在,回到湘东却成为一种新趋势。”湘东区河长办专职副主任邹勇介绍。

  从“逃离湘东”到“我要回湘东”,萍乡市湘东区流域综合治理带来的影响超乎想象。

  湘东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将流域治理与人居环境提升结合起来,围绕“城市提质”发展战略,先后投入30.48亿元,推进萍水河麻山段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打造“萍水十景”;投入近百亿元,推进滨河新区岸滩生态治理工程以及大桥片区棚户区改造,建成20公里的沿河绿色生态走廊。

  此外,萍乡市安源区依托自身优势,以地区发展与生态共进为目标,开展水生态文明村与安源五陂“十里花溪”建设,形成以蔬果花园、康体花园、精品花园、湿地花湾、坡地花海五大花园为主题的滨水景观带。同步开展清淤疏浚、湿地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保护等工程,形成“生态+防洪+旅游+产业+健康”的生态经济循环链,推动生态发展与城市建设融合。

  近几年,萍乡市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累计投入110余亿元。这笔巨额资金从哪里来?

  萍乡市各级加大财政投入,整合各类资金,还引入社会资本、采取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等,用市场机制解决了投入不足问题。

  以湘东区为例,萍水河流域治理以本级财政投入为主,占比71%。通过区本级资金撬动,整合各类资金,全区累计投入42.27亿元,较以往投入增长20倍以上。

  该区“十三五”水利建设项目(一期)采取PPP模式。政府出资1.28亿元,占项目资本金的10%;社会资本方出资1.15亿元,占项目资本金的90%。其余项目所需资金由社会资本方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集。项目采取“建设—运营—移交”的BOT运作模式,合作期限为25年。投资回报来源于城乡一体化供水项目和政府的可行性缺口补助。

  湿地生态、景观廊道、特色文化、休闲健身,萍乡各地综合施策,将生态发展与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结合起来。同时,水环境改善引来了项目,带来了投资,提升了转型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经济杠杆调节推动联防共治

  萍乡市河流众多,过去由于管网系统与城市发展不匹配等因素,部分断面水质长期超标,甚至经常出现劣Ⅴ类水。但这种状况在流域综合治理中得到扭转。

  2020年全市21个地表水监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萍水河流域11个断面中有5个断面水质达Ⅱ类。水质的大幅度提升凸显了萍乡市的治污成效。成绩背后,是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发挥的重要作用。

  2019年7月,赣湘两省在萍乡市签订协议,在渌水流域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以江西萍乡与湖南株洲交界处的金鱼石断面水质为依据,水质月均值达到或优于Ⅲ类,湖南给江西补偿100万元;水质劣于Ⅲ类,或当月出现因上游原因引发的水质超标污染事件,江西补偿100万元给湖南。这一协议也被外界解读为两省的“对赌”协议。

  萍乡市迅速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推动渌水(萍水河)流域内5个县(区)完成了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签订工作,形成水环境联防共治合力。

  协议签订以来,金鱼石断面水质持续达到或优于Ⅲ类。截至2020年,江西省财政厅合计下达萍乡市省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中央、省级奖补资金1.56亿元。实际上,由于出境断面水质优良,湖南同样是赢家。

  以流域生态保护奖补资金为杠杆,萍乡市将市内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各协议断面纳入了全市蓝天碧水净土行动计划年度考核,激发各县区不断加大水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在获得1.56亿元中央、省级流域生态保护奖补资金的基础上,萍乡市政府投入11.72亿元,在渌水(萍水河)流域推动23个水环境治理项目建设。

  萍乡市对环保不达标企业实行依法退出。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关停淘汰企业36家,整治提升“低小散”企业22家,整治重污染高耗能企业12家。此外,当地安排财政资金1000余万元,关停拆除河道两岸500米范围内对水环境构成威胁的生猪养殖场464家,完成非禁养区内的60家规模养殖场整治提升。

  从山川到河流,从农田到工矿企业,从农村到城镇,萍乡流域综合治理换来了水清、岸绿、景美。从企业纷纷落地、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看,萍乡市也实现了由“牺牲环境换取增长”向“治理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1年11月20日

陶丽琴 彭军
实习编辑:杨思萌
相关新闻
 
江西景德镇:把好水利建设质量安全“八道关”
江西黎川县: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新画卷
江西景德镇:元旦期间水利安全生产平稳有序
江西萍乡市枫林水库库区保洁常态化
江西新干:城市应急备水源工程开工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