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既是现阶段我国的突出水情,也是我国将要长期面临的基本国情。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水利部部长陈雷强调,要严格水资源管理,抓紧确立“三条红线”,严格实行“四项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水功能区达标率仅42%。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现阶段在我国集中显现出来。严峻的水资源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2011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与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升到相同的高度。最近,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及分阶段目标。
严格水资源管理,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不仅是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严格水资源管理,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要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这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快节能减排、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2020年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实现这个目标,要抓紧完成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制定,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实施流域、区域用水总量控制;要把好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关口,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取水许可审批管理;要实行地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双控制度,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尽快核定并公布禁采和限采范围,逐步削减地下水超采量,实现采补平衡。
严格水资源管理,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要严格用水效率控制。长期以来,我国用水方式粗放,水资源短缺和用水浪费并存,一些地方水资源过度开发,已超出当地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把节水作为解决中国水问题的战略性和根本性措施,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要加快修订区域用水定额,制定区域、行业和用水产品的用水效率指标体系,推行节水强制标准,强化用水计划管理,实施重点用水监控。同时,加强节水科技研发,推广节水技术设备,普及节水科学知识,促进节水事业发展。把节约用水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确保到2015年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3;到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
严格水资源管理,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要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依法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严格入河排污口和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时期,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核定水域纳污容量,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不仅是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需要,也将有效遏制水污染趋势,从根本上推进流域水资源保护。近日,国务院批复《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区划》提出到2020年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到2030年基本达标。要保证目标的实现,就要按照水功能区的目标要求,加强省界和重要控制断面水质监测以及入河湖排污总量监控。根据不同水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水质现状,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强化水功能区达标监督管理。特别要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完善突发性供水安全应急预案,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
严格水资源管理,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要抓紧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近年来,我国水资源管理取得重大进展,但与推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地方或部门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重利用轻节约,对水资源管理重视不够;一些地区不顾水资源条件,热衷于上工程上项目,过度开发水资源。因此,必须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管理责任,强化对地方政府责任的考核和追究,使水资源管理真正硬起来,使水资源水环境压力真正转化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动力。同时,还要加强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及时掌握水资源变化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建立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提高、水功能区管理和水源地保护相适应的监控设施和管理平台,做到主要控制指标可监测、可评价、可考核,充分发挥红线的约束作用,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基础条件。
水资源管理是水利工作的永恒主题之一,没有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就没有现代水利;没有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就没有可持续发展水利。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危机意识,严格水资源管理,在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上下工夫,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2年2月21日