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七天黄河行,一世寻根路

2012-07-09

  七天黄河之行,有感动,有收获;有情操的陶冶,有精神的升华。我们同行的易老师说:“七天黄河行,半个水利人”。我这个水利行业里的人,可以说:“七天黄河行,坚定做一辈子水利人”。七天里,我们结识了很多平凡而可爱的黄河人,体会了不一样的黄河情。虽然短暂,但却深刻。作为基层寻根之旅的心得总结,说一说最让我触动的几个方面。

  ——带着感情去理解黄河和黄河问题

  由于从事水利政策研究,以前对黄河也多有研究。从不同侧面了解过黄河,对黄河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是有一定认识的。但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理性认识终究是缺乏切实的感性理解和感情积淀作为基础的,是有高高在上的学究气味的。七天黄河基层调研实践,并不是长篇大论的系统研究,是透过点点滴滴的黄河故事去深刻理解黄河。

  没有我们巡堤查险的经历和体验,又怎能深刻理解为什么黄河下游的防洪问题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没有我们养护大堤工作实践的经历,又怎能深刻理解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这一基本特点?

  没有深入接触我的师傅王周这样的一线黄河人,听他讲上一辈和这一辈黄河大堤守护人完全不同的守堤故事,又怎能深入理解小浪底水库和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河道治理和防洪安全的巨大作用和深刻意义?

  正是这样真正扎根进一线生活的调研,才让我挖掘出诸多关于黄河的感性认识,才让我对黄河问题的研究在理性之下有了感情积淀,也才更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要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真正做一个黄河人,带着黄河情,对黄河的研究才能更加有融入感,形成的文字才会有黄河味道,不会冷冰冰。

  ——深深地感动于基层黄河人的奉献精神

  七天里,结实了很多平凡而可爱的基层黄河人。他们常年坚守在条件艰苦的黄河大堤旁,风雨无阻,无怨无悔。不仅泰然处之,且心存感恩。他们的故事诠释着最美的黄河情,印证着不一样的黄河精神。

  严科长讲到他的故事时是深沉而平静的。年轻时当兵退伍回来,被分配到孟州河务局开仪工程班。他一路找来,满眼看去只有一片荒凉,越走越想哭。问个老乡,离开仪工程班还有多远,老乡告诉他,这里就是了。他顿时傻了眼,没有房子,啥都没有,就是非常简陋的工地。他当时一百个想掉头回啊!那时形容黄河工人是“远看是卖碳的,近看是要饭的,再一看是黄河段的”,又苦待遇又低,真可以困难到连个媳妇都找不着。时光荏苒,转眼老严科长却已经在黄河大堤边坚守了31年,期间经历了多少艰难不易,他虽然早已看淡,觉得不足为人道,可我们即使想象也是能想象出的。但说到对黄河的感情,我们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的话语很朴实:“我已经在开仪工程班干了31年,对黄河是真的有感情,现在让我走,舍不得了。”我们问他为什么能坚持下来,他的回答也很朴实:“后来也就想通了,既然干了这工作,总要干吧,干就干好嘛。”

  而郑科长的故事更昂扬一些。他就是在黄河岸边长大的,从孩子时就在广袤的黄河滩区里摸爬,是正宗的黄河滩民。据他说,1996年以前,滩区里种地完全就是靠天收,还没有什么防护工程,来场大水,冲个一干二净。生命无保障,财产无安全,生产无发展,真的是苦到家,穷到家。后来开仪段的控导防护工程修好以后,才改变了这一局面,生命财产有了保障,生产活动能够正常进行,这才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所以他是真心感谢政府的。如今他也是个水利人,水管体制改革后,养护经费落实了,工作更有干劲了。现在的大堤修得比以前真是不知好多少倍了,平时的养护工作也基本实现电气化、机械化,确实是今非昔比。相比于以前的生活和工作的艰难,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真的是打心眼喜悦的。

  看,这就是我们朴实的黄河人们。没有豪言壮语,全是自己最真实的体验与感受。或深沉或昂扬的话语里,共通的是乐观向上的精神以及对黄河的深情眷恋与不舍情怀。

  ——深刻地体会到基层黄河人的工作智慧和职业精神

  常言道,劳动人民是最有智慧的。七天黄河之行,让我生动地理解了这句话。黄河老师傅们有很多简单的智慧是令人惊叹的。你不与他们接触,你永远也学不到。在学习打桩和挽桩绳时,师傅们告诉我们一个非常不易察觉的缠绳要领,那就是要注意绳绕桩的方向,顺时针和逆时针,完全不是一个效果,水流过时,要使绳做到越缠越紧,而不能从桩上松脱。师傅们说:你们只要看一看就行了,这不是一天能学会的。因为一条绳在数个桩之间回环往复,稍一不留神就会弄错,具体怎样缠还要根据千变万化的河势和堤势来临场做出反应。那里面并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其实是一种经验,但这种经验却是需要相当的悟性和苦练才能得到的。我的师傅王周还给我讲,以前旧社会时挽桩绳这种本事都是不轻易授人的。那时黄河大堤旁有数十万的河工,都是吃“黄河饭”的,挽桩绳就算得上是一门技术活,谁会这本事,就意味着可以不用去干纯苦力的工作,轻轻松松就把工钱挣了。那些有经验的老河工,挽桩绳时都趁着人不在时,生怕别人偷学。但后来不一样了,每一个进入河务系统当黄河工人的,这种技能都是要培训的,都是要由师傅手把手带和教的,但很多年轻人还是嫌累嫌苦不愿学。我亲眼见到师傅们挽的桩绳,真是简洁、利索又美观,活脱脱就是个艺术品。不禁感慨,这世上其实万事皆学问,我们有什么资格整天躲在书宅里高昂着头指指点点,还是低下头看看大地,虚心多向劳动人民学习吧。

  巡堤的师傅们根据长期的经验,总结出了“五时”、“五到”、“三清”、“三快”等巡堤查险的要诀,通俗易懂,简单明了。“五时”就是指在以下五个时刻要格外警惕险情的发生,查险尤其不能放松,即“黎明时、吃饭时、黑夜时、狂风暴雨时、水落时”。细细品味这“五时”,其实并不是代表了其中有多少技巧,这五个时候只不过是人最容易懈怠和放松警惕的时候,其背后透出的是对巡堤查险工作的高度责任感。“五到”是指巡堤查险时要“眼到、耳到、心到、手到、脚到”,巡堤查险不只是闷着头往前走,而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动用全身的器官不放过险情的一点蛛丝马迹。“三清”是指“险情要查清,报告险情要说清,报警信号要标清”;“三快”是指“发现险情要快,报告险情要快,抢险要快”。这些要诀看似平实简单,背后透出的却是黄河大堤守护人高度的职业使命感和崇高的职业精神。

  黄河人的故事说不完。我们在七天里寻找到了太多感动和收获。每一天都在心灵深处有新的洗礼。我想,这对于我们“走进一线”的目标来说,已经是足够了。但“基层寻根”这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行程却刚刚开头。作为一个基层寻根的水利人,让滔滔黄河水见证我们的青春与激情,激励我们继续这场寻根之旅,不断贴近群众,呼吸新鲜的泥土气息,作为我们保持前行动力的养料之源。(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王亦宁)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