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芮城县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突破口加快现代化灌区建设
抓住“牛鼻子” 破解“水瓶颈”
大禹渡灌区枢纽二级站工作人员在查看设备运行情况 本报通讯员 陈方斌 摄
健全机制夯实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基础
“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是一项系统工程,芮城县坚持上下联动、左右贯通的工作机制,由县委、县政府统筹抓总,水利部门牵头,农业农村、发改、财政等单位协同配合,统筹做好要素保障。”芮城县委副书记、县长余敏说。
芮城县成立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县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原则,将“机制先行”作为工程建设的前置条件,整县推进大禹渡灌区“六个一”改革模式。
推进水权分配“一本账”。芮城县探索实行水权分配“两步走”战略,首先统筹考虑受益村组情况,将灌溉用水定额分配到村,随后针对“一户多田”、农户土地种植比较分散的情况,大力推广土地流转,将水权分配到农村集体组织或农业用水大户,为推进水权交易、优化水资源配置奠定基础。
推进配水计量“一杆秤”。在严格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基础上,芮城县加强支斗渠计量设施标准化建设,推广安装型式统一的量水堰和电磁流量计,实现流量数据实时传输、精准计量。
推进水价形成“一机制”。芮城县根据“准许成本+合理收益”水价形成机制,积极推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分类水价,对用水超定额部分实行累进加价,在总体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基础上,保证了灌区的合理收益。
推进精准补贴“一条链”。芮城县对粮食作物严格执行惠民水价,实现对群众的直接补贴,与核定运行成本水价的差额水费,由政府统一足额划拨,实现精准补贴。
推进统筹奖励“一盘棋”。芮城县建立节水奖励长效机制,按用水主体当年节水量确定奖励资金。其中40%作为节水奖励直接发放,60%实行以奖代补,奖补资金用于斗渠、输水管道及建筑物的维修养护等。
推进协会管理“一张网”。芮城县以村为单位成立农民用水协会,划分14个用水片区,由500名水管员管理430个用水组,在水费收取、末级渠道管理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打造多元化投融资模式
围绕有效破解资金难题,芮城县创新投融资模式,形成政府、企业及用水户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芮城县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2022年争取山西省政府专项债3.2亿元;筹备成立芮城水投公司,积极争取银行贷款;合理设置项目回报机制,采取特许经营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动员种粮大户开展末级渠系和高效节水设施建设,积极参与试点县创建工作。
芮城县强化政府引导作用,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和投资主体参与农田水利建设、运营和管理,破解“投资难”问题;在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组建运营公司,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让群众成为项目主人、受益人,破解“建管难”问题;采用省水、省肥、省工的小畦灌、沟灌、喷灌等技术,并采取刷卡用水模式,帮助村民逐步建立按需用水、节约用水意识,破解缺水难题。
“多管齐下”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
总投资2.85亿元的大禹渡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将于今年完工。项目建成后,可改善灌溉面积31.35万亩,年节约水量839万立方米,新增粮食产能约2000万公斤。
过去,灌区用水调度依靠灌区协会以及村级水管员协调。如今,大禹渡灌区积极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不断完善灌溉运营、工程管理、综合应用、数字资产等平台,灌区管理更直观、智能、方便、快捷。
芮城县依托大禹渡数字孪生灌区建设,设立灌区总调度中心,下设4个中型灌区分调度中心,实现“以田间需水引导支斗农渠配水—干渠输水—泵站提水”的科学调配体系。
芮城县还统筹推进现代化灌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从水源、骨干渠系到田间末端的灌溉工程体系,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目前,全县高标准农田面积50.82万亩,占全县灌溉面积的72.26%。
“芮城县将继续在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道路上先行先试,努力打造具有芮城特点、山西特色,在全国具有可借鉴、可推广意义的现代化灌区样板。”芮城县委书记尚玉良说。
作者:余果 贾国雄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